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9)
目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缺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谈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将其与高校教师结合起来。一些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的既然能够教书育人,就必然拥有全面的、成熟的、理性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需要通过额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导。殊不知,教师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也会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淆;二是缺乏专业的工作队伍。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关于教师教育管理的部门一般只有人事处和工会,人事处主要负责教师的职称评聘、人才引进、教职工培养培训、考核评价等工作,校工会则主要发挥党委联系广大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维护教职工的基本权益,以教代会、二级教代为平台,建立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两个部门的工作都与高校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缺乏对教师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和考核评价。三是忽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不够和谐。如前所述许多高校缺乏从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如果谈得上思想疏导的话,大多数是教师所属单位的从事党务工作的领导。但是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要么官位十足,将自己凌驾于教师之上,无法对等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则是套话十足,在做教育工作时,套话、空话连篇,对教师的思想缺乏应有的了解,无法抓住教师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无法帮助教师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只能是浮于表面,无法落到实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许多高校由以扩地为主的对学校硬件环境的追求转变为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在这一内涵式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许多地方政府和高校开始花大气力,不断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尤其是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的力度。许多高校内部也将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获批研究项目的数量、质量,作为对教师聘任考核的关键指标。
在这一导向的驱动下,高校教师尤其是教师更加致力于科学研究,专注于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国家文化科技水平的提升有着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此也带来了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的淡漠和道德素质的滑坡。他们过多的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而忽略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忽略了自身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而且许多高校在对教师的聘任考核中也缺乏对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的明确指标,大多是泛泛而谈,停留纸面,本应坚持的政治思想的“一票否决”在现实中已经变为科研成果的“一票否决”。
当前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并在新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巩固社会建设成果和指导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安危。高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学校党委在抓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必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并把意识形态作为领导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列宁曾对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要作用做出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的,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上,更体现在对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直接影响上。高校能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至关重要。因此,对高校而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就不可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指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中国国门向世界打开,与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随着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融入,人们的思想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中国社会推向转型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在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中,不断受其影响,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试图影响和改变社会现实,实现利益诉求。这种多元化的思想潮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思潮的消极因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如果任其蔓延,而不加以引导,不仅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乃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是极其危险的。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各类社会思潮的引导,才能把握主流,才能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巩固好主阵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对于我们掌握整个社会思想舆论领域的主导权,确保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需要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在与反动社会思潮的不断斗争中进行巩固。马克思主义也在对社会思潮的分析、批判和扬弃中不断完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主体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划时代的创立了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意识形态领域以人为本也是评判一种社会思潮是进步还是落后,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重要标准,在对社会思潮的引导中,对于尊重人的发展规律的思潮,我们就积极引导。反之,对于违背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思潮,我们则必须坚决抵制。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具体体现就是充分肯定和发挥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对于知识分子一直缺乏准确科学的定位,导致高校教师长期游离于思想政治工作之外。“文革”结束后,高校教师的地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已经不再是批判和改造的对象。高校教师的地位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后,使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在科学技术领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高校教师也纷纷自觉或不自觉的关心国家大事,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渐渐步入正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高校教师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和掌握高校教师的思想动态,了解并积极解答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积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关注高校教师的利益诉求,倾听他们的心声,真正做到想教师之所想,帮助高校教师解决切实问题,调动和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思想上,注重科学理论武装,将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与高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相结合,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作报告,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高校教师进行形势政策教育。通过深入、持久、扎实的理论学习,引导广大高校教师正确认识错误思潮的真实面目,帮助他们自觉有效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当前,整个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能替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更不能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取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从总体的方向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各自的工作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存在着各自的特殊矛盾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应分别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建立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人相适应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新路子,逐步形成党委全面领导,以各级党组织为政治核心,党政工团密切配合,互相协调,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体制的顺畅运行。要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不仅要“走下去”广泛地听取教师的意见,而且要建立长效机制,设立教师接待日,保证教师的诉求有人管,想法有人听,事情有人办;要利用新媒体,开辟网络沟通渠道。高校教师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技术的受众,他们乐于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表达思想。因此不仅可以在网络上积极实行校务公开,将学校的方针政策透明化、公开化,让广大高校教师不自觉的参与到学校事务的管理中来。还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让教师畅所欲言;要建立舆论检测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动态进行检测,掌握校园舆情动向,及时反馈,加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