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守 志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水的重要性,无需过多赘言,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四大元素组成的:土、水、空气和火。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四大就是:地、火、水、风。《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中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圣经·创世纪》开篇就是:“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不管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还是古印度的佛教先哲抑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都认为水是组成世界最重要的几种成分之一。从科学的角度看,生命源于海洋,源于水。生命从水中起源,然后慢慢扩展到陆地和空中,可以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不会有人类。
从人类历史发展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中心大多都建立在江河湖海的岸边。六千年前,两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五千年前,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埃及文明。中国古代有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黄河流域得以逃过洪水的灾祸,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孔子提出了“知者乐水”的思想,《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老子提出了“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等哲学思想。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思想。水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象征和母题。对水文化的继续研究和阐发是当代学人责无旁贷的任务。在全面把握中国水文化的母题下,深入挖掘地域水文化的子题,自然是中国水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山东水文化》体现了宋立杰副教授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践行和开拓。作者爬梳文献,殚精竭虑,对山东水文化的特色和其在中国水文化中的地位影响等非常重要的内容都做了深入挖掘。很多内容言前人之所未言,全书也注意到普及性和趣味性,照顾到一般读者,有科普读物和水文化通俗读物的一面。综合来看,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也具有一般科普读物的通俗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山东水文化的研究专著。
《山东水文化》,细细读来有几大优点:第一,以悠久历史彰显山东水文化之厚重;第二,以民间故事之丰富多彩彰显山东水文化之浸润人心;第三,以源头丰富多元彰显山东水文化之博大雄浑。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悠久。宋立杰副教授在书中对此着墨甚多。本书第一章《黄河之蕴》就从龙山文化的黑陶谈起:“上世纪20年代末,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的一个小镇几乎一夜成名……这个小镇的名字为龙山镇(现为济南市章丘市龙山村)。在小镇东边的武原河畔上,有一块矩形台地,高出地平面3—5米,外形像一座城垣,当地人称之为城子崖。1928年4月4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人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吴金鼎,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恰巧路过城子崖。在这座台地上,他不经意间捡到了一些破碎的遗物,有石块、有贝壳、有兽骨,还有几块陶片……这些陶片,有着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黑陶。这一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龙山镇,故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龙山文化,而出现在这一时期的黑陶则统称为龙山黑陶。”[1]作者娓娓道来,把山东历史文化的悠久灿烂和水文化联系在一起。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就在龙山镇的武原河畔,而且龙山文化最典型的器物黑陶,也是用武原河畔的泥土烧制的。山东大地的历史和文化从一开始就与水和河流分不开。根据最近考古发掘,济水流域距离城子崖遗址仅四公里的地方发现了焦家遗址,比城子崖遗址要早五百到一千年,也是产生于大河之畔的古老文化。
本书也谈到:“综观世界历史,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美索不达米亚原野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血脉。”[1]3本书谈到大禹治水,历史上黄河泛滥主要是在下游,即山东境内,大禹治水很多工程是在山东境内完成的。相传古时黄河自孟津以北即分为九条河道,据《尔雅·释水》,九河之名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2]。根据今人考证,胡苏在山东无棣,简、洁在山东临清,钩盘在山东乐陵,这都是九河所流经之地。大禹治水的古老历史和传说与山东这块大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山东水文化源远流长。
