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企业创新调查实践与展望

2022-01-01 14:58
科技和产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手册活动企业

张 静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863)

企业是将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转变为经济价值和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在之前的较长一段时期,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参与全球化产业分工,中国企业主要通过对发达国家存量技术和新技术的引进、模仿和消化吸收实现技术进步、追赶技术前沿。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经济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产值指标,科技经费投入、人力资本投入、论文和专利产出等创新指标均进入世界前列,但我们对中国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认知依然较为模糊。反映创新起点的R&D数据和反映创新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专利数据均无法准确表征企业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和为实现技术创新积累的知识、竞争力和相关资源,无法回答“中国企业创新在世界的相对水平如何?是否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自主创新‘领跑’的转变”。因此,构建以微观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调查体系,并且满足国际可比、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等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2年,OECD与欧盟统计局联合出版了《技术创新调查手册》(也称奥斯陆手册),旨在建立国际可比、协调一致的企业创新调查统一框架,在微观层面上识别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在宏观层面上反映产业和国家的创新水平。在该手册指导下,欧盟于1993年组织了第一次企业创新调查(CISI),并逐渐确立了每2~4年进行一次的常规调查制度[1]。加拿大和新西兰将以CIS为标准的企业创新调查纳入其常规的全国工商企业调查中,每年进行一次;日本参照CIS框架制定了符合本国特点、更为详尽的企业创新调查计划,目前已开展3次调查;美国的企业创新调查相对独立和详细,由商务部普查局和国家自然基金会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调查,几乎涉及企业创新的所有细节[2]。

中国较早认识到企业创新调查的重要性,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仅是部分机构开展零散的调查研究。1989年,原国家科委研究中心率先开展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调查研究工作,并在湖北宜昌和河南南阳市完成两市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试点调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3]。之后,清华大学于1991年至1993年先后6次对1 051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调查。原国家科委研究中心于1994年对钢铁、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产业进行技术创新调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1994年对福建、甘肃两省及福州、兰州两市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调查[4]。1996年,原国家科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对北京、江苏等6个省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国家高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调查[5]。直到2007年,国家统计局开始探索与国际企业创新调查框架和方法接轨,在CIS调查问卷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企业创新调查[6]。2012年,全国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监测评估”,创新调查首次被中央政府文件形式正式提出[7]。之后,国家统计局于2014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形成“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资料开发”系列分析报告。目前已形成企业创新活动统计报告制度,开展企业创新年度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3年形成了评价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于2016年发布《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可以认为,中国企业创新调查虽然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与国际创新调查规范接轨的全国统一调查研究仍十分有限,仍需密切关注和追踪国际企业创新调查的最新理论、实践和框架思路演进,并通过比较中外企业创新调查内容、标准与规范,发现目前中国企业创新调查研究体系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新时期适应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需要的企业创新调查研究展望。

1 国际企业创新调查规范与实践

1.1 国际企业创新调查规范

1.1.1 演进方向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企业创新调查规范制定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1992年出版发布的《奥斯陆手册》(以下简称《手册》)阐述了创新测度的内涵、确定了企业创新调查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型、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及相关标准。并通过1997年[8]、2005年[9]和2018年[10]的三版修订,不断丰富企业创新调查的内容并保持与其他创新统计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11]。

1)企业创新的概念范围从技术创新扩展到非技术创新,并相应扩大调查的行业范围。第1版《手册》仅关注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1997年的第2版《手册》增加了服务业创新调查并在附件中探索提出非技术创新评价内容;2005年的第3版《手册》,明确提出了企业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将服务业正式纳入企业创新调查框架,并在关注高技术产业创新之外开始关注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创新系统的观点更加突出,将与创新有关的组织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纳入创新调查内容。第1版《手册》采用克莱因和罗森伯格提出的创新链-回路模型,重点关注工业企业内部的创新环节;第2版加入影响企业创新的外部制度因素、科学和工程基础、迁移因素等;第3版明确构建了包含企业、教育和公共研究部门、创新政策、市场需求和基本制度框架在内的创新系统;第4版正式将政府、非营利机构和居民等部门作为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纳入调查框架。

