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堃, 吴九思, 赵红霞, 欧亚娟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emann综合征,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15岁以下儿童为多发群体,尤其以7岁以下小儿多见,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期。近年来,肠系膜淋巴结炎在我国的患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1],此病病因尚未明确,多因病毒、细菌感染引起,临床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反复腹痛与腹腔淋巴结肿大最为主要[2]。该病多非危急重症,但患儿常因缺乏有效药物治疗、严重的并发症等问题而背负巨大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患儿受躯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3]。当前,肠系膜淋巴结炎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新关注点,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西医主要针对病因,以抗炎、抗病毒支持治疗改善症状为主,疗效单一,控制病情效果欠佳,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却有明显优势,尤其以外治法疗效确切,患儿治疗全程及治疗后整体状态明显转佳。
研究表明中医药外治疗法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作用持久、安全方便的优势[4],分析探讨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可靠性具有实际意义,现将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外治疗法概括如下。
1.1 灸法 查阅近五年文献,使用灸法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应用广泛,种类众多,有艾灸、隔姜灸、百笑灸、酒灸、雷火灸等,笔者临床应用发现,灸法针对此病寒邪内阻、脾胃虚寒型疗效明显,临床研究对比西医有较大优势。
尹明霞[5]观察艾灸神阙穴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且临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柳春梅等[6]采用在患儿脐中纳入温中止痛的中药粉末并隔姜灸脐的方法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每日1次,连续5~10 d),显示总有效率为100.0%。张雯等[7]以百笑灸配合中药作为治疗组,分析159例脾胃虚寒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大于常规中药对照组80.8%。李冬梅等[8]应用DI-23型多功能艾灸仪磁灸神阙穴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每日1次,连续7 d),进行疗效评价,发现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P<0.05)。王恩杰等[9]使用酒灸配合西药治疗此病,即把药酒方(当归、川芎、木瓜、麻黄各30 g,红花120 g等)打碎纳于容器中,用65度白酒浸泡制备为药酒,配合纱布块引燃后扣在中寒型患儿穴位进行酒灸治疗(每日1次,连续5 d),45例总有效率为97.8%,且复发率较低。如若使用国术点穴联合酒灸治疗中寒型肠系膜淋巴结炎,观察50例患儿有效率达100%[10]。张艳平[11]采用赵氏雷火灸,选腹部、大椎至胸3椎,取中脘、神阙、关元、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列缺、阿是穴灸疗(每日1次,连续7~14 d),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90.32%。因雷火灸治疗小儿,相对成人更难操作,烫伤、意外等危险性相对较大,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现临床应用未见有意外报道,但总体文献数量较少。
1.2 针刺 针刺疗法适应证广,且操作方便,对患儿所处环境要求较低,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小,作为一种绿色的外治疗法,临床针刺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通常治疗气滞血瘀、胃肠结热证型,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实验研究中,曾荣华等[12]针刺脾虚型肠系膜淋巴结炎大鼠模型双侧“足三里”穴(每日1次,连续14 d),发现能激活肠系膜淋巴结免疫应答,增强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化能力,进而调整肠道消化功能的紊乱状态,提高其肠道免疫功能;临床研究中,丁宗富等[13]采取直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足三里穴,得气后点刺四缝穴(每周1次,连续2周),发现患儿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明显上升,且均接近常值水平,血浆内皮素含量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此治疗方法能改善血管内皮系统的功能障碍,从而保护血管的内皮细胞,达到防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生的作用。同时,患儿白细胞介素-6水平降低,提示此方法防治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肠系膜组织平滑肌细胞、系膜细胞的增殖,促进受损肠黏膜损伤修复和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14]。苏仁强等[15]也表明此方法能够显著减轻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腹痛,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针药治疗组显效率为68.3%,总有效率为98.3%。