水文化在山东不只是有着古老的渊源和传说,在历史上也有着非常好的传承。本书中讲到山东东阿境内黄河岸边有一座曹植墓。曹植非常聪慧,能够七步成诗。他虽然满怀报国理想,却被兄长曹丕所忌惮,最后郁郁而终,死后葬在山东黄河岸边的鱼山脚下。曹植的《洛神赋》为世人留下了永恒的洛水女神的形象,从此洛神成为女神的代名词。曹植创造的洛水女神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水文化的内容。
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作者对山东的运河文化同样倾注了热情和心血,曾经占全国课税总额四分之一的临清钞关、有着辉煌抗战历史的台儿庄等无不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这些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历史和传说,都是山东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山东历史悠久、传承有自的水文化的梳理和挖掘显示了作者掌握史料和剪裁运用史料的功力。《山东水文化》丰富了已有对山东水文化的论述,很多结论应该会成为将来山东水文化研究的基础。
谈到文化,应既有庙堂之高,又有江湖之远。龙山文化、大禹治水都属于厚重的历史和正统的文化。宋立杰副教授不局限于高头讲章,而是有着“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恣意潇洒,对山东民间水文化也有着浓墨重彩的书写。这部分对民间水文化的总结和阐释显示了当代青年学人在学术研究中的民间情怀。根据本书《序言》,作者出生于箕山脚下山环水抱中的宋家箕山村,是农民的儿子。这部分内容既体现了作者与生俱来的朴实和不忘初心,也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对民间文化的热情和热忱。
请看本书中对牛郎织女故事的描写:“沂河自田庄水库一路逶迤南下,在到达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时,一幅如梦如幻的神奇景象映入眼帘。这段河水安静而深邃,它有一个相当有诗意的名字——银河。在银河右岸的大贤山的山崖上藏有一处山洞,名为织女洞。在银河的左岸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名为牛郎官庄;村里建有一座古庙,名为牛郎庙。远远望去,山上万绿丛中的织女洞、山下蜿蜒流过的银河水和岸边清静祥和的牛郎村,三位一体,形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正所谓‘人间天上,天上人间’。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里,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一直在此演绎着,一直演绎了千百年。”
美好的爱情故事,需要优美的文笔和真挚的感情来书写。这段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包含了作者的深情和真情。
与牛郎织女故事并称为“双璧”的还有“梁祝化蝶”的故事。“梁祝化蝶”同样凄美动人,穿越千年依然感动了无数的有情人。在这些民间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传播更为久远。2006年6月,山东淄博的《孟姜女传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的故事经历了非常漫长和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故事最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3]著于正史的齐侯吊杞梁妻之事,在民间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发展演绎,最后成为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演变的梳理,显示了宋立杰副教授对相关史料的熟悉和把握,也显示了本书作者非常扎实的史学功底。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发展演变显示了民间故事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和浪漫主义气质。很多民间故事一开始就像一条小溪,在前进的路上汇入支系,最后成为长江大河,注入大海。民间文化、民间故事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永不干涸的大海大洋。孟姜女哭长城以及孝妇河等民间故事体现了山东水文化在民间扎地生根并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从远古时代起,先民们就生活在河流和湖泊涯畔。从那时起,江河湖海上就一直回响着先民的吟唱,“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古老的《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诗经》第一篇《关雎》描写的是君子在河畔遇到了淑女,认为她就是自己的天命之女,于是“寤寐思服”,为之“辗转反侧”。生命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水的滋养,对水的书写和吟唱一直是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母题。《山东水文化》从水文化中拈出民间水文化这一主题,显示了作者在山东水文化研究方面独到的思索和探寻。
本书分为五篇:第一篇《黄河之蕴》,第二篇《运河之韵》,第三篇《沂泗诸河之润》,第四篇《泉水之润》,第五篇《海水之魂》。本书用这五章将山东水文化分为五个部分:黄河、运河、沂泗诸河、泉水、海水。这彰显了山东水文化的浩瀚博大、来源众多。
本书《序言》云:“在山东省辉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既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又有农商融合、兼容并蓄的运河文化;既有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又有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泉水文化……既有南旺分水枢纽、东平湖等水利工程,又有黄河台房、蓬莱水城等防御建筑;既有‘王景治河’‘徐福东渡’等历史传奇,又有‘牛郎织女’‘梁祝化蝶’等爱情传说。”[1]这段话就很好地说明了山东水文化的兼收并蓄与博大雄浑。