3)调查范围由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第1版和第2版《手册》指导调查范围仍为OECD国家,随着非OECD成员国积极地开展企业创新活动,第3版手册吸纳创新扩散理论,针对非OECD国家企业创新行为特征增加非OECD成员国的企业创新调查指导。第4版进一步明确调查指导内容需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

1.1.2 最新调查框架和指标建议

2018年出版的最新《手册》除了延续前三版《手册》中关于企业创新过程和与其他主体之间竞争、互补关系的讨论,更加强调企业所在创新系统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此,第4版《手册》的调查框架包括企业创新活动、创新目标和成果、企业创新能力和影响企业创新的外部因素等4个主要模块,其中创新活动、创新目标与成果模块为前三版的延续内容,创新能力和外部影响因素为第4版新增调查内容。

1)企业创新活动。《手册》列举了企业为实现创新通常采取的8类活动,即研究与试验开发(R&D)活动、工程设计和其他创造性活动、营销和品牌经营、知识产权相关活动、雇员培训活动、软件开发和数据库活动、固定资产购置或租赁活动以及创新管理活动。并建议通过以下问题收集企业创新活动数据和进行评价:例如企业是否以创新为目的开展上述8类活动;各类活动是在企业内部开展还是通过外部组织进行;各类活动的总支出;核算方法得出的创新支出总额;创新的资金来源;R&D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还是偶然为之;按资金来源分类的创新支出;创新活动的其他做法;计划的创新活动和支出。

2)企业创新目标和产出。《手册》从企业创新可能对市场、生产和物流、企业组织、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产生的影响角度评价企业创新目标和成果。其中,对产品市场的影响,主要关注企业产品或服务升级,丰富产品和服务种类,创造新的市场,进入新市场,扩大或保持市场份额,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与辨识度等;对生产和物流的影响,包括升级过时技术、方法和工艺,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等;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包括增强获取和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企业生产价值链运行效率,强化与其他企业和高校等组织的联系等;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包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公共健康和保障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等。同时,《手册》建议采用“产品创新带来的销售份额增加”指标定量测度企业产品创新成果;采用“受工艺创新直接影响的企业员工人数占比”和“企业工艺创新带来的销售变化”两个指标测度企业工艺创新成果。

3)企业创新能力,指企业为开展创新活动或为实现创新目标,在一段时间内积累的知识、竞争力和相关资源。具体包括4种类型:①企业控制的资源,具体包括雇佣员工人数、物质和无形资本量(例如知识资本)、从事商业活动积累的经验和可获得的金融资本等;②企业管理能力,包括反应力(应对相关外部挑战的能力)、学习力(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校准能力(为实现战略目标整合不同流程的能力)和创造性(产生和使用新知识和新解决方案的能力);③企业劳动力技能和人力资本,包括企业雇佣劳动力具备的能力水平结构和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水平;④开发、使用技术工具和数据资源的能力。《手册》列出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几项关键性指标:企业雇佣全职员工数量,利润总额,企业成立年限,企业所有权状态(独立企业、国内集团企业子公司、跨国集团企业子公司),销售区域分布(本地、国内、国际市场),出口销售份额,企业竞争策略中成本与质量的相对重要程度,受高等教育员工占比,设计能力水平,掌握新兴技术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数字化能力等。

4)影响企业创新的外部因素。影响企业创新动力、策略和活动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竞争者和供货商的活动,企业所处地区的法律、制度、商业竞争和经济条件,技术或其他创新所需技术知识的交流等。《手册》将驱动或阻碍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分为企业的市场环境、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社会环境3类,并提出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企业所属产业和主要市场、竞争和产品市场特征、政府政策对创新的激励和阻碍、企业用户的主要特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地理位置和所处产业链位置、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效果等。

1.2 国际企业创新调查实践

1.2.1 欧盟企业创新调查(CIS)

