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洋 窦广宁 张运帷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超声科 (天津 300450)
内容提要:和胃黏膜肿瘤相比,胃黏膜下肿瘤的发生率稍低。该疾病患者表现出相关临床症状时间也比较晚。这些患者通常因出现了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前来就诊。对于胃黏膜下肿瘤患者来讲,应用普通胃镜和X射线检查,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诊断结果。为了全面分析胃黏膜下肿瘤超声诊断的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对上述命题加以分析,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所谓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主要指的是一类起源自人体胃黏膜上皮下病变的统一称谓,该类病变有良恶性之分。经常规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黏膜下肿瘤表面光滑,向上突起。常见的胃黏膜下肿瘤包含间质瘤、淋巴瘤、平滑肌瘤等。虽然说当前有学者认为,人体的胃肠道并不适合进行超声检查,但依旧有很多关于超声诊断胃肠肿瘤的报道[1]。为了全面探究胃黏膜下肿瘤超声诊断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对上述命题加以探讨,现综述如下。
临床中,一般将胃黏膜下肿瘤疾病分成恶性以及良性两大类。起源于人体胃黏膜上皮下的病理改变,包含了囊肿、异位胰腺、类癌、淋巴管瘤、胃间质瘤、神经性肿瘤、脂肪瘤以及胃平滑肌瘤等。
因为胃黏膜下肿瘤疾病的自身组织学来源差别比较显著,各个类别的肿瘤以及与之相关的超声内镜所展现出的反馈信息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相关文献证实,胃间质瘤的具体发生部位相当广泛,于患者的胃体、胃底以及胃窦均有可能出现此类疾病。这种疾病的超声内镜具体表现为固有肌层低回声病变。
有学者分析了共计105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疾病特点,结果表明:脂肪瘤者共计21例,占据总数的20.0%;间质瘤62例,占据总数的59.0%;类癌共计5例,占据总数的4.8%;异位胰腺共计11例,占据总数的10.5%;平滑肌瘤4例,占据总数的3.8%;错构瘤1例,占据总数的1.0%;囊肿1例,占据总数的1.0%。由此能看出,在所有胃黏膜下肿瘤患者中,间质瘤发病概率最高,其二为脂肪瘤以及异位胰腺。结合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相关检验结果不难看出,常见的肿瘤位置为黏膜肌层(8.6%)、黏膜下肌层(30.5%)、固有肌层(61.0%)。由此不难看出,结合患者的胃黏膜下肿瘤病理改变位置、具体病因以及超声特征,对患者选择与之相关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疗有效率。
常规应用超声诊断设备对患者开展检查即可。将探头频率设定为3.5MHz(彩超的频率设定为4.2MHz)。在开展检查之前,患者应禁食8h。检查过程中,口服胃肠充盈剂500~600mL。依照常规步骤检查患者的胃部以及十二指肠。在必要的情况下查看附近肝脏、胆囊以及脾脏、肾脏、胰腺等脏器情况,全面确定患者的发病具体位置、形状、病灶大小和具体来源。
2.2.1 胃平滑肌肉瘤声像图情况
该疾病患者的肿瘤体积比较大,往往会表现为低回声。通过检查能发现病灶的内部光点均匀性不强,透声相对满意,边界模糊。如果存在坏死情况,经检查能发现中央表现为液性暗区。倘若朝向外部浸润以及附近组织、脏器存在粘连情况,其会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肿块,具体形状类型并不固定,边界模糊,且边缘表现为非规则性。
2.2.2 胃平滑肌瘤声像图情况
胃平滑肌瘤往往表面平整,为圆形。经过对受试者实施超声检查可发现比较明显的球状感,具体会表现为低均匀回声,病灶内部的回声相对均匀,后壁回声也比较显著。经检查能发现朝向腔外、腔内以及壁间生长,存在比较典型的“桥层”征象。