山东水文化既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山明水秀,又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壮阔;既有洙泗之滨的礼乐教化、弦歌不辍,又有着运河商业文化的繁华如梦;既有大海大洋的长风万里、波澜壮阔,又有着漱玉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委婉曲折。总之,山东水文化正因其来源浩瀚丰沛才能成就其雄浑博大。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东部为山东半岛,伸入黄海、渤海。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海,河流与湖泊众多。《山东水文化》全书分为五大部分,恰如其分地书写了山东水文化中五个最为动人的乐章。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也是山东地区最重要的河流,流经山东北部,从东营市入海。黄河流域文化灿烂辉煌,龙山文化发源于此流域的龙山镇,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龙山黑陶。大禹也曾经在黄河流域下游带领百姓疏通河道、治理黄河。这一流域的历山,历史上有舜耕于历山的悠久传说,“虞舜者,名曰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後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4]。大舜帝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舜在这里且耕且牧,留下了鱼鳞般精美的舜田,水草丰美的圈羊沟。以历山为中心,周边也有望舜楼,圣王村舜庙等建筑。黄河流域下游的广饶县是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孙武的故乡,孙武被世人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黄河入海口附近就是举世闻名的胜利油田,50多年来,胜利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3.87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676.1亿立方米,生产原油10.87亿吨,实现收入17 737亿元,上缴利税8 747亿元,为推动石油石化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运河穿越山东西部,经枣庄、菏泽、济宁、聊城等城市进入河北。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其中大运河山东段流经5市(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和德州),包括了8段运河以及15处遗产点,河段占据了总河段的近三分之一,遗产点超过四分之一。15处遗产点为:临清运河钞关、阳谷古闸群(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戴村坝、邢通斗门、徐建口斗门、十里闸、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枢纽、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运河砖砌河堤和利建闸。大运河山东段历史上一度成为商业繁荣的城市带,现在运河沿线城市仍然保留了很多明清商人修建的会馆,成为古老商业文化和运河文明辉煌灿烂的见证。
山东南部的洙泗水边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邹城在兖州泗水县东南六十里。昌平山在泗水县南六十里。孔子生昌平乡,盖乡取山为名。故阙里在泗水县南五十里。舆地志云邹城西界阙里有尼丘山。”
山东半岛有3000多公里黄金海岸,占全国海岸线的六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近海海域中散布着299个岛屿,海岸线总长668.6公里。山东的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地拥有非常美丽的海岸线和沙滩,是国内旅游非常热门的目的地。山东沿海主要的风景区有:金沙滩、蓬莱阁、养马岛、长岛、刘公岛、成山头、五四广场、奥帆基地、八大关、栈桥、石老人海水浴场等。山东沿海不只有着发达的旅游业,同样拥有发达的港口和海洋产业。海洋文化必将在山东水文化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泉城济南,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百脉泉泉群、玉河泉泉群等十大泉群。众多的泉水与大明湖、千佛山、华山等构成了独特的风光,济南作为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泉城济南滋养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两位词人:辛弃疾和李清照。李清照纪念堂设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成为济南泉水文化和中国文学水乳交融的见证。
总之,宋立杰副教授的《山东水文化》以悠久历史彰显山东水文化之厚重深远,以民间故事之丰富多彩彰显山东水文化之浸润人心,以来源之浩瀚彰显山东水文化之博大雄浑。在山东文化研究和中国水文化研究方面,《山东水文化》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白璧微瑕,《山东水文化》也有一些疏失与遗憾。比如在第一章《黄河之蕴》里,如果把大舜帝耕于历山的历史和传说加进来,无疑会让本书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黄河之蕴·东平湖》篇对梁山泊的传说与故事一笔带过,篇幅较短。《水浒传》的发源地梁山泊,是中国江湖文化、武侠文化和侠义精神的重要源头。如果从江湖文化、侠义精神角度对梁山泊的故事和传说作进一步的阐释和研究,可以增加本书的深度和广度。
当然,山东水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博。作为国内第一部以“山东水文化”命名的专著,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希望作者能够在这部专著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山东水文化”这一宏大母题,为中国水文化、山东文化和山东水文化研究继续添砖加瓦。山东水文化这一母题,应该还有很多可以挖掘和深究的内容,值得研究者继续关注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