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 张觅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甚至激化,各种不稳定因素交织,促使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形势愈加严峻复杂,甚至出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失效等现象。就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实际来看,目前其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出现了一些亮点,但整体来看,统一战线在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还存在诸多可提升空间。
自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大统战”工作格局正逐渐形成。统战工作不只是统战部门一家的事情,尤其是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其面对的对象、任务更加复杂,更需要统筹考虑、整体谋划。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还未完全落实大统战工作理念,使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能定位不够明晰,统一战线与基层社区资源的对接中缺乏常态化、规范化的渠道,发挥统战优势挖掘、动员、整合基层社区现实资源的力度也还不够。其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组织参与度不够高。有些地区并没有将统战部门及统战系统相关单位纳入社会治理的领导架构中,即使有些地方纳入了,但也程度不深。有的地区在街道社区、重点企(事)业单位配备了专职统战委员、统战联络员等,但仍存在指导不及时、不到位,工作重心没有真正下沉到基层等问题,这些都极易导致统战工作难以真正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有效整合。二是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统战工作尤其是基层统战工作牵涉方方面面,需要协调关系、联系的部门很多,虽然当前统战工作的触角已向基层延伸,但实际在推动这项工作时,没有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多数时候是统战部门在实际推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联防联动与综合治理的整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统战部门牵头、统战团体和代表人士参与、相关职能部门领办的“同心圆议事”协商工作机制未能真正落实落地,这些都影响了统一战线优势的发挥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三是考核奖惩不够到位。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的下移,不少地区围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推进“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制度落实落地,但统一战线搭建载体、发挥优势、参与落实还不够,完备的考核激励机制、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机制等也还未建立,社区大统战工作网络没有真正形成。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有的基层统战干部常常怀着“各人自扫门前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导致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不足、创新不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与统战工作“两张皮”。
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种群体的利益调整,相互之间利益关系复杂、利益诉求多元,很难做到合理平衡,经常出现众口难调的现象。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诸如疫情防控、安置补偿、环境污染、老龄化等问题不断增多,并最终在社区这个“压缩式”的地域空间集聚,给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难题。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涉及的各群体目标相互冲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而不同社会阶层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其对社会治理的方式、效能、目标等也有不同的认识和心理预期,这些千差万别的利益诉求之间天然会引发更为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更多的社会冲突,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应对,将最终影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如果没有得到合理平衡,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结构就难以形成,更无法做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这在无形之中埋下了诸多的矛盾隐患。
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但长期的思维惯性和工作惯性导致统一战线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真正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效能未能得到充分激发。一是认知认同上仍有差距。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单位对统战工作不够重视,使统战工作效能没能得到很好的激发。有的基层干部对统战工作认知度不高,存在着“务虚论”“上层论”等错误认知,认为统战工作就是做民主党派成员、侨界人士、民宗代表等人士的工作,城市基层统战工作的空间不大,因而忽视了统战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导致统战工作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例如一些新阶层人士认为治理应该依靠政府的,或者认为只有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的动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支持和配合力度不够。二是统战力量不足不强。目前,因编制职数有限,基层统战干部往往身兼组织、宣传、纪检、人大、政协等多职,要应对街道、社区、企业楼宇等千头万绪的工作,而真正的专职人员、“行家里手”少,再加上职责岗位安排变动频繁、工作缺乏连续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主动作为,使统一战线服务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在做细、做精、做专业方面很难更进一步。同时,对基层统战力量的依靠和发动不足,除民主党派、非公经济、民族宗教等传统统战成员外,对园区统战、商圈统战、楼宇统战、网络统战等新兴业态统战成员的底数、诉求等还不够清楚,组织动员缺乏有效手段。三是工作热情不高。随着“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逐步形成,政府、辖区单位和各种营利、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各类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在不断增加,但实际工作中却仍以社区居委会和少数政协委员为主,而他们对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认识不深,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服务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能力水平也还不够高,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没有形成“统战人士带动统战对象,统战对象带动广大群众”的标杆效应。四是基层社会治理形式不活。
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多数以街道、社区居委会相对包办为主,主要还是通过开会议事、到社区调研考察座谈等方式来体现,在城市基层党建、城市更新等一系列的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社区内各类专业人才、行业精英等统战成员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有创意、接地气、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相对缺乏,参与解决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还缺乏专业化、项目化的运作手段。
可以说,这些短板和薄弱环节,造成了实际中党委政府、统战部门的工作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