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变迁的回顾与展望

2022-01-01 05:49黑龙江大学杨雪
区域治理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发展教育

黑龙江大学 杨雪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面实行教育脱贫和教育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层面累计颁布了300多项教师相关的政策文件,乡村教师政策37项。发展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构建属于新时代的创新的、知识的、专业的乡村教师队伍。现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乡村教育事业却有所停滞,国家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支持不够,教师专业素养与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长期下去会影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应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乡村教师队伍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恢复与调整时期: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

1977年,民办教师人数骤增,达到了历史顶峰,教师队伍的急剧发展在管理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选择教师多是依据政治标准,而无力顾及专业或文化标准。因乡村教师队伍的急剧扩张,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拥有多种身份的教师的发展既复杂又困难。改革开放后,乡村教师的各项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样,乡村教师的管理逐渐变得制度化与规范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充分认识到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乡村教师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从要求“合格”向要求“质量”方面转变。以乡村教师专业素养为基础,逐渐关注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乡村教师逐渐地进入国家政策关注的焦点。政策的制定逐渐向乡村教师倾斜,这是此时期最明显的特征,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概括地说,从1978年至1992年是为乡村教师提供物质保障和提高经济待遇的阶段。

(二)探索与提高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1993-2000年

本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乡村教师更是在低待遇境地挣扎,不但待遇低,还存在拖欠工资现象。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乡村教师的经济地位也有了较高的关注度。国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和人引进的战略。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提升,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地位的要求也被摆到了台面上,1993年后,党和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乡村教师应受保障的地位。概括地说,从1993年至2000年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和呼吁全社会尊重教师的阶段。

(三)改革与发展时期:21世纪初期2001-2011年

200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乡村教师管理体制也开启了新的改革篇章。从2001年起,乡村教师工资的管理和发放权限调整至县级政府,用于乡村教师工资的收入也上调至县财政部门。在2001至2010年间,对于乡村教师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乡村教师的补充机制进行了更新,在政策上陆续提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免费师范生回家乡工作等等。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讨论越来越多,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乡村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得到极大关注。研究讨论大多以乡村教师工作待遇、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存现状等问题为基础,又增加了许多新问题。例如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这个时期最大的特征是开始关注乡村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既包括课堂教学,又注重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等。概括地说,从2001年至2011年是维护教师权益和建立荣誉制度的阶段。

(四)创新与前进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多措并举提升乡村教师地位。到2010年,乡村教师研究的重点又从关注质量向关注现实问题转变。在此时期,乡村教师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研究重点又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关注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近年来,在国家脱贫攻坚大环境下,实现教育扶贫,乡村教师自然而然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2018年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强调职称评审向乡村和边远艰苦地区倾斜,提出符合乡村教师实际需求的做法和操作建议,从真正关心乡村教师的视角出发,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聚焦乡村教师发展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提出新的解决措施。实现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这有利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的来说,从2012年至今是推崇职业理想和提高职业吸引力的阶段。

二、乡村教师地位社会地位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影响因素

乡村教师的个人发展仍大多依赖于乡镇地方的财政和资源,乡镇的财政资源实力仍是非常弱的。国家财政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经济投入较城市来说也是非常稀少的。首先乡镇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地位及经济待遇缺乏吸引力容易导致乡村学校教师数量匮乏。其次职业吸引力也是重要的经济影响因素之一。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近年来教育扶持计划虽取得成绩,但乡村地区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仍需逐步改善。

(二)政治影响因素

我国目前的乡村教师依附于政府部门,乡村教师的招聘、任职、薪资待遇等等仍受政府部门掌管。因此,政府政策以及相应制度决定了乡村教师的地位。在城乡一体化大环境下,在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倾向于其才能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保障乡村教师享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与社会声望。乡村教师政策执行资源和教师制度政策的倾斜程度关系到乡村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的效果。乡村教师政策执行滞后与话语权不足严重阻碍了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文化影响因素

基于城镇化的影响,乡村文化出现变迁,农村逐渐出现“空心化”现象。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体现在城乡文化互动之中。乡村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在农村,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落后的文化仍然存在,这破坏了乡村教育的文化环境。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人对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认识是片面的。在现阶段,乡村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居民的教育观念也有所转变。虽然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但事实并不尽如人意,乡村教师的地位仍令人担忧。

(四)身份认同因素

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乡村教师身份的外在认同。乡村教师的身份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乡村教师仍保有非专业、不放心的态度。乡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乡村学校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且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也饱受外界的质疑。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也没有得到尊重和信任。乡村教师自身的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体现在自身的专业理想缺乏,教育热情低落。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策略

(一)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高职业吸引力

要加强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就要。乡村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等专业素养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应积极创新乡村教师管理体制,制定本土化的管理政策。发展地方师范院校,完备需求供给体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应该有针对性地去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师培训体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社会荣誉感

提高师资力量、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实现教育一体化,保障乡村教师主体地位。要重视师德建设,加强乡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乡村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社会荣誉感。我国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仍然呈现出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首先要关注乡村教师的身心健康、待遇和地位,呼吁全社会尊重教师。乡村教师的幸福源于外界的认同,因此要提高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内在尊严。

(三)给予乡村教师情感支持,实现乡土归属感

乡村教育要走出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必须在振兴乡村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新时期突出乡村教师的价值,关注乡村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给予乡村教师人文关怀和情感上的支持,使教师具有安全稳固的职业归属感。乡村教师的社会关注度不高,专业地位低于城市教师,要给予乡村教师归属感,必须坚持人文关怀理念,要把乡村教师作为独立的教育个体对待。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乡村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四)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乡村教师经济待遇

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应该首先关注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待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找到能解决乡村教师生活水平低及家庭困难的方法。具体表现为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保障标准,教育经费投入向乡村教师队伍倾斜。要在能满足学校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严格落实有关乡村教师的福利政策,全方位保障乡村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总结

在乡村社会中,乡村教师是文化与知识的普及者、儿童成长的见证人,也是建设乡村的重要智力支持者。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这一群体十分不受关注,却又是那么的不可或缺。在今天,城市教育欣欣向荣,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乡村教育也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当前应继续改善乡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专业素质,实现“完美支援”和“支援智慧”的高度完成和统一,以此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