1.3 穴位贴敷与脐疗贴 中药烫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是将中药所含有效成分,通过借助热力与药力的作用,使其透过皮肤而作用于病所,穴位贴敷与脐疗贴属于中药烫疗范畴。查阅文献发现,临床治疗中,多以神阙穴为多,配合气海、关元、中脘等调理脏腑气化功能的主要穴位,通过药物的良性刺激、药性的发散走窜及穿透能力透过皮肤,从而达到内病外治之功。
穴位贴敷疗法如罗小军等[16]观察分析温中芳香止痛药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选取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氨苄西林钠注射液+西咪替丁注射液静脉滴注)和观察组(前组基础再加温中芳香止痛药贴敷神阙穴治疗),结果表明,采用温中芳香止痛药贴敷辅助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张艳芝[17]也采用基本相同方法,提示中药穴位贴敷配合静脉输液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有效缩短患儿症状好转时间,并显著提升治疗总有效率。郑丽[18]以60例腹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辨证治疗口服中药+敷神阙穴治疗,对照组口服头孢克肟颗粒,就比较治疗有效率与中医症状总积分而言,中药敷脐方法比单纯西药治疗更有效。宋雪晴[19]采用中药脐周热熨方法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能有效缓解患儿疼痛且生活质量、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李慧梅[20]治疗5岁患儿,给予吴茱萸、肉桂、干姜、延胡索等中药研细粉加入海盐制成的中药烫熨包治疗其反复腹痛,外敷腹部5 min后腹部疼痛明显减轻,30 min后无疼痛感,1周后腹痛完全消失,腹部多发散在肿大淋巴结消失。脐疗贴疗法如陈敏瑾[21]的研究,观察64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予中药封包温敷脐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显著高于对照组68.75%。沈珍芹[22]以益生菌、抗生素、维生素等对症治疗作为参照,对比王氏保赤丸药物穴位贴敷治疗效果和症状消失时间,穴位贴敷治疗更佳。陈楚云等[23]自拟腹安散(双柏散、藿香、法半夏、陈皮等)外敷联合大肠俞按压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比纯西医对症治疗淋巴结显著缩小,疗效确切。莫俊辉等[24]临床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吴茱萸盐包热熨可相互协同,两者能相互增强药效,进而快速控制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雍亚云等[25]观察理中法联合中药烫熨治疗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口服理中汤+中药烫熨包烫熨腹部治疗)与对照组(仅口服理中汤)连续治疗20 d后,两组症状、肿大淋巴结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王晶涵[26]使用陈香脐疗贴治疗此病乳食积滞型30例,将陈皮、木香、延胡索、莱菔子等做成药饼敷于神阙穴(每次6~7 h,每日1次,连续7~14 d),总有效率为96.67%。刘思嘉[27]自拟元术汤合理气止痛膏(元胡、莪术、三棱、乌药、川楝子等)敷脐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型)患儿32例,疗效显著。
1.4 推拿按摩 推拿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家长及患儿更容易接受。推拿在历代文献中论述较多,在《小儿推拿广意·腹痛》《厘正按摩要术·腹痛》等均有不同性质腹痛的推拿处方,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治疗中也广泛应用。现代医学表明,推拿治疗可加快损伤组织局部的血液、淋巴液循环,从而促进炎症代谢产物的排出,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28]。
如徐明霞[29]把6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寒邪内阻型)患儿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和口服药物对照组(藿香正气口服),治疗组采用腹痛期和缓解期辨证推拿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在缓解腹痛,改善食欲及大便异常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段亭[30]采用膏摩推拿按摩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壅滞型)60例,治疗组使用散结止痛膏为介质推拿治疗(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28 d),对照组使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每次10 mL,生薏苡仁10~20 g熬汤送服,每日3次,连续28 d),探讨疗效回访,结果表明患儿腹痛、食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均明显改善。樊国群[31]探讨抗生素配合腹部穴位按摩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收治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头孢唑肟钠治疗,100 mg/(kg·d),连续3~5 d)和观察组(抗生素配合腹部肚角穴、神阙穴等穴位按摩,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3~5 d),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
1.5 中药灌肠法 近年来,中药灌肠法在儿科应用较多,针对小儿对疼痛的耐受性差、服药依从性较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中药灌肠作用于直肠,距离肠系膜根部更近,温热作用更易奏效。
