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鹏飞
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掌握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名著内容丰富、语言独具风格,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整合作品的语言特点,并总结归纳,提升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
不少名著中都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作者常常运用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深入刻画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人物的对话,分析其中的逻辑性,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人物关系,进行深层解读。
如在阅读《祝福》时,笔者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首先让他们说说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等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学生认为:“鲁四老爷是祥林嫂的雇主,他们是雇佣关系。祥林嫂和婆婆是婆媳关系,她们是亲戚关系……”其次,再让他们结合语言,探究人物行为的逻辑性,并以此为契机,挖掘人物关系。“当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合伙抢走祥林嫂后,说:‘可恶!然而……’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作为雇主,自己的雇工被人抢走,鲁四老爷就这样听之任之吗?这样的行为,是否不合乎逻辑呢?”学生从语言入手,深挖人物关系:“祥林嫂和婆婆之间表面是婆媳关系,但是因为封建礼教的影响,婆婆将祥林嫂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鲁四老爷也认同这种私有关系高于雇佣关系,所以听之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细节描写,探究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解读能让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写出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是深度解析文本的切入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性,然后结合文本,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将景物描写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描写风雪的词句,如:“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等,说说作者如何选词,怎样体现出风雪之大。其次,让学生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说说它们和情节发展的关系。如有学生认为:“景物描写烘托了气氛,一开始让人觉得压抑,后来风雪越来越大,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还有学生认为:“景物描写展现出荒凉落寞的气氛,暗示了林冲的心理状态。”最后,笔者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反思,说说如何在写作中合理运用景物描写,才能使景物描写能为情节发展和人物描写服务。
景物描写能展现人物活动的场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景物描写,并思考如何有效运用景物描写,从而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角色扮演是一种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的好方法。学生首先要自主阅读课文,体会每个人物的特点,然后找出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看看能体现人物的哪些典型特点,然后思考如何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展示。
在学习《祝福》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设计了若干任务。任务一是围绕祥林嫂、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我”等人物形象,找出文章中细节描写的地方,结合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通过“我”回答祥林嫂的话,能看出他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却怀着深切的同情。任务二则是让学生结合人物形象,改编剧本,要思考如何将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结合起来,展现出人物的典型特点。任务三是引导学生参与读写活动,学生选择围绕某个留白处,进行补白,如柳妈为何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她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认识到人物描写要有针对性,要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社会属性等。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融入到了表演中,提升了审美赏析和解读能力。同时,学生也更清晰地认识到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样他们就能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更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
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这样一方面能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挖掘语言中的乡土气息,消除阅读的隔膜。
在阅读《祝福》时,笔者引导学生从风俗描写、乡土方言这两个方面入手,体会作品的乡土性。首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描写“祝福”仪式的词句,如“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回忆自己是否参加过和祭祀有关的乡土民俗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消除隔膜,增进对民俗文化的深入了解。其次,笔者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人物对话,看看有哪些带有方言特点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熟悉的方言特点,说说文章体现的是哪一个地区的方言。如“回头人、死尸”等词语都具有地方特点,学生发现作品中有不少地方都夹杂着绍兴方言,体现了当地独有的文化。最后,笔者还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各种风俗活动,试着用具有乡土气息的语言描写活动过程,并和同伴进行分享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唤醒生活体验,挖掘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学生不仅能认识到作者写作的生动性,而且也能深入解读作品的乡土情结,体会其中蕴藏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阅读文本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要深入下去,挖掘作品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先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挖掘其中蕴藏的深意,提炼作品的主题。
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笔者重点让学生围绕“套中人”进行感悟,首先说说“套中人”的字面意思,猜想一下人物可能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如有学生认为,他被套住了,可能是受到了某些束缚。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具体词句,说说有哪些地方生动地体现了“套中人”的特点。如“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去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去念书写字”等词句都表现了他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套中人”的深刻含义及作品的主题,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的人物。如有学生认为:“套中人代表了被封建制度、旧思想束缚的人,作者想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正是因为当时社会黑暗,才会造成很多‘套中人’。”由此学生认识到“套中人”的深刻性,作者想要借助这样的人物形象,体现丑恶的社会面貌。
名著导读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消除和经典之间的隔膜,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从阅读理解作品的语言入手,逐步深入下去,探究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挖掘主题思想,从而一步步深入下去,深入解读名著。基于语言理解赏析解读名著,能有效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并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