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姜呈凯
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指具备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强大的集聚、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以知识经济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新型城市。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新加坡面对低成本优势丧失、外需急剧下降的压力,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持续提升城市整体创新能力,完成了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的过程,成功转型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新型城市。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对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新加坡位列全球第八、亚洲第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新加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做法,对我国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世纪80年代,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借助低成本优势形成的激烈竞争,新加坡政府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明确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全力打造科学、完备、有效的创新政策体系,逐渐向知识型经济转型。1989年,新加坡政府发布《新的起点》,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20年内追赶发达经济体。自1990年起,新加坡开始制定科技发展五年计划,至今已经制定并实施了6个五年计划,紧追世界前沿科技领域,不断增加预算投入,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科技发展方向,为本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供给和资金保障。此外,新加坡政府多年来一直注重加强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布局。例如,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于2016年发布的《研究、创新与创业2020规划》,明确未来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健康与生物医药科学、城市解决方案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与数字经济等四大技术领域。同时,新加坡政府还不断加大对科学研究特别是重点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2021年,新加坡政府表示将在2021年至2025年间投资250亿新加坡元支持研究、创新和企业活动。此次经费投入比以往高出30%,约占新加坡GDP的1%,其中65亿新元将直接用于上述重点领域。
2009年,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推出创新券计划,凡是在新加坡注册并拥有30%以上本地股权的中小企业均可申请创新券。2012年,新加坡将创新券应用领域从技术领域扩展至生产力、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软创新领域,并更名为创新与能力券,支持范围拓展到系统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各方面的业务挑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到2016年,创新与能力券支持的集成解决方案共14项,包括调度和预订系统、资产人员跟踪和识别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2017年,新加坡政府将国际企业发展局和标新局合并为企业发展局,旨在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市场开拓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发展局成立以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等全方位支持。以2020年为例,企业发展局共计支持1.53万家中小企业,预计为新加坡带来184亿新元的经济增长。自2017年起,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就将各类初创企业援助计划都归入“起步新加坡”计划,并细分为先锋、科技、投资、加速、人才、贷款六项辅助计划,旨在支持初创企业做大、做强并融入新加坡创新生态系统。
早在2009年,新加坡政府就提出将新加坡打造成“人才之家”(Home for Talent)的国家战略。《2020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显示,新加坡人才竞争力仅次于瑞士和美国,排名第三。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政府支持下,新加坡各高等学府将创业教育深度融入大学教育。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建立“全球化知识企业”作为目标,将培育学生创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嵌入教学活动。同时,政府不断加大对培育科研人才的投入,2021年发布的《研究、创新和企业2025计划》提出,5年内将投入22亿新元用于培育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吸引海外科技人才。2013年,新加坡启动“新加坡科学家回国计划”,吸引在国外工作的新加坡籍科学家回国担任本地大学或研究所部门主管,并提供优厚薪金以及研究经费,目前已吸引6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回国任职。2021年,新加坡推出“科技准证”计划,旨在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加入本地的科技生态系统,进一步巩固新加坡科技枢纽的领先地位。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新加坡营商环境在受评的190个经济体中位居第二。新加坡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全球许多跨国企业前来投资,并将总部或区域性总部设立在新加坡。目前,新加坡大约有3万余家跨国公司,约三分之一的世界500强企业选择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总部。大量跨国企业的进入为新加坡创新、创业、创造提供了资本、技术和市场,极大激发了城市创新活力。同时,新加坡政府建立一系列联盟型平台,推动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提升创新能力。例如,2017年新加坡建立全球创新联盟,帮助当地企业连接全球各大科技创新市场及企业。
新加坡政府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高等学府与实体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支持各创新主体间建立紧密联系,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领开展深度合作,以便及时、高效地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以纬壹科技城为例,该园区紧邻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理工学院,科学家、创业者和科研人员依托园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使企业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加速“从创意到市场”的过程和周期。
各地区应当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要求,制定出台科技创新战略总体规划,注重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协同发展,促使企业从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跨越。注重细分科技创新政策,形成包括创新要素政策、创新主体政策、区域创新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从而促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创新程度相互适应,切实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完善创新生态。各地区应当把发展科技产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完善重点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体系,根据各学科领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战略设计,构建能够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科学和技术体系。
各地区应当推动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之路,着力培育一批细分市场领域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小巨人”企业。一是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等方面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二是要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库,认定和扶持一批在细分行业内技术实力强、产品质量好、服务水平优、市场份额高、品牌影响大、发展前景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安排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予以支持和补贴。
我国各大城市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坚持自主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不断提升创新型人才集聚能力。一方面,要立足国内人才资源,自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科专业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要灵活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简化国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海外人才入境和长期居留便利政策,在住房、就医、养老、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保障。
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应当积极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一方面,要促进创新要素的便捷流动,通过便利人才跨境居住、完善通关机制、优化跨境投资、建立数据跨境制度等措施,为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提供政策保障和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要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打造一批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空间载体,构建更为完善的创新型综合保障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集聚更多的高端创新要素,为创新要素和人才集聚提供更加便利的“创新熟地”。
各地区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利用当地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构建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集约化、高效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关键作用,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通向“生产线”。完善技术交易制度,建成一批科技成果转移推广平台和科研成果路演平台,定期挖掘和支持一批颠覆性的优质创新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