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金,罗心蕊,蔡 峰,苏 斌,许思毛
(1.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2.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州514000;3.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41000;4.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桂林514000)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公平竞争、光明磊落和团队意识这三种精神其实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本精神[1]。女排精神,其实就是我国社会赖以发展的精神,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崛起的符号象征[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某种不同的时代象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豪夺“五连冠”,在中华体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女排赛事收视率屡创新高;2016年里约奥运会和2019年女排在各大国际赛事上的优异表现,使其社会关注度更加突出。女排精神传承至今,经过了近40年的峥嵘岁月,其象征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能与时代发展契合,映射出不同时代的女排精神内涵与象征性意蕴,其影响力已超出体育范畴。研究根据时代的不同将女排精神划分为:初代女排精神、黄金一代女排精神和新时代女排精神。从初代女排精神的“自立”升华为黄金一代女排精神的“自强”,到新时代女排精神的“自信”,女排精神之所以能够不断传承与更变,主要是源于女排精神的发展历程和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自我认同和升华,是中华民族崛起和强大的印证。中国女排精神的演变发展历程和价值旨归是本研究尝试阐述的核心内容。
2020年上映的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影片是中国三代女排沉浮图景的再现,是见证中国体育40年改革奋进的佳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夺冠》电影以三代女排拼搏奋斗的历程映射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初代女排为中华崛起而拼搏,为改革开放注入精神力量。初代女排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新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恢复期,整个社会从上至下百废待兴、精神萎靡、贫穷落后,国人急需一种精神力量的鞭策。初代女排姑娘们努力拼搏,在1981年首夺女排世界冠军并创造了“五连冠”的佳绩。初代女排通过竞技体育向世界和国人展示了万众一心、团结协作、敢于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评论员撰写的《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文章,并提出:“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此外,《人民日报》还开设“学习女排”的专栏,并以女排精神激励广大群众去工作和学习。
黄金一代女排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树立旗帜。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社会上“金钱至上”和“唯利是图”的不正之风导致集体主义思想日渐式微,急需弘扬女排的精神力量来引导国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全面完成“九五”规划目标,较“八五”规划期增长31 674亿元,增长率高达55%[3]。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物质匮乏的年代成为历史,物质与精神呈现对立发展,社会中“拜金主义”者比比皆是,对女排精神的冲击较大。值得欣喜的是,由“80后”独生子女组成的黄金一代女排接过初代女排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衣钵,完成夺冠任务,站在最高领奖台上重新绽放“女排精神”。
新时代女排改革、创新的团队精神是女排精神的内生动力。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奋进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体育强则中国强。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国女排成为了改革和创新的排头兵。在队员选材方面:提出“大国家队”概念,扩大选材范围,灵活用人,加深替补深度,提高队伍整体竞技实力;教练团队构建方面:以主教练郎平为核心,打造一支集体能、物理治疗、心理、科研、视频分析等为一体,注重伤病预防、体能训练和个性化训练的现代化教练团队。新时代女排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见一斑,为中国的体育事业改革和创新发展成功建模。
20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废待兴,贫穷孱弱,精神萎靡,体育事业作为国家象征建构,上升到政治高度,备受政府重视。竞技体育的成绩往往是国家实力的象征。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中华民国派出69名代表团,参加近30个比赛项目,在初赛时几乎全军覆没。因此,新中国亟须通过竞技体育来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重塑新中国的新形象。竞技体育赛场是国家战场的隐喻,我国竞技虽在部分项目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受众广、影响大的三大球方面,我国一直未能更进一步。“三大球之殇”俨然成为阻碍中国跨入竞技体育大国行列的壁垒。排球作为三大球的突破口,扮演着新中国发展排头兵、先锋队的角色。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训练基础薄弱,仅有的排球训练馆是漳州的竹棚,没有现代化通信设备,朝夕相处的队友友谊升华为革命友谊,在艰苦的训练条件下培养出顽强拼搏精神,顽强的拼搏精神嬗变为“中国夺得锦标,高唱凯歌”[4]。