欧盟企业创新调查(CIS)由欧盟统计局组织协调,各参与国官方统计部门具体负责本国调查实施,目前已完成1993年的第一次创新调查CISⅠ、1996年的CISⅡ、2001年的CIS Ⅲ、2004年的CIS Ⅳ和之后的CIS2006、CIS2008、CIS2010和CIS2012和CIS2014等9次调查。调查范围为欧盟产业分类中从农业到科技活动服务业的各类企业,小国对上述行业的登记注册企业进行普查,大国则按产业、地区和规模进行分层抽样。

欧盟企业创新调查的内容框架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形成了拥有20年时间跨度的纵向序列。具体调查内容与《手册》框架思路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在企业创新活动方面调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动力源和创新程度,进行或终止创新活动情况,创新活动及经费来源,知识产权活动,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等情况;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调查企业创新信息来源获取和创新合作情况,创造力与技能,企业基本财务情况等;在企业创新目标和产出方面,调查企业产品、工艺创新竞争力,产品、工艺创新的目标,创新目标的实现与障碍情况,创新活动的节能、降耗、减排和环保效果;在外部影响因素方面调查阻碍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

1.2.2 美国企业研发与创新调查(BRIDS)

美国自1953年开始进行企业研发调查(SIRD),并于2008年开始进行企业研发与创新调查(BRIDS),由商务部普查局和国家自然基金会组织,每年开展一次。美国企业研发与创新调查的范围为美国境内从事采矿、公共事业、建筑业、制造业、批发贸易、零售业或服务业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有5名及以上雇佣员工,共计1 485 151家企业。其中有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企业发放标准问卷(BRDI-1),所有其他企业发放简洁版问卷[BRD-1(S)]。具体调查过程由普查局根据商业注册信息采取随机抽样和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每年调查的企业样本。

与欧盟企业创新调查类似的是,美国企业研发与创新调查也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了调查变量的连续性,积累了较长的纵向可比数据资料序列。在调查关键指标包括:R&D绩效(国内或国外组织对美国企业的研发支出),企业雇佣员工总数和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数量,研发经费来源,研发工作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研究工作成本(例如工资和其他福利),研发资本支出,研发应用和技术聚焦领域,企业编码,地理位置,销售量,专利、商标和其他技术转移活动,产品和工艺创新活动。

2 中国企业创新调查

2.1 国家统计局的“全国企业创新调查”

“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是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对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省级及以上金融业企业等实施创新活动年度调查,目前已形成企业创新活动统计报告制度。具体调查方式采取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对规模以上企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和省级及以上金融业企业实施全数调查,对其他服务业企业实施抽样调查。

考虑到不同行业企业的创新行为差异,调查共使用6类问卷,包括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分别填报的创新情况表(3张)和供上述行业企业家填答的问卷(3张)。其中企业创新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企业创新投入及产出、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和营销创新情况、创新信息来源、创新阻碍因素、知识产权及相关情况等;企业家问题则调查企业家对创新的认识、创新激励措施实施、创新政策落实效果、创新战略目标制定等情况。目前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的主要指标与欧盟创新调查表有较多重合,在调查标准、方法和内容上与国际企业创新调查规范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12]。

2.2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3年形成了评价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于2016年发布《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该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关注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及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作用的情况,具体包括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能力和创新驱动能力4个维度。其中,创新投入能力反映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和投入力度,与《手册》和欧盟企业调查中的创新活动调查内容有一定的重合,主要使用创新经费和创新人才的绝对投入和相对投入强度指标;协同创新能力反映企业在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能力,类似《手册》和欧盟企业调查中的企业创新能力调查,主要采用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比重和开展合作创新比例等指标;知识产权能力则反映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涉及国际企业创新调查中的企业创新活动部分内容,主要使用企业申请、拥有、转让专利相关比例指标;创新驱动能力反映企业在创新价值实现、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能力,类似于国际企业创新调查通过企业创新对市场、企业组织、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反映创新目标和效果的做法,采用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市场影响力、劳动生产率和综合能耗产出等指标进行评价。可以认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虽然与国际企业创新调查的方法不同,未采用广泛的微观企业调查方式,但评价维度和框架思路的相似度较高。

2.3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研究”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共同发起组织,于2015年构建 “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并于2016年8月至10月组织实施“2016中国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形成“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2017年报告”。

