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再思考

2022-01-01 16:24:04李永清
中学语文 2022年30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新课改

李永清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构建起更富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但是由于许多一线教师未能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作一番粗浅的解读,对教学实践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并试图探索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

1.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高中语文教学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将这一观念全面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上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在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笔者就先播放了一些融春、江、花、月、夜景色为一体的纪录片,以及名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琵琶曲,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2.知识学习与练习实践的结合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以促进语文知识的内化。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教师要布置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训练内容,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归去来兮辞(并序)》时,为了让学生随堂领会诗人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笔者结合课后练习题“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实践,带领学生研读“……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这一句,学生就能马上从“安”“趣”这两个词入手,从而感悟到了诗中抒发的诗人悠闲自在的情感内涵。这样,将知识学习与练习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与教师关系的重构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使高中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与积累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好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各自地位,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比如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经过一番“知人论世”,笔者给学生提出问题,“别里科夫之死,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个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笔者又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在俄国沙皇专制统治下,一所中学里发生了一场命案,死者是一位中年男教师,对这一离奇的案件众说纷纭,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当一回“福尔摩斯”,就此展开调查。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立刻变身办案的侦探。这样的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教师只是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找出杀死别里科夫的“元凶”。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达到了师生关系的有效重构。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1.坚持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入手,对学生既要强调知识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高中生获得更好情感熏陶。例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笔者就渗透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介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的成就,引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突围》等,引导学生在诗词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并以此深化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在渗透人文教育的同时,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赏析,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例如对词中的景致描写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赤壁雄奇壮观的景象。并及时带领学生开展“炼字”训练,体会诗中“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精妙运用,理解这些字词独特的表达效果。通过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大大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文情感的领悟。

2.注重课堂训练,促进知识内化

俗话说:熟能生巧。新课改视角下的教学方法创新,既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又要引导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训练,使学生能对文章能作出准确的解读,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写作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语文味”。例如,在小说阅读中,笔者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后,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着力让学生在阅读赏析中,联系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续写、仿写、改写等训练,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度解析。例如学了《项链》,学生在感悟和理解了文章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巧结构,以及动人心弦的悲剧美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写出《我看路瓦栽夫人》《还项链后》《发现项链是假的……》等构思别致、内容创新的文章。这样,通过针对性强的课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均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

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借助融媒体通过试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并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把握知识内涵的目标。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时,该单元由《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老人与海》等三篇小说组成,这些课文均选自名家名篇。为了深化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要改革创新课堂教法,要告诉学生这一单元不是孤立的阅读文本,而是要进行整体阅读,从而完成单元阅读的任务群,即把握小说的“三要素”、比较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小说的深刻主旨等。

在教学中,我们要先讲清群文阅读的方法,告诉学生群文阅读就是要以单元任务为依托,结合粗读、略读和精读,注重分享感悟,着力在阅读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将优质多元的阅读教学资源引入课堂。然后帮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讨论、研讨汇报等方式开展群文比较阅读,对各篇小说所涉及的人物形象、表达技法、主旨意义等进行比较探究,从而全面解读单元内容。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以理念创新引领方法创新,使语文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要强化对学生的兴趣引导,重视课内外的实践训练,不断创新课堂教法,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新课改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4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20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