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智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粮食产量、粮食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落实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乡村发展动能,实现质量兴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三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也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重要手段,要做到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
炮台沟村位于立仓镇,是亳州市蒙城县和淮南市凤台县毗邻地区的远郊村庄,西侧紧邻立仓镇区,属于城郊融合类型村庄。
1.总体概况
村庄南靠芡河,是沿河地势低洼区域,十年九涝,经常遭受洪涝的严重危害,作物产量不高,农田生产力不稳定,难以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县镇村三级因势利导在芡河沿线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整合土地、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民与园区的深度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村民致富。
2.人口建设
炮台沟村总人口3549人,随着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外出务工人口正在逐步回流;村域居民点布局分散,大量房屋闲置,空心化严重;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高达240平方米,土地利用粗放。
民居建筑以平顶屋为主,90%以上建筑老旧杂乱,缺乏地方特色,仅有农业园区内存在少量特色建筑;村民住宅建设的无序性严重影响村落的整体美观,人居环境整治需求强烈。
3.设施配套
村域对外交通依托S255与城镇衔接,主要道路为东西向的三条乡道以及从镇区延伸至农业示范园的环形道路,红线宽度为5-6米;村域内各居民点大部分以水泥道路相连接,红线宽度为3-4米,路面存在未硬化现象,可达性不足;在中心村配套有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活动广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不足。
依据村庄三调数据,村域规模为960.88公顷,芡河沿线区域全部调查为商业用地,总用地规模为138.85公顷,正在进行转换核实。对比二调2018年变更数据,考虑到三调(大量耕地调查为建设用地)较二调变更耕地数据有较大出入,兼顾考虑到村民不愿意搬迁的民意调查与村庄发展意图,规划以三调为底图,耕地以二调变更为底数、建设用地以三调为底数,林地以林地一张图为底数进行全域村庄规划。
依据《安徽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底图底数,结合相关政策和上位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尊重现状,尊重民意,以乡村振兴为方向,构建以资源定目标、以目标定功能、以功能落空间、以空间承项目、以项目定实施的技术路径,统筹空间发展,编制管用、好用、实用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
通过村庄特色农业园资源整合,确立“农旅交融、多彩炮台”的发展目标,以追求黄土地上蓝天碧水、金色农旅交融的多彩乡村生活,塑造美丽宜居、高效宜农、生态宜游、集约宜业的最美乡村。
在“农旅交融、多彩炮台”目标指引下,通过产业多元延申确定村庄发展功能,实现空间以南带北,通过村庄迁留并举、用地适度整合、设施配套完善等具体路径谋划项目抓手,达成村庄目标蓝图的落地实施。
1.产业多元延申
村庄规划功能围绕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打造以“生态高地、农业慧海”为主题,集农业示范、生态教育、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主题民宿于一体,将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及新农村建设高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样板。
村域着重打造三大板块产业,南部依托芡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策划多个生态旅游项目,以生态为本底,打造滨河生态旅游产业;中部依托南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来的旅游人口,结合农业种植,打造农业体验型产业;北部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保障基础型粮食种植功能,通过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让种植大户充分参与其中,形成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
2.空间以南带北
依托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为契机,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和脱贫攻坚的衔接融合,空间发展最终达到以园区为核心,实现资源、人口和产业向园区集聚,带动焕发园区周边村的活力,进而由南向北梯度推进的园区带动村域发展格局。
根据人口、区位、产业发展趋势性特征,由南向北划分成三种村庄类型促进形成村域“三生”融合的空间格局,旅游体验型村庄充分考虑利用芡河农业产业园旅游资源,为体验游客提供往来服务和民宿服务,形成村庄型旅游服务集聚点;民宅经济型村庄重点考虑结合旅游资源促进民宅出租、民宅宅基地租赁,向有需求的城市居民提供场地,获取租金或股份收入;综合发展型村庄由于区位、产业、民宅的影响,适宜进行综合发展,形成旅游服务和乡村服务的中心。
3.村庄迁留并举
在顺应空间发展格局需求、充分尊重村民改造意愿条件下,统筹考虑旧村改造同意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情况,对炮台沟村采取迁留并举的方式,逐步推进村庄建设。
对纳入农业示范园的村庄,考虑作为园区服务配套功能的完善,采取逐步迁出人口、功能转型完善的方式进行改造升级,以主题民宿、商业街区、农家体验等功能为主体直接融入农业园运营;对农业示范园近郊村庄,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借助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引导村民改造住宅,植入民宿、餐饮、农事体验等休闲功能,实现一三产联动;对农业示范园远郊村庄,采用整治修缮、保护活化、生态修复等“绣花”功夫,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人居环境,传承传统文化,让人们记住乡愁。
4.用地适度整合
基于村庄迁留并举的分类统筹下,对村庄用地进行适度整合、统筹整治。合理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向中心村集中,减少道路、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对土地的占用,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保留类村庄清理违法建设用地、改善待腾退低效用地,适度整合用地,完善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整理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增补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用地,并为远期村庄发展保障一定规模留白用地。规划明确对芡河沿线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河岸采用生态护坡,种植鸢尾、美人蕉、香蒲等水生植物;限制捕捞水体生物,维持水体的生物多样性;规划明确补划基本农田的范围、指标和布局要求,统筹对养猪场东侧地块为补划基本农田区域,项目规模为23.9公顷(约358.5亩),采取土地(客土)平整、灌排、机耕路等措施完善等,由一般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
5.设施配套完善
村庄规划本着“有向优、少到多”转变,均等化、一体化迈进,供给导向转到需求导向三原则进行设施配套完善。
从根本上改变村庄配套设施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的状况,向着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路径演进;推动立仓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炮台沟村村庄延伸、倾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全面实现镇区和村庄公共服务一体化;在设施完善过程中提高农民参与决策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更大效用。
规划形成美丽宜居、高效宜农、生态宜游、集约宜业的“11123”空间布局,重点布局1个综合休闲服务中心,1个特色乡村旅游环,1个芡河滨水体验生态廊,乡村特色旅游发展轴和区域空间发展轴2个轴线,生态旅游休闲区、特色田园体验区和高效生产示范区3个重点区域以及乡村旅游服务点、村民服务点等多个服务点,形成道路通达、设施完善的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的村域“三生”空间。
规划以项目为抓手,形成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类、道路改扩建类、公共设施类、市政设施类、产业发展类、人居环境类6大类24个项目,以项目推进实现蓝图落地;在村庄规划编制的同时,建议炮台沟村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成果纳入立仓镇和蒙城县国土空间规划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的村庄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炮台沟村以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对全域全要素进行管控,对多规合一管用好用实用的村庄规划编制进行了初步实践探索,其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终极目标的规划落实依然是个任重道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