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高邮小说”中的农耕文化意蕴

2022-01-01 06:02:47李晓婷沈琳
关键词:高邮农人农耕

李晓婷,沈琳

(1.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高邮作家汪曾祺,是京派著名代表人物,也是“传统农耕文化深情的凭吊者”[1]86-89。笔者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发现,书中收录小说125篇,其中以高邮为背景的小说就有60余篇,由此汇聚而成的“高邮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内蕴[2]。

我国是农业古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彭金山教授将农耕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3]。笔者认为,农耕文化是建立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风俗文化,因此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汪曾祺在“高邮小说”中不遗余力地赞美农人、描绘农景、叙述农事、表现农俗、抒发农情,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照,展现其对农耕文化的独特理解,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独具苏北特色的“高邮世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农耕文化视角挖掘汪曾祺“高邮小说”中的农耕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高邮小说”中的农耕文化内涵

(一)时令节气——应时

所谓应时,即顺天,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顺应四季循环往复,遵循生命变化规律来采取相应的农事行动,在充分利用自然之物中求得自身圆满。《吕氏春秋·审时》中就有“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4]356,从中可见顺应自然规律劳作之重要。高邮农人顺应天时,取之有度,用之合理,遵循季节,如“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大淖记事》)”[5]413。如《受戒》中小英子随季节不同来戴石榴花和栀子花、吃桑葚,至于瓜豆蔬菜,更是四时不缺,应季而吃。中国的农耕经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行为,而且囊括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6]36。如汪曾祺在《鉴赏家》中用200余字描写果贩叶三一年四季按节日节令向人们兜售不同的瓜果,“立春前后,卖青萝卜……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5]7。果子的形态、上市时间对应着时令节气、地域环境,也对应着当地看果、吃果、闻果的习俗。农耕生活的核心是春稼秋穑,作为农耕时代产物的时令节气,在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中,为人们依据自然物候和气象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汪曾祺“高邮小说”里深植于乡村土壤的时令节气,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当地人的农耕习惯,有利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

(二)农作物和畜禽——取宜

如果说“应时”对应“天”,那么“取宜”则对应“地”。取宜是获得农业丰收的关键,这是指种庄稼要因地制宜,养畜禽要因物制宜。因地制宜,要求农人根据土地肥沃或贫瘠、湿润或干旱、向阳或背阴等不同条件安排不同的农事。高邮地貌上既有明丽的江南水乡,也有清隽的北部平原和渔村,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物质生产以农耕为主兼及多种产业。这里有北方旱田的活计——锄豆埂、搓玉米、种葡萄等;也有南方水乡的劳作——踩水车、挑稻子、挑鲜货、结渔网、打芦席、放鸭等[7]。小说《受戒》就描写了稻子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了”[5]335。除了选种、施肥、除草等劳作要因地制宜,小说还描写了独具高邮特色的水牛碾场犁地等以“宜”促水稻丰收的农事场景。苏北农人还就地取材制作传统农具或农产品,以《受戒》为例,小说提到制造的农具或农产品就有碓、箩、笆斗、筛子、犁头、铁锹、扁担、水车、凿砻、劈篾、绞麻绳、编蓑衣、织芦席等。汪曾祺笔下的农民因地制宜,依据高邮所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物种间的关系,运用当地耕作技术以及耕作经验进行农业种植。农作物在农人春种夏耘的辛勤付出中蓬勃生长,于秋收冬藏之时适时奉献。高邮祖祖辈辈辛劳的农人也和农作物一样,把根须扎进广袤的大地,从中汲取养分,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安分自守,古朴厚道。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因物制宜的道理,最早饲养鸡、狗、猪和牛,后发展成鸡、狗、猪、牛、马、羊“六畜”。在“高邮小说”中,汪曾祺常写鸡、鸭、牛、猪这些家养动物。高邮湖内河流交错,河沟和草滩孕育的大量鱼虾和水生植物是鸭子最好的食物来源,这里养出的鸭子发育快且肉质好、产蛋率高。高邮有逾百年的养鸭历史,“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鸡鸭名家》)”[5]87。牛是农耕时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在汪曾祺描绘的农耕世界里,诸如《昙花、鹤和鬼火》《受戒》《大淖记事》《故里杂记》等小说中都有牛的意象,如《受戒》中明子在傍晚时分帮英子家牵牛“打汪”,有了牛这个重要的畜力,“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5]335,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汪曾祺对农耕天地中动物的描写,写的是最平常可见的动物,但在他灌注了浓厚感情的细腻描绘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农耕天地中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营造了一个独具苏北特色的“高邮世界”。

