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环淀山湖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对策研究

2022-01-01 14:58高广阔
科技和产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生态

高广阔,王 苏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在新一代的科技产业变革中,互联网行业走在前沿,其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互联网+”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增强国家实体经济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形成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结构重塑、生态开放和利益共享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

2020年6月6日,湖州举行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合作事项签约仪式,共计签约重大合作事项19项。其中,第二批签约打造高能级创新绿核共建世界级著名湖区战略合作协议,意在发挥环淀山湖区域生态优势,加快淀山湖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共建跨区域、多层次协作沟通机制,共同打造高能级创新绿核和世界级著名湖区。作为太湖流域第二大跨省湖泊的淀山湖,与太湖水系相通,长期以来,一直是江苏、上海两省市的治理与环保的工作重点,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方法来共同治水。基于当前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信息与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打造全面实时数字化感知、动态溯源网络化控制、精准有效智能化处理的技术体系,推动流域智能化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持续创新与优化。

随着“十一五”至“十三五”政府一系列重大环保政策的发布,淀山湖治理在国家和地方在政策法规、区域统筹与精准治理、治理措施与水质改善、机制创新与责任落实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打造高能级创新绿核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淀山湖治理的过程中,岸线利用无序,部分地区侵占岸线,湖岸开放受到影响;水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环保压力仍未得到有效缓解;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还需完善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从智能治理、数字监管,跨界防治、信息共享,贯穿数据思维、推动政府决策展开探讨,以期为环淀山湖生态治理提供借鉴。

1 环淀山湖过往治理政策及成效

淀山湖最早于1985年8月大面积暴发蓝藻水华。而后,2007年太湖暴发蓝藻,导致周边饮用水危机,影响较大。淀山湖处于太湖流域的下游,也受到蓝藻威胁,此次蓝藻大面积暴发,覆盖湖面约80%。由于大面积蓝藻的暴发,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纷纷投入到对淀山湖的研究中,进行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2]。

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方面,自2010年以来,江浙沪就环淀山湖地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构想。2010年9月上海市与江苏省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了《环淀山湖地区概念规划》,为环淀山湖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规划了统一的“行动指南”,该规划首次采用跨区域合作的方式协商解决区域内发展、环保、资源等共同问题,为后续淀山湖地区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年,国务院修编《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省政府修编《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根据要求,主要依据流域环境容量,重点控制氮、磷含量,全面实施“结构调整、控源减排、生态修复、管理创新”四大水污染治理任务。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淀山湖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高度重视环淀山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规划引导着力破解两者共同发展的难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保护动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2015年,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加快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江苏省制定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系统推进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切实改善了全省水生态环境。

2018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在环淀山湖地区就环保等问题协同其他区域实现跨界合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保护,推进江河湖海水环境协同治理,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昆山市淀山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16—2020年)》要求:2018年,实现流域污染排放总量满足总量控制要求、重要河道水系逐步畅通、重要生态湿地功能逐步恢复的目标;2020年,控源截污全面覆盖,整体水质持续稳定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全面形成。

1)区域统筹与精准治理。2018年,为了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浙江两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跨省湖泊湖长高层次议事协调平台——太湖湖长协作机制,对跨省湖泊湖长协作和协同治理进行初步探索。2019年12月14日,浙江长兴县召开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规则》,坚定落实好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强化流域与区域的协调联动发展,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绿核。通过太湖淀山湖湖长协商机制的建立,太湖地区和淀山湖地区着力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治理,持续做好太湖淀山湖的治理与保护工作。

2)治理措施与水质改善。开展淀山湖及周边水利的河网、河道整治,改善了周边水体的流动性,提高了环境容量。城乡统筹,控源截污。根据上海市水务部门数据,淀山湖地区200亩白曲湾、500亩彩虹桥湿地生态效益显著,生态修复已初显成效;湖区内2座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已达到了准IV类水,4.3万户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已基本全部覆盖。上海协同上游江浙地区持续开展环淀山湖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后,淀山湖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与2012年同期相比,湖体氨氮、总磷、总氮和叶绿素总体改善率达到40%~70%。建设与服务共同发展,严抓供水保障。截至目前,淀山湖区域关闭11座小水厂,新建10万t青浦三水厂,供水安全保障全面提升。

