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邢楠楠
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9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在此背景下,牢牢把握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协同效应,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积极探索[3]。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本质并非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在充分发掘高校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基本前提下,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重构和综合再造,并将所发掘的思想教育元素充分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4]。由此,课程思政能够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想价值的引领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深刻理解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学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兼具人文素养、科学思维和管理创新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需要注重对其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正确引导[5]。因此,做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促使专业课和思政学习相得益彰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建设在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领域的开展,除了要做好理念坚持、过程把握和方式契合,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予以保障。然而,目前对于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探索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已有研究尚未厘清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要点,难以有效评估高校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为此,本文将立德树人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要求,以"三全育人"为理论指引,从政治导向、学习伦理、学习态度和个人素养四个维度形成评价维度,构建健全有效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能够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进而全面提升工商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构建课程教学与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而达成育人和育才的统一[6]。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对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保证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导向与价值塑造作用落到实处,促进高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工商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构建原则。
1.过程性原则。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模式,能以多种形式和形态存在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7],这就决定了课程思政在评价方式上需要构建注重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坚持过程性原则,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的根本任务,从课堂教学、课下讨论、课后实践、实习实训等多个环节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指标,把握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各个环节中的知识接受程度及阶段性学习效果。
2.整体性原则。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实现对课程思政各要素的系统性关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要素除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和研究生)以外,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考核等内容,因此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应尽可能系统、全面,进而实现对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全貌的科学评价,达到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效果。
3.发展性原则。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首先,研究生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知识储备、教学模式、教学能力不断丰富发展;其次,研究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不断更新;再者,课程思政建设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总体趋势。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建构过程中应秉承发展性原则,根据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断优化课程思政评价方法。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教学过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过程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流程的顺利开展是保障课程教学效果,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评价应重点考察课程大纲、教材是否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是否丰富;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相契合;能否增强研究生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使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课程安排是否合理;课程组织形式是否恰当有效;能否构建符合研究生课程思政内涵特点的教学情境,营造师生互动和师生共建共享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否有效融入工商管理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等。
2.教师教学评价。研究生教师在落实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对课程思政教师教学的评价应从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三个方面展开。基本素质方面,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师德师风,能否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专业素养方面,主要评估教师是否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教育追求,能否准确发掘研究生专业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实现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元素的深度融合。教学能力方面,重点考察教师能否秉承先进的课程思政理念和教学实践方法,立足于课程思政改革的前沿,创新研究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贯穿于研究生教学活动中,打造工商管理学科课程思政精品课堂。
3.课程效果评价。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效果评价主要分为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价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针对研究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主要考察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学各环节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基本认知、理解与把握情况,以及研究生基于工商管理学科专业视角对思政元素的学习应用与研究发展情况。并且,要重点关注研究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价,应紧扣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是否达到工商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顶层设计要求和预期为评价标准,考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环节是否全部落实到位。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力求系统性探析学生基于专业角度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状态、轨迹及存在的问题,洞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效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揭示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在目标设置、内容设计、育人机制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助改、以评推进发展的目标。为跟踪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落实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本文将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理念、科学的学习伦理和职业道德、明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及良好的个人素养与个人能力设定为一级指标。其次,为每个一级指标包含设计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进而将课程思政的践行理念嵌入工商管理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考核。同时建立教育反馈机制,以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提高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需要以培育、提高学生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为主旨[8]。具体而言,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在形式与内容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充分调动高校研究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还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指导地位,切实加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支持和宣传,坚定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豪感和信任、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豪感和信任,使其努力成为引领时代进步和历史进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繁荣与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此,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和价值理念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评估指标,主要考核高校及其教师是否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的方针,能否始终坚持对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是否能够在其帮助和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该评价指标包含对党的方针政策文件的理解与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两个二级指标, 该指标能够对工商管理学科专业课程是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进行系统性评价。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需要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评精神、求真务实等学术品质纳入教学的重点,教育与引导研究生始终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9-10]。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包含“科学的学习伦理和职业道德”这一主要维度,以考察课程思政在学术品质方面的价值引领功能。该一级指标包含二级指标,具体包括追求真理、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其中,追求真理包含敢于提问、接受观点分歧、不盲从权威三个三级指标,考察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追求真理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学术习惯。学术道德包含不篡改实验数据、如实标注引用他人成果、不一稿多投三个三级指标,以考察课程思政教学对于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意识的培养成效。职业道德包括四个三级指标,即,谨遵课堂纪律、诚信考试、作业无抄袭和小组互评公正度,用以评价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和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
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学科人才直接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管理一线,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学以致用的服务意识,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1]。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第三个一级指标,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全面掌握工商管理学科前沿理论知识,能够深入分析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对国家富强、人民民主、社会和谐的贡献,将服务社会的思想贯穿到工商管理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该指标下设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两个二级指标,以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知识、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考核内容。每个二级指标包含三级指标,具体包括团队展示、企业调研报告和案例研究成果等,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和考核中有机融入以“学以致用”丰盈“家国情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工商管理学科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个体层面的能力与素质作为工商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第四个一级指标,主要考核课程思政建设是否将培育具有探索精神[12]、创新意识[13]和责任担当[14]等优良素养的工商管理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是否将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理论与完善学生个人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步进行。为将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全面落实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该一级指标包含创新能力、协调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等二级指标,并针对每一项二级指标下设若干三级指标以实现考核内容的具体化。首先,创新能力这一指标用于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该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了课堂提问的创新性、学习活动中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接受新观念的超前意识三个三级评估指标,以全方位识别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协作能力主要考察研究生的团队合作情况、交往沟通能力和互利共赢意识,培养学生的战略大局观。该指标主要包含了小组合作贡献程度、小组协作配合水平与小组成果展示情况三个方面。再者,社会适应能力这一评估指标主要包含了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两个三级评估指标,以考核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是否与社会需求接轨。最后,对于学生的敬业精神评价,则主要通过课堂的出勤率、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讨论的参与程度及课后的反思四个三级评价指标,来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元素的理解与遵循。
新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既是中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优秀管理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测评学科内不同层级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工作和实施效果,可以从顶层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保障高校把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该评估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及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热情,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工作的教学能力及其师德品格素养,为培养兼具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优良的个人素养的管理学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