有学者全面分析了胃黏膜下肿瘤超声诊断“桥层”征的情况。其结合相同位置回声图和组织切片加以对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胃壁超声会展现出共计5层结构。最内层为首层,具体表现为高回声,其为胃内液体和黏膜的界面层;第2层指的是黏膜层,具体表现为低回声;第3层为高回声,其可被视作为黏膜下层;第4层为低回声肌层;而第5层则为浆膜和浆膜与胃周围组织间的界面联合回声,具体为高回声。
在手术之前,通过对患者开展胃内充盈超声检查,结果表明:其存在黏膜下肿块,具体可探查为2类征象。其一为肿块具体面朝向黏膜方向,共计3层结构。内部高回声以及低回声双层和正常胃壁第1与第2层,即黏膜层连续以及黏膜表面层;第3层或覆盖于肿瘤上部的黏膜下层,又或者为黏膜以及肿瘤间的界面层。其二为正常胃壁第5层代表延续于肿瘤邻近位置黏膜缘突出。以上内容中的第一类征象可被称之为黏膜桥层,而第二类征象浆膜桥层[2]。有很多胃黏膜下肿瘤患者会表现出上述两种征象,这些征象于手术后标本水槽观察中均能够得以清晰显示。有的患者可能为底部转移黑色素瘤,因而不会探及到黏膜桥层;也有的患者属于胃底平滑肌瘤,无法顺利显示出桥层。进一步应用超声内窥镜可以发现浆膜层以及黏膜层。该学者指出:声像图中所出现的正常胃壁浆膜拱向黏膜边缘,因存在这一征象,医生可轻松区分病变究竟为壁内或者是壁外肿瘤。当出现了浆膜桥层之后,代表肿瘤于患者的胃壁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倘若在肿瘤的黏膜边发现了黏膜层,则代表至少存在肿瘤表面黏膜覆盖;而如果正常的胃壁和黏膜桥层之间的黏膜层处于连续状态,那么就能够确定该患者并非深部浸润癌或者黏膜内癌。但不容忽视的是,局限于胃壁中的胃癌,很可能和黏膜下肿瘤类似[3]。
科学运用桥层这一概念,能够有效明确黏膜下肿瘤和黏膜以及浆膜之间的关联性。为了更为明确地展现出桥层,具体操作方式相当重要。相关操作人员应当利用有效方式确保超声波束和正常胃壁与肿瘤间保持垂直状态。
相关文献表明:在所有胃肿瘤患者之中,绝大多数患者为上皮恶性肿瘤。非上皮性胃黏膜下肿瘤仅占总疾病发生率的3.00%左右。其主要包含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例如:平滑肌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以及其余恶性黏液组织瘤)以及良性间叶组织肿瘤(主要包含平滑肌瘤、血管球瘤、淋巴管瘤、血管瘤以及脂肪瘤等)。另外,胃神经组织肿瘤也属于胃黏膜下常见肿瘤类型。这些肿瘤包含神经纤维瘤以及神经膜瘤。该疾病患者的病灶位置一般在黏膜下方。通过对患者实施常规胃镜以及X射线检查,并不容易确诊。且这些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症状时间比较晚。等到发现患者异常之后,往往已经失去了早期诊断疾病以及治疗疾病的重要时机。由此能够看出,选择一类有效方案对于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开展诊断意义重大。对于此类患者,实施无创伤性胃超声检查能够取得满意效果。这种检查方式通过胃部充盈剂的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于超声显示屏中完整地展现出患者胃壁的五大层次[4]。同时也能够有效明确患者胃壁各个层次情况,方便尽早发现是否存在局限性肿块。以胃镜以及X射线检查为基础,对于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实施超声检查,可取得满意的诊断效果[5]。
相关文献表明:平滑肌瘤为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胃黏膜下良性肿瘤类型。该疾病的发生概率占据所有胃良性肿瘤的17.00%~52.00%,疾病的恶变率大约为2.00%[6]。平滑肌瘤往往原始于人体的胃壁细胞。因而,通过超声对患者开展检查这种肿瘤时,一般在患者的胃壁第4层,多属于局限性低回声球形实性肿块,边界甚为清晰。其和四周组织分界也比较明确。在患者疾病早期,医生甚至能够明确分辨出平滑肌瘤来源于胃壁的具体层次。平滑肌瘤通常肿块肌底往往比较宽,无蒂[7]。且表现出膨胀型生长趋势。平滑肌瘤可被分为腔外型、腔内型以及壁间型。三大类肿瘤体积较小者,主要为间壁型。其直径往往在1.0~2.0cm。多数患者肿瘤直径在5cm以下。有极少数患者肿瘤直径会达到10~20cm。在平滑肌瘤的肿块表面一般覆盖比较完整的黏膜,倘若存在过度膨胀以及穿透的情况,会引发黏膜表面充血出血以及溃疡[8]。通过对受试者实施胃镜检查发现患者的胃黏膜下层病灶比较难。而对受试者实施超声检查能够窥见全貌。相关文献表明:应用超声诊断胃平滑肌瘤的准确率能够达到72.7%。在对患者开展相关检查过程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仔细做好该项工作,在检查时要积极查看患者胃部情况。通过有效方式降低疾病漏诊、误诊发生概率[9]。