(三)农业习俗——守则

守则指依据准则、遵守规范。“靠天吃饭”的农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并慢慢延续到农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农为本、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优秀农耕文化都反映着守则的内涵[8],人们敬天崇德、恪守本分来遵循自然界运行的法则。高邮依傍京杭大运河,地理位置相对较封闭,农耕时代科技落后,人们常常通过祭祀、崇拜等仪式表现对大自然的敬畏,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民俗。不同于赵树理等批判故乡落后的乡土旧俗,汪曾祺常常为故乡民俗仪式蕴含的文化所感动,以独有的笔触诉说对农业民俗的理解和热爱。高邮的妇女清明在头上插一个柳球,端午插一丛艾叶(《大淖记事》);抑或是清明抹柳球,种荷秧,吃螺蛳(《戴车匠》)。年成好,人们放焰火(《岁寒三友》),举行盂兰盆会(《辜家豆腐店的女儿》)。闺女出嫁,父母要在陪嫁妆上贴吉祥花样讨吉利;农忙时邻里互相帮忙,不收工钱,但要吃一顿好饭;农人一边干农活一边唱薅草歌,“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5]335,喊打场号子等等(《受戒》)。苏北的民情、民风、民俗以及民间信仰,反映着当地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展现和延续农耕文化。农人在天地运化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在饮食起居中遵守口耳相传的约定俗成。苏北的农业习俗也在汪曾祺发挥主体精神的加工和提炼中,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风俗画。

(四)农耕文化性格——和谐

一旦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做到应时、取宜、守则,最后将建立一种“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关系,达到农耕文化核心理念。农业生产是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象,农民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才是核心。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人的性格隐藏着这个上下五千年古国的文化密码。苏北农人长期受儒道文化熏染,有善良厚道、安分随时、顽强坚韧、求稳忍耐等固有的农耕文化性格;而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特点又决定了苏北农人有吃苦耐劳、勤俭朴素、随遇而安等群体性格。农耕社会中对一个人好坏的判断,不是依据道德层面,而是根据实用价值,即在生产劳动上的表现[9]。汪曾祺“高邮小说”中的农人大都精通农事,勤劳能干。如《受戒》中小英子的父亲是个干农活的“全把式”,母亲利索勤快。农耕时代的木匠、铁匠、篾匠等手艺人也是农耕生活中重要的职业。如《鸡鸭名家》中的“炕鸡”能手余老五,艺高人胆大,深受称赞。更难得的是,当有人想“挖”走他时,他不为金钱所动,戏称东家已替自己买好了坟地,后东家也真的给他买了坟地。而“放鸭”高手陆长庚,是窑庄一带的能人,乡下的所有活计他看一看就会,但他干什么都不成功,“他是一个农民,举止言词都像一个农民,安分、卑屈”[5]86。陆长庚因勤劳智慧而受人尊重,但也摆脱不了农民保守、顺从的性格,可以说是苏北农人的代表。这片土地上的农人恋土怀乡,安居乐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昙花、鹤和鬼火》)”[5]130。综上所述,汪曾祺笔下的农人有着重义轻利、吃苦耐劳的价值观,也有着爱惜草木,顺应天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观,体现着农耕社会中“天人合一”“和谐”的精神。农耕社会中此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健康、和谐的关系,已成为人们处世立身所追求的准则。

二、“高邮小说”中农耕文化意蕴深厚的成因

分析“高邮小说”富有农耕文化意蕴的原因,我们不能不从汪曾祺对农耕文化的情结着手,其农耕文化情结始于童年地域的影响,继于青年师从沈从文,成于生命体验的触发,最后他用文学之笔构建了一个“高邮世界”。

(一)地域环境的影响

作家对地域的心理感受,最初来自童年和少年的生地,来自故乡的自然风物,乡土乡情[10]。汪曾祺成长于高邮水乡,他认为,“我以这些不同地方为背景的小说,大都受了一些这些地方的影响。”[11]94由此可见,探究汪曾祺“高邮小说”蕴含的农耕文化情结,我们不能忽略其童年地域环境的影响。

高邮位于高邮湖畔,草木丰茂,山水清秀,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教农耕、著农书的典故。以农为本的高邮人,血液中流淌着优秀的农耕文化基因。得天独厚的农耕环境为汪曾祺日后创作描写农耕场景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家附近有很多柳树、麦田(《自报家门》),小学附近有麦苗、油菜、蚕豆(《文游台》),初中学校附近的农田种了许多豆子、油菜、大麦以及大片的芦荻(《我的初中》)。这些农作物意象、农耕景色都可在《大淖记事》《受戒》《鸡鸭名家》等名篇中找到。