如杨祥正等[32]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柴枳败酱汤(柴胡、枳实、大黄、赤芍等)灌肠,保留药液至少30 min。对比口服中药及常规对症治疗效果发现,保留灌肠疗法能有效缓解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且缩短治疗周期。古玉芳[33]的研究将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消积止痛汤(茯苓、木香、枳壳等)灌肠治疗组和抗生素等治疗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治疗指标(退热、腹痛消失、呕吐)均优于对照组。林武全[34]研究表明,抗感染加中药灌肠方法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与淋巴结减小幅度,较单用抗感染方法对照组效果明显。杨红霞[35]采用经直肠给药(木香、枳实、厚朴、槟榔等)或视病情轻重配合对症治疗42 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结果有38例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减少,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疗效良好。
2.1 中药穴位经皮治疗 经皮给药治疗技术是儿科目前研究的热点,也是WHO大力提倡的第3条给药治疗途径,主要借助热疗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使皮肤通透性明显增加,再利用脉冲电流,促使中药按照恒定速度逐渐向皮肤各层体循环进入,起到局部或全身治疗效应[36]。
如郑丽[37]把中草药(枳实、黄连、木香、延胡索、薄荷油等)和表面活性剂的中药贴片贴到关元、神阙、中脘穴位(1~3岁、4~6岁、7~10岁、≥10岁患儿的时间/温度分别为20 min/37 ℃、25 min/37~38 ℃、30 min/38~39 ℃、30 min/39~40 ℃,强度为4~7,每日1次,连续5~7 d)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症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对照组73.3%;向梅[38]观察54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其中180例采用与郑丽中药穴位经皮治疗基本相同方法,180例配合常规治疗,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2.2 超声中药导入法微波理疗 现代研究表明,超短波可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和病理产物的消除,使炎症病灶渗出减少,且间接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炎症消散[39]。此种方法患儿接受度高,配合中药导入,腹部微波理疗疗法治愈率明显。
知网查阅文献发现,马荣双等[40]把142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常规治疗+腹部微波理疗,20瓦、每次30 min,连续7 d)、对照组71 例(常规治疗:抗感染抗病毒药物、解痉止痛和适当补液疗法,连续7 d),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63%,优于对照组83.1%。此后,董亚峰[41]、赵泾泾等[42]改良方法,分别纳入64例、88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同方法,即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口服利巴韦林颗粒治疗)、研究组(采用超短波配合脐疗治疗,短波治疗,每次30 min,每日2次,连续5 d)进行观察,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以及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指标、症状改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超短波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儿临床不适症状,且能促进其肠系膜淋巴结缩小。
3.1 针、灸、药综合治疗 孙思邈《千金要方》载:“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表明针、灸、药综合治疗法在古时即有应用,通常中医治疗原则为“急则用针,缓则用药”,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而言,年龄较小,内服药物困难,外治法可充分使用针、灸、药综合治疗,疗效明显。如颜晓等[43]针刺“尺腹”、公孙穴配合隔药灸脐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26例(脾胃虚寒11例,腹部中寒9例,气滞血瘀6例)。针灸针直刺双侧公孙穴,再于神阙穴中填入细末药粉(五灵脂、肉桂、细辛、艾叶等)艾灸2 h,后留灸24 h(每周2次,连续64 d),有效率达100%。
3.2 药物贴敷联合推拿治疗 最早采用药物联合推拿治疗的是药酒推拿按摩,笔者认为,这与本病的治疗机制有相似之处,推拿作为物理疗法有一定疗效,更多作用为缓解腹痛。查阅文献总结药物贴敷联合推拿治疗此病,对患儿复发率有一定积极影响。
临床研究中,高扬等[44]纳入患儿60例,分为试验组(常规治疗联合行气散寒药物夜间贴脐,每日1次,4岁以下贴敷4 h,4~7岁贴敷6 h,8岁以上贴敷8 h)与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治疗,比较中医证候积分(腹痛与腹泻程度、食欲下降程度、便溏不净程度、恶心呕吐程度)、直肠淋巴结指标、临床疗效等,试验组均优对照组。彭言等[45]使用温中止痛丸贴敷神阙穴(6~8 h更换,每日1次,连续7 d)配合按揉推拿,比单纯使用头孢地尼分散片各方面指标突出,治疗效果优异。
由于目前临床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的说法,且无特异性治疗。加之小儿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使得临床上部分患儿反复出现腹痛,迁延难愈,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着中医药针对此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总结近五年文献报道,在中医外治疗法方面,相对临床报道,实验研究较少,涉及深度较浅。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依从性欠佳,部分患儿难以坚持口服中药制剂,甚者在服药过程中伴随抵触心理。而中医外治方法疗效肯定,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穴位贴敷与脐疗贴、中药灌肠、中药穴位经皮治疗、注射液、超声中药导入法微波理疗等方法,使患儿更易于接受,且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