3)机制创新与责任落实。《淀山湖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建立跨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市区联动机制,完善项目准入评估制度、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存量盘活机制,初步形成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了“三生融合”的发展。《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规则》指出,太湖淀山湖协作机制加强了太湖、淀山湖沿湖地区间、河湖长间的协调联动,统筹推进了太湖、淀山湖以及入湖河道和周边陆域的综合治理和管理保护,协调解决了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以淀山湖等湖泊为关键节点完善区域水利发展布局,打造环淀山湖区域创新绿核。在此背景之下,太湖局拓展建立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推进太湖、淀山湖及出入湖河道的综合整治和管理保护。机制创新同时,也要落实各级政府水环境的治理责任,建立健全的目标责任制、评估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

根据以上各方政策及措施,淀山湖水环境不断改善。上海水务部门表示,经过持续治理,淀山湖水质指标基本稳定在III类水,未来将达到世界级湖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逐级推进,淀山湖将逐步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中生态核心的核心。

2 环淀山湖生态环保现存问题

1)岸线利用无序,部分区域侵占岸线,湖岸开放受到影响。对淀山湖来说,岸线是指湖泊水路边界线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带状区域,岸线和合理开发科学有效管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防洪和水生态安全以及航运发展等方面起着促进作用。淀山湖岸线开发利用混乱,一些具有景观资源的岸线被转让、拍卖,用于旅游和房地产开发等,过度的开发造成湖泊的水域面积减少,洪水蓄调能力下降,岸线的水生态功能也受到影响。并且由于缺乏规划依据,岸线利用功能区划分不明确,也不能保证对岸线进行统一规划[3]。因此,应重新审视规划定位,科学规划定位,合理进行空间布局,统筹整合淀山湖现有资源,实现淀山湖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

2)水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但环保压力仍未得到有效缓解。①淀山湖上下游地区水功能区划分不同,上游地区为III-IV类,下游地区为II类,上游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污染物排放超出了自身的净化能力[4]。②自2008—2017年,淀山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营养化状态指数逐年下降,说明经过多年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淀山湖水质呈好转趋势,但与水功能区规划水质标准还相差一定距离,水质类别的改善并不明显,主要污染物(总氮和总磷)的含量还需改善[5]。③区域供水安全保障方面,淀山湖部分岸段,堤防防洪标准偏低,防汛和供水保障都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依托智能环保和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水生态与水环境综合治理质量的动态监测体系,对治理各方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科学数据分析,改善水环境治理状况。

3)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还需完善。①淀山湖区域管理涉及江苏和上海两地的多个部门,虽然建立了各部门管理和治理多遵从条块式治理,而非系统性推进环境治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之下,各部门协调和配合不足,在环境治理责任方面多有交叉和矛盾,而水污染的治理仅仅是行政区划分的切割模式,横向交融较少[6]。②由于淀山湖既跨省界,又属多功能区,地方性法规是从地方政府本身出发,和淀山湖整体治理规划和政策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上海市制定的《淀山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制定的《江苏省淀山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之间在淀山湖整治范围、水质标准、发展与治理目标等存在较大偏差,造成水质检测和规划执行的困难。同时,目标评价考核和督察机制尚需优化,目标评价考核和督察机制是作为对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③江苏省和上海市两地在淀山湖区域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监测标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差异较大,监测和管理信息存在不互通、不共享问题,对环境管理的效能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才能实现跨区域的协调管理。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立足生态环保全局,以政府的顶层推动、企业的利益驱动与公民的有效参与达到主体间的联动,实现环保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促进环境协同治理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7]。

3 基于“互联网+”淀山湖生态环保智能化对策建议

3.1 智能治理,数字监管

现阶段,青浦区水文勘测队设4个内设机构,分别为综合管理科、水质监测科、水文信息科、水文监测科,主要职能是水文勘测、水环境监测、水文情报预报、水文分析计算和水资源水环境调查评价等,这为防汛抗旱、水资源规划、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水文水质资料。该辖区范围内共有131个区管水情遥测采集点,其中国家级24个,市级16个,区级90个,以保障防汛数据安全,为区域水利工程建设及水资源调度提供数据支撑。但是,水文信息服务能力不足,水文数据深度分析能力亟待加强,以适应和满足预测、预报和预警水文情势变化、流域工情水情对下游的影响。其次,在生态环境监管方面,监管力量仍然薄弱,建设环境监管系统的同时,也存在着分散化、数据孤岛、协同性不高等问题[8]。最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很难做出及时的回应,造成水环境生态破坏。

