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子学院 王前前,张秋雨,王吉佳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应国情变化而不断地发展,但就现有的资料和了解来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较多地仅限于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满足老年人温饱、生存等最基本的需要。例如,为经济有困难的老人申请低保,提供救济,捐助生活必需品;给孤寡老人安排住处,安排义工或社会工作者照顾其基本生活;为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康复服务或者日间照料等。可以看出大多的服务仅仅停留在最基本的需求满足上,很难涉及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尤其在老年人的心理服务方面有所欠缺。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节奏不断加快,这就需要现在的人们要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对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经济收入减少,社交能力逐渐弱化,很难享受科技发展等变革成果,正逐渐削弱老年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再加上空巢老人也在不断出现,老人们在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这种种原因使得他们成为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老年人正处在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老年期并不是中年期的延长而是从原有的工作岗位、社交活动中脱离出来,减少社会责任,更好地安度晚年。活动理论认为,我们在日常工作、婚姻和社会活动参与中建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如果老年人失去了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建立新角色,就会成为“没有角色的角色”,这时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其次,老年人正处在人生的整合阶段,如果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将会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所以,老年人除了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心理方面的辅导,而现在的老年社会工作在此方面有所欠缺。
根据调查显示,老年人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第一,孤独感。老年人的亲友的离世、缺少子女的陪伴、社交活动减少等多种原因使得老年人在大多时间无人交流,只能自己独处,内心孤独。像我们常常听到老人愿意花钱找别人来闲聊就是以上这种情况。这些容易让老人产生悲观的情绪,严重的可能会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是自杀;第二,自我认同降低。老人的经济来源减少,需要依靠他人抚养,尤其是退休后的清闲生活会让老人感觉自己年老无用,或者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并没有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第三,隔阂感。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面对现今的网络世界手足无措,信息渠道也相对闭塞,信息接收速度较慢,会逐渐感觉自我被社会逐步边缘化;第四,恐慌感。老年人因为对于健康的认知不够,在面对身体能力下降、亲友的去世、自身患有某种疾病等容易对病痛、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害怕死亡到来,不能正视自身的疾病和身体素质方面的改变。以上这些心理问题都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需要得到有效引导和排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多数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也不再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首要问题,反而心理问题的解决和排解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所以也应该成为老年社会工作不可忽视的关键。
老年社会工作科学理论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工作人员自身理论与实践不足;服务方法和服务模式科学理论不足。首先说工作者理论与实践不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这就需要大量的老年社会工作者,然而由于老年社会工作刚刚在国内开始发展,专业人员较少,大多数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巧,而且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管理能力都比较低,而且普遍来看工作人员的学历都不高,所以在进行老年社会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降低相关工作的效率。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者仅仅经过几周的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多数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也没有有关老年服务的知识理论,缺乏对伦理的了解,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老年社会工作。即便接受了培训工作方法和技巧也都达不到标准。不能满足老年人在生活中多方面的需要,这样不仅会影响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这也是现在老年社会工作社会认可度较低的原因之一。
在另一方面是社会工作服务和服务模式的方法缺乏科学的理论,这也可以称为去专业性。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去专业化倾向很是严重,存在着功能结构设计过于单一的问题。在美国、日本、我国香港地区的养老保险机构会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经济情况来确定养老机构的服务系统功能,老年社会工作能力范围涉及较广,在生活、文体、医疗、就业等多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服务模式和方法。例如,在生活方面,日本为老年人开设了老年人访问护理平台和老年人访问护理制度,为居住在家里,且需要护理的老人提供帮助。在养老支出方面,通过不断增加国家在养老支出中比重的方法来减轻家庭在养老方面的经济压力。对身体健康的老人,政府通过开设“增强活力”“护理预防”等课程进行护理和预防等基本知识的普及,增加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在住房方面,瑞典对老年人的房屋进行了翻修,使之适合老年人居住,对于独居困难的老年人,可以住养老院、老人院或退休者之家。养老院负责为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老人院和退休者之家可以为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在就业领域,为了扩大老年人的就业机会,新加坡设立了人口老龄化问题部长级委员会,旨在通过整合资源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该委员会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健康和安全领域提出建议和执行计划,例如实施促进就业方案和职业康复方案,该方案鼓励地方公司重新设计其工作,使面临失业的老年人继续或被重新雇用,以帮助他们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而我国的养老机构没有统一严格地科学分类,是一种“大一统”的方式。为所有的老人都按照统一的模式和方法提供服务,而一些服务方法也没有专业科学理论的指导,多数建立在原有经验之上,或直接学习他国的方法,没能系统地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进一步导致老年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无论是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种技术的学习,还是多种基础设施的建设,物资采购等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在社会工作发展较好的国家,企业也会加入社会工作的行列,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可是在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讲,国内企业很少加入,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大多要靠政府的支持。然而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政府在老年社会工作的投资为总投资数量的2%,所以出现了老年社会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很多先进技术无法引进,大多活动因缺少资金而无法进行,只能优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需求,很难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问题,也无法进一步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效率。而且我国参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缺少相关编制,工资待遇也较低,晋升制度也有待提高,导致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做老年社会工作,尤其是那些专业人员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导致老年社会工作社会认可度不断降低,进入“恶性循环”,大部分老年人相对于机构来讲更喜欢在家养老,导致我国的大部分养老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久下来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一些社会资源也越来越少,政府投入也会相对减少,这样就更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更不要说关注老年人在医疗、文体、心理等方面的权益,不能更好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此外,制定社会治理规则和出台政策,首先要确保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合理需求,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赋权”理念引入我国老年社会工作,从制度和个人两个方面增加老年人的权利。媒体应该塑造健康老年人形象,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是显然在国内增权理论刚刚进入到学者的视野,还没有更大范围应用在老年社会工作当中,社会和媒体对老年人的关注也有所欠缺,很多老年人的权益和福利都没有得到社会的过多关注,反而给老人加上一些负面的标签。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在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挺身而出,为老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提升自身能力,才能为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老年人数不断增多,这给老年社会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求老年社会工作不仅仅要在基本物质生活上满足老年人,更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给老年社会工作提出新要求。老年社会工作不仅要借鉴西方的经验还要探索本土化的方法,通过分析老年社会工作的问题和困境,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的问题,为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助力增彩。
相关链接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9年10月26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到来之际,中国正式启动了一项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以积极应对持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危机。
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进行了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