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艺萍
(曲靖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云南·曲靖 655011)
高校资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费用问题,避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问题丧失入学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受资助的对象应该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目前来看,高校资助政策规定由本人提出申请,然后由学校根据材料进行评定,最终根据指标确定哪些学生可以被评定为贫困生。这就导致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害怕被别人嘲笑或者被他人另眼看待所以没有主动提出申请,这种错误的认知影响资助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而一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反而提出申请,这严重违背资助工作开展的原则,背离诚信准则。
自主评定是按照严格的程序和制度对主动贫困申请的学生进行核实,确定受资助对象以及资助的等级,而评定的标准是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内容,其中涵盖学生的家庭状况等信息,通常学校要求学生所在乡镇对学生上交的材料进行盖章证明,以此来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然后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在班级内进行投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诚信是决定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一些学生家庭并不存在经济困难问题,但是利用乡村关系也可以获得经济贫困证明,由于申请人数相对较多,而学校难以核实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这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从班级民主评议环节来说,评议小组往往由班干部组成,而班干部是否能够公平公正也是影响评选的重要因素,甚至一些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名额,通过各种方式贿赂评选人员,这些都成为干扰评定的因素。
高校资助费用的主要用途是支付学费、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但事实上,结合近几年资助工作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并没有正确的使用资助费用,甚至一些受资助的对象以此为资本进行炫耀,并使用这些钱换手机、请客吃饭、买笔记本、买名牌衣服等,还有一些学生以团伙为单位事前商量好共同投一个人然后将这些补助金进行平分,这种行为不仅违背诚信原则,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而且没有真正达到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真正目的,这严重影响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效果,并且这也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优良的美德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方向,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视线也逐渐背离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尚未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这就导致社会中贪污腐败、徇私舞弊、诈骗、假冒等现象屡见不鲜,诚信缺失在当前社会上变成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如何化解诚信危机成为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当代大学生处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大学生尚未接触社会,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老实人容易吃亏上当的现实导致大学生对美好的品德只能心向往之,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丧失诚信,违背道德,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骗取贫困补助金,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当前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教育长期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这一理念下,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将重点放在知识讲解上,没有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以至于许多学生沦为做题的机器,在能力与素养上却有明显的劣势,这不仅是应试教育的后果,也是当前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各个阶段教育以及家庭、社会等逐渐开始重视思想上的教育,旨在通过科学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不仅缺乏针对性,而且说教模式普遍,导致诚信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不诚信现象的第一步,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落实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学生所处的年级以及学生的兴趣举办诚信教育活动,这也是加强德育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聘请专家到学校为贫困生开展讲座,在讲座中给学生介绍诚信的故事或历史上守诚信的人物,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人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还可以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主动为师生提供服务和帮助,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建立健全诚信教育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将培养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作为育人的根本要求,这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落实在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诚信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改变以往说教的教育模式,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加强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创建良好的环境来加强社会的引导,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高校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连接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来提高群体的诚信意识,大学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诚信意识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可以提高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诚信记录如课堂出勤情况、考试诚信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助学金申请记录等,通过将诚信档案与学生评优和就业推荐挂钩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能够自觉提高诚信意识,并将其作为行为准则。其次,学校可以将诚信档案与学生的信用相结合,使其成为学生办信用卡、贷款、职称考试的重要依据,便于学生可以慎重的衡量失信与诚信的利害关系,避免学生轻易失信。此外,针对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学校可以建立责任机制,如学校可以与社区、乡村相关部门合作将出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作为监督的重要内容,而且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在这个环节中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背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出具资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以此来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的流程,保证各个环节严格把控,最大程度的减少不诚信现象,比如学校可以进一步扩大评议的范围,使认定环节更加科学。从资料审查方面来说,针对票数低的学生要由辅导员追查原因,了解贫困生的情况是否属实,然后再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平台来开展高校资助工作,如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纪和专业开设相应的入口让学生可以反馈不诚信的现象,然后由负责人进行核查,通过扩大监督主体来优化评定工作。
其次,要建立并完善监督体系,对于接受资助的学生要追踪资金的使用用途并明确接受资助的学生的责任,确保资金用途合理。这就要求高校要针对贫困生建立跟踪监督机制,尤其是贫困生诚信档案变动或名额增减时要对这些贫困生做好信息摸查工作,对于其他的贫困生要不定期的进行抽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监督,避免发生弄虚作假、骗取助学金的现象,保证贫困生建档后每个环节的公平工作,以此来增强认定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此外,对于缺乏诚信的学生要建立责任机制,追求他们不守诚信的责任,比如一旦出现贫困生不符合资助政策的现象要马上追求补助的资金,还要给予严肃的处理,如通报批评、加强教育、处分、取消评优资格甚至记入档案等,通过这些措施和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避免学生为了贫困补助金丧失做人的基本原则,而且有效的机制可以使国家的资金可以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开展高校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缺乏诚信的现象不仅影响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利益,而且违背国家开展资助帮扶工作的初衷,甚至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与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高校相关人员要重视诚信教育,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发挥资助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受资助对象可以健康成长,从而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