从胃黏膜下恶性肿瘤方面来看,在此其中以淋巴瘤为常见,其次为平滑肌肉瘤[10]。相关文献曾经报道了共计270例胃部恶性间叶组织肿瘤患者的资料。在此其中淋巴瘤占据总疾病发生率的80.74%,而平滑肌肉瘤占据总疾病发生率的19.26%。淋巴瘤有可能会被误诊为胃癌。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对患者开展病理实验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真实性质[11]。
临床中,又将淋巴瘤分成继发性淋巴瘤以及原发性淋巴瘤两个类别。所谓原发性淋巴瘤,主要指的是原发自患者胃壁黏膜下方淋巴滤泡的淋巴瘤;而继发性淋巴瘤指的则是继发于患者全身淋巴瘤。从两者疾病发生率方面来看,继发性淋巴瘤疾病的发生概率约比原发性淋巴瘤高出10倍左右[12]。胃部淋巴瘤于患者的黏膜下朝向胃壁内部入侵,同时会累积到黏膜层;而向外侵犯则会累及到肌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淋巴瘤患者的胃壁会表现出息肉样肿块上部覆盖黏膜被顶起;通过胃镜检查能够发现:该疾病患者病灶位置黏膜下隆起性改变,具体表现和鹅卵石比较类似。患者的黏膜表面通常存在坏死、出血以及糜烂的情况。病理改变位置沿着患者的胃壁水平实现扩散。于黏膜下方表现出弥漫性浸润。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患者的胃部蠕动以及胃部扩张功能被严重干扰,就此导致患者的胃壁变得僵硬。在有时,这种疾病很难和胃癌加以鉴别[13]。
在所有胃肉瘤患者群体之中,胃平滑肌肉瘤占据总疾病发生概率的20.00%左右[14]。除了极少数患者为原发性恶性之外,有很多胃平滑肌肉瘤患者多从良性胃平滑肌瘤转变而来。这种病理改变会发生在人体的全胃体,其中又以胃体上部以及胃底比较常见。在发生此类疾病之后,患者可能并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15]。等到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以及腹部肿块明显时,此刻肿块已经生长得非常大,往往超出胃壁外。通过超声手段对患者开展检查,能够发现其左上腹部存在非均质性囊实混合样肿块。因为患者的平滑肌肉瘤发展相当迅速,肿块具体直径一般在5cm以上,同时伴有坏死以及出血的液性暗区。声像学表现为:患者发病位置囊壁存在实性团块,并朝向四周表现出非规则性生长趋势。对于这种情况,工作人员需要对患者开展仔细检查,以确认其真正来自胃壁[16]。
相关文献表明,应用超声对于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开展检查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可达到47.00%;同时使用胃镜、X射线及超声对患者检查发现肿块的概率可达到100.00%[17-19]。由此不难看出,针对此类患者而言,在应用超声实施肿块定性以及定位检查过程之中,一定要同时使用胃镜以及X射线。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患者疾病的诊断有效率。有文献表明[20]:普通胃镜以及X射线针对患者胃腔内占位病变诊断方面有着独到优势,但以上两种方法在诊断腔外生长肿瘤以及胃壁肿瘤方面稍显逊色。通过超声对患者开展检查,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经超声扫查患者肿瘤和邻近脏器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盆腔后腹膜以及肝脏进行全面化检查。通过让患者饮用胃充盈剂,能够帮助医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肿块在腔内或者腔外。而针对来源并不明朗的上腹部巨大囊实性肿块,工作人员应当考虑到其为胃平滑肌肉瘤的可能,尽早对患者开展胃超声检查,以便第一时间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