徐宗华
语文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古诗词教学和现代文教学泾渭分明,只有在教学古诗词时学生才能接触到古诗词,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古诗词难觅踪影。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凭有限的几节古诗词课是无法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笔者尝试在现代文教学中引入古诗词,在新课导入、板块衔接、教师点评、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五个方面融入古诗词。这样既能凸显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结合现代文教学中的实例进行初步的探讨。
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迅速将学生带入到一节课的情境之中。古诗词包罗万象,意蕴深厚,语言精炼。古诗词的这些特点为新课导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在导入环节,笔者引入古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事实上,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确实有利于选拔人才,是底层读书人改变命运的途径,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奴役读书人的一种工具。有了这些铺垫再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能对孔乙己的言行和科举制度进行深度思考。即使在古代,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非得通过科举考试,孔乙己完全可以通过勤劳致富,但是由于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最后只能落得穷困潦倒、悲惨死去的命运。再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引入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白居易的“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营造出有花、有草、有风的意境,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春天的情境之中。精彩的课堂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凤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期待和关注。
简约凝练的教学设计不仅让课堂富有层次感,而且给学生呈现出完整、清晰的学习思路。用古诗词建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可以借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导入新课,在整体感知环节,笔者用“此地冬天有什么,高寻白帝问真源”引导学生寻找济南冬天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温晴”。接着,引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带领学生进入品读环节,品析济南冬天的气候温晴美,景物温晴美,人物温晴美。然后引用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探根溯源,感悟作者的文情美、心情美。笔者用古诗词串联起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使课堂思路清晰,另一方面使板块与板块之间环环相扣。在现代文教学中,用古诗词链接起教学环节,这是对古诗词温故知新、加深理解的过程。当然,所选的古诗词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畴,否则就会冲淡教学主题。
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是大多数老师的短板。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不够,二是难度较大,三是没有技法。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以激励为主,但并不是一味地表扬。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分析了文中大量的“可靠叙述”和“不可靠叙述”后,笔者提问:莫泊桑为什么要这样写?有学生回答:可靠叙述和不可靠叙述互为补充、互相映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应该说,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不够全面。笔者灵机一动,作出如下评价: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小说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怎一点妙处了得”?老师相信你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再读一读,想一想,就会“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里笔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好”“不好”的评价,而是通过化用、引用古诗词,从而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莫泊桑这样构思小说的妙处。古诗词介入课堂教学评价,为课堂增色不少。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绝不能仅仅死死抱着教材、守着课本,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需要融入大量的课外资源。古诗词中浓缩了大量的信息。通过一首古诗词,我们甚至可以窥视一位诗人、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借力古诗词进行拓展,必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借力古诗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拓展。
一是诗词助积累。教学朱自清的《春》,赏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有学生说,这是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得热烈奔放,蜜蜂忙得不亦乐乎,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时笔者引入“何秘游园问主人,只寻花柳闹中春”“水殿西头起砌台,绿杨闹处杏花开”“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引导学生比较古诗中的“闹”和课文中的“闹”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好地把握了课文中“闹”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熟读一首意境相似的古诗词进行积累。
二是诗词促理解。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对于“弃医从文”这一转变,不少学生不能理解。这时,笔者引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古诗词中,诗人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国家需要的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学生开始有所理解。接着介绍近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学生就能完全领会鲁迅“弃医从文”这一改变。鲁迅先生为国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就凸显出来了。
如果说,引诗导入是“凤头”,那么作诗收束,则是“豹尾”。好的结尾,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是一节课的总结,还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之旅。当然,我们所说的诗词创作并不是教师个人的文艺秀,而是以教师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教师通过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例如,教学郑振铎的《猫》一文,笔者采用了创作诗歌的方式收束全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关爱弱势群体,善待生命。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将这节课的内容凝结为一首小诗:“大猫好看又活泼,二猫活泼又有趣,三猫肥胖且忧郁。锦上添花时时有,雪中送炭有几人?愿君心怀弱势者,人道精神满乾坤。”这首小诗不仅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而且点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升了学生的思考深度。以创作诗词收束本课,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文本,有利于学生锤炼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能带给学生多重惊喜。当然,以创作诗歌作结,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适当的时候可以选择化用诗句的形式。
诚然,将古诗词引入阅读教学能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具体的时间中,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主体原则。阅读教学就是阅读教学,古诗词的引入只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阅读教学,不能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是学情原则。教学中,我们引入的古诗词应该是学生熟知的,不能是晦涩难懂的,应尽量选择名家名篇,以丰富学生的积累。
三是适度原则。任何事情都有度和界。将古诗词引入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引入,导致课堂上看似古诗词漫天飞,实则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的现象。
一言以蔽之,古诗词引入阅读教学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和促进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主体原则、学情原则、适度原则。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对此笔者有深刻体会,对语文教学而言,“不用诗,无以教。”愿现代文教学始终充满着浓郁的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