童年时代的汪曾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皆为农耕社会的自然景色,手之所触、口中所吃多是农耕生活中的植物和食物。童年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让汪曾祺非常贴近笔下的苏北农耕生活,细致的观察与细腻的感受让他敏锐地理解家乡的农耕文化。在深情凭吊海德格尔谓之“诗意存在”的东方古典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衰落中,他得以重返故乡温馨的田园生活[12]。

(二)师从沈从文的影响

汪曾祺文学创作中流露的农耕情结,深受老师沈从文的影响。例如,两人都塑造了相似的农人形象。汪曾祺认为沈从文特别擅长写聪明美丽、纯洁天真的农村少女,对农民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13]156。他在早期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与沈从文笔下的三三、翠翠、萧萧相似的农村少女形象,如三儿、翠子、小英子等。两人笔下的农村少女不仅有着相近的年龄,有着在农村的自然教养中自由自在成长的相似环境,而且都爱幻想且常陷进懵懂的爱情漩涡。汪曾祺写道,沈从文笔下的农村少女是推动小英子形象产生很潜在的因素[13]338。在其早期小说《悒郁》开篇用农作物“稻穗”的成熟暗示银子身体和情感的变化,“秋天生长在淡淡的稻花香里,成熟于戟指的稻芒上。秋天总不免有些悒郁,成熟的稻穗也低垂了头”,也与《边城》中对翠翠情窦初开时的描写异曲同工。汪曾祺常常在“高邮小说”中赞美自然健康、充满活力的乡村生活,赞美乡人肆意蓬勃的生命力。他在创作中彰显的强烈的乡土情结和人文情怀,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沈从文执着追寻善与美的人性,希望建构人性“神庙”相似,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他不可磨灭的影响[14]。

(三)生命体验的触发

如果说地域环境给他留下了农耕生活的最初印记,老师沈从文的熏陶促使他叙农人、述农事、描农景,那么汪曾祺生命体验的触发便是他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的关键所在。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可看到汪曾祺对农耕生活很痴迷。例如,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课外他除了在屋里看书,“常常伏在窗台上看农民种田。看插秧,看两个人用一个戽斗戽水。看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用一个长柄的锄头挖地(《白马庙》)”[15]97。住在北京甘家口时,他每天散步后都要找菜农聊天,并从中学到很多农业知识。后住在北京榆树村,人家逛公园,他却喜欢逛菜园。而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的经历,更是让他与农村和农民有了最直接的接触,确切地了解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是怎样的状况。汪曾祺曾多次向儿女讲述与农民同吃同住的四年,从中学会了很多农活,能赶车、锄地等[16]251。

在感受农村秀美风景的同时,他看到农人如何在长期艰苦环境中求生存,感受到农人坚韧不屈的性格与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汪曾祺借助农耕生活中农村的美好事物、美好人情来抚慰人心,农民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力与他追求自由与爱的个体生命精神不谋而合[17]。纵观汪曾祺的“高邮小说”,他笔下的农民始终是最坚强的群体,汪曾祺钦佩这些农人,并把他们的道德人格纯粹化。可以说,没有在农村时对土地的生活记忆以及对农民和乡土的重新思考,就很难有《受戒》《故里杂记》《故乡人》《大淖记事》《薛大娘》《昙花、鹤和鬼火》等“高邮小说”。

三、结语

华兹华斯曾说,“诗来自沉静时回忆所得到强烈情感之自然流溢”[18]16。坚信“故乡和童年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汪曾祺经常以高邮为写作题材,十五岁回忆高邮,六十余岁后仍回忆高邮[11]454。汪曾祺的“高邮小说”有着一定的生态价值,农耕文化强调“天、地、人”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生态的相处,最终还要归结到“应时”“取宜”上,人类只有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理念,懂得天道自然的崇高与博大,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守则是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表现,汪曾祺在“高邮小说”中书写优秀传统农业习俗,可以帮助人们审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独特的民俗学价值。“高邮小说”中的人文价值也值得关注,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如今,乡村发展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汪曾祺“高邮小说”中崇尚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崇尚和谐的人生观等优秀农耕文化理念,对推动建设乡风文明的乡村具有积极意义。在现代工业理念渐渐取代农耕理念、现代工业文化慢慢蚕食农耕文化的当下,汪曾祺富有农耕文化气息的“高邮小说”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农耕画卷。汪曾祺“高邮小说”中的优秀农耕文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高邮农人农耕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8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好歌好酒好高邮
民族音乐(2019年6期)2020-01-15 06:50:18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大众考古(2016年5期)2017-01-16 09:32:16
高邮风光
2016农人在路上
新农业(2016年14期)2016-08-16 03:32:59
江苏高邮鸭集团
农人碎碎念
营销界(2015年25期)2015-08-21 07:25:00
农人碎碎念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