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峰 江苏省高邮市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的领导,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带动群众知法、尊法、守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处于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只有把基层这个阵地建强了,依法治国才有坚实的根基;只有把基层这个底板打牢了,长治久安才有坚强的保障。
夯实依法治国基层基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夯实依法治国基层基础必须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一是发挥“关键少数”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既挂帅又出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真正做到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以“关键少数”带动“大多数”,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努力打造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法治工作队伍。二是发挥议事协调机构联动作用。全面依法治市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各协调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委员会办公室协调督导、检查推动的工作体系,实现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全覆盖,提升全面依法治市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发挥法治专项规划引领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法治建设规划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搭建法治建设的“四梁八柱”,全力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助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发挥广大基层群众能动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组织引导,完善村民议事或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依法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能动性,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用到推动基层建设上来。
夯实依法治国基层基础要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需要上下一心,各界参与,共同打通通往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一是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全面推行医疗卫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对于可能对公众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积极推行公众参与、第三方评估、专家论证制度。健全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清理制度,做到每一项决策、每一份文件于法有据、有法可依。二是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坚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深入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工作,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厉整治运动式执法、“一刀切”执法、过激执法等问题,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营造更加优质的法治化环境。三是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诉求,妥善审理涉民生案件,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知法于心守法于行。坚持以“八五”普法规划为引领,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把普法工作同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起来,努力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以县级法治融媒体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拓宽法治阵地范围,着力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让法治走进千家万户。
夯实依法治国基层基础要坚持系统推进。法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都需要法治予以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进一步重视、加强法治的作用,才能在未来发展中保持竞争优势。一是以法治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入推进“护企安商”行动,以更实举措保护各类企业经营发展,打破条条框框、打通堵点难点,按下优化营商环境“快捷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二是以法治思维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把排查化解突出民生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法治保障力度,以法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以法治思维实现高效能治理。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依法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推动建立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将各类矛盾纠纷处置在基层、控制在当地、化解在一线,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夯实依法治国基层根基,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高线与底线的关系。“高线”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是灯塔,起引领作用;“底线”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党规党纪、法律法规,是堤坝,起基础作用。一方面,坚持发展的高线,一心一意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千方百计求突破;另一方面,守牢法治的底线,在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生态环境、廉洁从政等方面一着不让、有所作为,体现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二是上级要求与群众诉求的关系。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鲜亮的底色。从本质上讲,上级要求与群众诉求两者是统一的。上级要求通常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前瞻性,群众诉求更多地关注具体的、眼前的“衣食住行”。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内涵意蕴,把上级要求和群众诉求结合好,把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解决好,使法治进步与高质量发展、群众诉求有机统一、同频共振。
三是执矛与铸盾的关系。一方面,理直气壮打击违法,对违法违规、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和黑恶势力,坚决予以打击;另一方面,细致入微保护合法,加强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益的平等保护,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决策与监督的关系。在出台政策前,多形式多途径征求群众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强化事前监督;在推进过程中,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观察团等力量,强化事中监督;对未按序时进度完成的,要求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公开向社会作出说明,强化事后监督。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确保权力运行在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之内,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一言堂”决策。
五是自治与法治的关系。自治是自发行为,更多地依靠基层群众自觉和乡规民约来制约,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治理,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一方面,不断完善鼓励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更好地发挥基层群众和自治组织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确保自治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在法治框架内不断提高自治的能力和水平。
六是心肠软与肩膀硬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把法治为民作为价值追求,努力让群众在每一项法规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中都感受到公平公正和党委政府满满的“暖意”。另一方面,敢于担当,在不违法违纪的前提下,面对矛盾和困难,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急难和险重,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