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1-01 15:52:05董晓燕大连市金州区治平小学辽宁省大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材传统

■ 董晓燕(大连市金州区治平小学/辽宁省大连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生生不息、随时代的更替逐渐更新,同时也凝聚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也便于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使学生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因子,耳濡目染,逐步更正自身的价值观。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传统文化,感知文化的魅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今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爱国情操、张桂梅“带领学生走出贫困山区”的教育情怀,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体现,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内心深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语文学科,这种情况下也便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树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使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语文学科,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培养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千百年来国家发展过程中无数有志之士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目前来看,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良好的判断能力,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学生个性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而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在为学生塑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爱国因子,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塑造自强和爱国精神。

(三)有利于陶冶道德情操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所学内容,表达自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培养逻辑思维,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大有裨益。以古诗词为例,诗人多用古诗词中的事物寄托理想信念,因此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人们常常看到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如梅、兰、竹、菊是古人认为的“四君子”,分别代表着君子高洁、贤达、清雅以及不趋炎附势等品质。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掌握诗词句中事物象征的意义,培养他们树立理想信念的意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古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使学生深刻感知诗词的意象,感悟其中的哲学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感受文字之美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学汉字氛围,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使学生感受文字之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识字教学能够刺激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识字教学中,可从生活这一角度入手,引入常用的汉字,如山、河、地等,使学生在脑海中联想相应的景象,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从形到意,进一步深化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感受祖先创造汉字之艰辛,将每一个汉字视为优美的图画,进一步深化对汉字的理解,传承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教师也可给学生介绍汉字的背景,如“休”,古代时,“休”常表示休息,从字形来看,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靠在一根木头上休息。通过引入汉字的背景也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感知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这种情况下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掌握汉字的写法。

(二)挖掘教材中的爱国因子,强化爱国之情

1.古诗词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古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度挖掘古诗词中的德育内容,给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石灰吟》为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是石头,身处险境有何感想?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动态化地演示石灰的形成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使学生感受其身上的美好品质,进而感受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培养学生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良好品格。

2.在情感体验中渗透爱国精神

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情感有积极引导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小学生年龄普遍比较小,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存在感性思想,且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对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改善上述弊端,使学生重拾学习信心,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我们也可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因子,循序渐进地渗透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以《梅兰芳蓄须》为例,我们可引导学生感受梅兰芳身上高尚的民族气节。了解其面对日本侵略者,是如何选择的?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让学生思考梅兰芳为什么蓄须?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能了解梅兰芳的这一举动是为了拒绝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演出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一举措无疑是沉痛的打击,从中也能体现梅兰芳的爱国精神。

(三)挖掘教材中的节日文化,感知节日色彩

节日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使学生感受浓厚的节日色彩,使学生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中,感受节日的快乐。目前来看,语文教材中蕴含很多节日文化,为学生深入感知传统文化创造了有效条件,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挖掘教材中的节日文化,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感知文化的魅力。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春节的活动,了解春节的各种风俗习惯,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深化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也可让学生回归课堂实际,探讨作者的春节是如何度过的?有什么特别之处?也可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北京民风民俗,也可从文章的活动入手,从北京春节开始人们的准备工作,如大扫除、商铺关门、贴对联、挂年画、放烟花等,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如清明节踏青、扫墓,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感受祖先辈辈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深入感知节日文化,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四)欣赏教材中的大好河山,激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自然元素,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望庐山瀑布》为例,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雄伟壮阔的瀑布视频,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同时,也能深化对古诗词中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遥看”“挂”“三千尺”等,通过上述方式,也能使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中的意象,从多个角度感知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山水。

(五)文言文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也蕴含了古人的智慧,渗透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熏陶也有重要作用。目前来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学习内容不理解、学习兴趣不高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们可从文言文入手,引入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多个维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文言文中的一字多义,突破语言理解困境。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两小儿辩日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六)写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根植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要点。为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学生还要积累更多的素材。这一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写作中能够使学生根植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例如,教学过程中,可引入端午节这一主题,让学生以这一主题为主进行写作,这种情况下也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落笔之前,要梳理好写作思路,搜索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如查阅端午节的来源,在此基础上也可观看赛龙舟的相关视频,这种情况下也能对这一节日文化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屈原》,可重点分析屈原这一人物形象,总结屈原的性格特征。作文开头可引入文化背景,如思考端午节的来源,介绍各个地区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等,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七)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感知文化内蕴

开展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能够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根植文化理念。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化源于生活,要想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我们就要做好文化的解读与渗透工作,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优化文化的呈现模式,使其绽放别样的光彩。同时,我们也不能拘泥于课堂,要走出教室,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感知实际情境,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进一步丰富对文化的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感知能力。例如,教学中,我们可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课外活动,如给学生播放《朗读者》的相关视频,感受不同人物身上的精神,如张桂梅老师,张老师为教育典范,其兴办了我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学校,为更多贫困地区的女孩提供了上学的机会,在别人看来,她的梦想不切实际,但她却在自己梦想的路上愈行愈远,帮助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圆梦,使他们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张妈妈。通过课外活动宣传教师的使命担当,感受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身上蕴含的能量,感受教师的红烛精神,牺牲自己,点亮他人,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八)拓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课外阅读工作,如给学生播放《中华诗词大会》的相关视频,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与文化碰撞,感受诗词中的哲学文化,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此外,我们也可为学生推荐多本优质读物,如《弟子规》《千字文》等,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使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我们也可开展各种表演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进行表演,如选择某个成语编写相关故事,如程门立雪、狐假虎威等,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使学生全方位感知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化体验,使学生能够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提升课堂温度。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全过程,如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挖掘教材中的爱国因子,强化爱国之情;挖掘教材中的节日文化,使学生感知节日色彩;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大好河山,激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在文言文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在写作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根植文化自信;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感知文化内蕴;拓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等,多措并举,着力于为学生打造文化浸润的语文课堂,提升语文课堂温度。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材传统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