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研究旨在反映企业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对创新环境的感知、创新投入的意愿、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对创新效果的满意程度[13],具体调查内容包括创新环境、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创新战略和创新效果5个方面。其中,创新环境包括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创新潜力包括企业家精神、高管团队创新管理能力、企业创新组织能力;创新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规模;创新战略包括企业选择内部研发、外部采购和合作研发的战略决策;创新效果包括企业在开拓新市场、产品质量提升、成本降低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效果。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调查的创新潜力、创新战略维度与国际企业创新调查的“创新能力”模块重合度较高,创新效果维度则类似国际调查的“创新目标和成果”模块,特别是创新环境维度与最新版《手册》的“外部影响因素”模块相似,弥补了国内其他企业创新调查在这一方面的短板。

2.4 北大汇丰商学院的“中国企业创新指标体系”

北大汇丰商学院构建“中国企业创新指标体系”,以沪深1 500家上市企业为评价对象(1)注:①从沪深3 541家上市企业中,剔除没有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的企业数据,选取1 500家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评估。,进行企业创新的综合评价,并从主营业务产品角度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类评价不同体量、创新领域、上市板块、所有权属、不同制造行业、不同服务行业上市企业的创新行为特点,并重点关注新型互联网、智能行业、生物医药、文化创新、绿色环保等5个新经济行业的企业创新水平。基于上述评价体系和分析,北大汇丰商学院形成《2018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报告》,并对2016年与2017年数据进行比较,总结中国上市企业创新的变化趋势。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相对简单,包括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3个维度。其中,创新环境既包括反映企业内部决策环境的股权结构,也包括反映外部社会创新环境的创新热度指标和反映政府服务水平的政府效率指标;创新资源维度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等规模和强度指标;创新绩效维度包括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和销售利润率3个指标。指标数据主要来自Wind数据库、SIPO等数据库。

3 研究借鉴与展望

系统梳理了国际企业创新调查规范、主要发达国家的调查实践和中国不同机构开展企业创新调查的框架维度、主要方式,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创新调查研究基本遵循了国际企业创新调查的标准、方法和内容。一是调查标准。中国的各类企业创新调查和评价研究遵循的企业创新概念界定基本与《手册》和欧盟企业创新调查实践保持一致,并都将企业创新活动分为产品、工艺、营销、组织4种主要类型,为实现调查结果的国际可比打下基础。二是调查方法。国家统计局的“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研究”均采用了大规模调查方式,采取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全面掌握重点关注领域、类型企业的总体创新情况,抽样推算量大面广的其他企业创新情况。三是调查内容。中国开展企业创新调查和评价研究的内容和维度充分借鉴了国际企业创新调查规范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国家统计局的“全国企业创新调查”问卷与欧盟创新调查表内容有较高的重合度,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研究”则在企业创新效果和创新环境维度与最近两版《手册》突出强调的创新系统观念相一致,与《手册》中提出的“企业创新目标与产出”和“外部影响因素”调查内容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其他企业创新调查在这两方面的欠缺。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创新调查研究,一是要密切跟踪国际创新调查的最新理论和实践,保障调查内容、标准和规范的国际化。最新版《手册》增加了对企业创新能力和外部影响因素的调查内容,且强化了对创新程度较低的产业、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关注,中国企业创新调查在上述方面仍较薄弱,特别是缺乏创新活动动因、产学研结合效果等的主观评价信息。二是强调企业创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与国际企业创新调查规范和实践相比,中国企业创新调查更强调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和经济效益,较少关注企业科技创新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和对所处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应通过企业创新调查和评价引导企业加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三是创新调查方法并促进不同部门数据的融合和互相印证。目前国际和国内企业创新调查都主要采用官方组织推动方式,虽然问卷回收率较高,但回答的准确性相对较低。一方面需要通过访谈创新调查方法,另一方面应促进不同部门大量信息和数据的融合,实现不同来源信息的互相印证和支撑。

猜你喜欢
手册活动企业
“六小”活动
企业
“活动随手拍”
企业
企业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