通过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方面的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5G+AI融合技术可以促进环保物联网终端的智能化,5G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将赋予智能终端强大的连接能力和计算能力,激活5G人工智能终端的应用场景,全面推进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可视化监测终端、巡河无人船、环卫智慧作业机器人等智能终端在智慧环保领域的应用,强化终端实时模拟训练、执行任务等,全面提升终端执行效率[9]。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和挖掘数据价值,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并不断优化建模与分析,实现对数据的深度分析,为管理者决策、精细化和精准化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数字化时代,各部门每天都在不断地产生和存储大量的数据,由于各部门的数据不能共享使用,产生“数据孤岛”。数据湖的建立不仅可以将各类数据汇集到一起,而且可以结合先进的数据科学技术,快速增强企业的数据使用能力。对于突发性环境事件可以物联网、云计算及GIS技术集成三维是经技术,实现工业在线、视频、工况三位一体与环境应急一体化的环境监管新模式,为环保部门日常办公和领导决策提供直观丰富的数据支撑。

3.2 跨界防治,信息共享

1)跨界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跨界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是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由传统的“人海战”向数字信息化联合作战转变的关键,对于传统环境管理中“末梢不畅、互动不足、层级过多”等弊端,大数据监测平台的建设会打通“肠梗阻”和“最后一公里”,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智能化。同时,庞大的数据资源池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能高效梳理和整合,并且达到对整个淀山湖区域水环境监测的所有数据的实时感知,为进一步应用大数据提升防污治污能力奠定基础。

2)大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施大数据战略的关键一步正是“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大数据并非大量数据,也并非多种类型数据,其根本是在于数据之间的关联、融合,在原有数据基础上找出新的洞察,为防污治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当前,数据需要开放,但是无法实现。主要矛盾在于:如果不开放,数据资源仅为己用,数据价值发挥有限;如果数据资源开放,则会丧失数据资源的稀缺性,减少数据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在数据开放过程中,既要开放数据又要保持数据的稀缺性。

3.3 贯穿数据思维,推动政府决策

1)培养大数据思维。①由数据抽样思维转变为数据全量思维。大数据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项工作和各类要素相互交织,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之前,只能通过数据抽样的方法,用小的数据量证实发现假设规律,所得到结论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基于全量思维数据包含信息比较全面,可以做到科学统筹规划,增强淀山湖区域政务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水平、社会服务效率和应急协调能力。②将因果思维转换为数据相关思维。当今大数据时代,因果思维显然存在思维定式,并非所有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分析都可以用因果关系来表示,以大数据思维考虑问题,通过数据之间相关性获取新的关系,打破因果思维的局限,发现数据之间新的关系,以提升生态环境预测预警应急能力[10]。③政府方面的信息开放和共享思维。政府的信息开放和共享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如此。值此信息爆炸和瞬息万变的时刻,涵盖了80%的社会信息的政府信息,既是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的途径,也是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也能让民众直接感受到政府的诚意。

2)大数据之下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淀山湖水环境防污治污的精细化管理,关键是有效的技术手段。单靠人力,长时间大规模的逐层督查与落实并不能长久。工作内容多、涉面广,不仅需要记录详实的数据,还要追踪是否满足水质标准。目前人力和财力成本较大,精细化管理技术迫切需要。①政府部门行使职权的精细化。全面梳理各岗位工作职责和任务,将水生态环境监测等各项工作流程科学合理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化、精细化,以提高政府部门人员工作效率。②环境监管精细化。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治污,精细管理,严格管控,全面提升”,进一步提升治污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③督查考核精细化。加强督查考核力度,定期对各科室工作的完成情况督查通报,以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信息与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智能治理、数字监管,跨界防治、信息共享,贯穿数据思维,推动政府决策三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治理对策推动淀山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跨区域治水,实现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互联网+区域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分割区域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区域发展篇
生态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