中国女排在1981年世界杯战胜东道主日本队,首夺世界冠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现实。女排夺冠让压抑已久的国人扬眉吐气,体育赛事的热血感染着全中国,1981年的《人民日报》头版专题报道,刊发的评论员《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文章中,首次提出向女排姑娘学习,以女排精神引领中国现代化建设[5]。女排姑娘们在接下来的1982年世界杯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完成了“五连冠”的壮举,其中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重返奥运的一年,在这届奥运会上也是第一次夺得团体项目的奥运会冠军。“五连冠”让无数国人心中热血汹涌翻腾,全国各行各业高举“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旗帜。初代女排的五连冠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身体羸弱、精神萎靡”的刻板印象,而且增强了国人自信心,振奋了国民精神。诚然,中国女排已然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崛起的时代标志。同时,初代女排镜射的国家竞技体育观存在历史局限性,将国家意志、民族主义无限放大,这种凭举国之力争金夺银的唯金牌论,增强了竞技体育的功利性,使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均承受极大心理压力。在唯奥运金牌战略时代背景下,女排沦为夺取金牌的工具。在郎平自传中提到:“那时候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不属于自己。”[6]这种极致张扬民族主义的中国女排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了其时代使命,也为女排的后续发展蒙上阴影。
《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初代女排的五连冠辉煌过后,女排队员相继退役,教练团队几经易帅,中国女排开始走下坡路。《夺冠》对陈忠和教练的形象塑造有失偏颇。以陈忠和为主教练的黄金一代女排传承了初代女排精神的衣钵,开启了初代女排辉煌过后的再次勃兴。陈忠和是一位儒雅、淡泊、坚韧、不屈的闽南人,在当时陈忠和教练是最了解女排的不二人选。1979年至1986年期间陈忠和教练担任女排的陪打教练,采用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学习和模仿世界各国竞争对手的技术特点,帮助初代女排在训练中打磨技术,“知己知彼”“因敌制胜”[7]“方能百战不殆”,为初代女排参加1981年的大阪世界杯赛夺取冠军未雨绸缪;1989—1993年及1995—2000年陈忠和担任女排助理教练,虽未取得世界冠军,也为其担任新世纪女排主帅、开创女排中兴之路奠定了基础。从其履历可窥见,陈忠和是最了解当时中国女排且在该时期最适合执掌女排帅印的教练。
陈忠和新官上任烧起了第一把火,制定27条军规[4],狠抓女排作风建设。女排之前的颓废同队伍纪律涣散不无关系,女排屡屡失利,神话祛魅,信仰失落,重塑女排的精神必须重拾初代女排铁的纪律。陈忠和对于整治队伍纪律这块采取铁腕手段,“整”起女排队员来也是花样百出,除了“27项军规”里面的罚钱外,还采用了旧时期古老的“连坐法”,同屋监督不力也要受罚。几经受罚后,女排姑娘们也变得格外谨慎小心,最后领队李全强就算是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可罚之处[4]。女排颓靡的本质还是实力落后导致的,实力落后是长年累月积弊造成的,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弥补。因此,陈忠和开启了魔鬼式训练,女排姑娘们迎来了早出晚归、每天长达14小时的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蛰伏两年之久的中国女排在2003年女排世界杯赛上以11战全胜的成绩夺得冠军。时隔17年之久,重现女排铁血荣光,中国女排仍不骄不躁,积极备战一年后的雅典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一路高歌猛进,在决赛对战俄罗斯时鏖战五局,在连输两局的情况下连胜三局实现惊天大逆转,中国女排时隔20年后夺回奥运会冠军,重回世界之巅。伴随着两枚世界大赛金牌,黄金一代的女排精神绽放时代光辉。陈忠和教练执掌黄金一代女排与初代女排相比,多了一份笑容与惬意,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追求的体育核心价值不限于输赢,比赛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现民族气节、不断进步和超越自我。黄金一代女排精神初现人文价值。步入新千年,竞技体育商业化氛围浓厚,夹杂着政治色彩,体育价值边缘化、媒体报道功利化及唯“金牌”论英雄的国民意识。黄金一代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先落后两局的情况下完成逆转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不断进步、超越自我的女排精神是初代女排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2009年黄金一代女排功勋教练陈忠和离任之后,中国女排经历了频繁换帅及女排队员青黄不接的彷徨时期,2013年具备国际视野的郎平归国再度执掌女排帅印,开启了振兴中国女排的新时代。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黄金一代女排主力逐渐淡出赛场,女排后备力量青黄不接,执掌帅印的教练走马观花,功勋教练陈忠和放弃伦备战敦奥运会的中国女排教练竞选,郎平成为了新时代振兴中国女排的希望。郎平有着初代女排的情结,经历多年的海外游历,具备开阔的视野和更包容的心性,时隔14年再度接过国家队的教鞭,以国际化视野着手构建现代化复合型教练团队,打造新一代的中国女排。郎平以科学化、国际化及职业化的体育人思维和执教方式开辟中国女排的复兴之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帮助女排重回世界之巅。在影片《夺冠》中,郎平执教中国女排的唯一和终极目标不再是夺取赛事冠军,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为了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8]在2016年里约奥运赛场的决赛关键时刻,郎平冲女排队员喊出:“放心了打,放开了打,豁出去打”,帮助女排队员们享受赛场,享受比赛本身[9],最终中国女排阔别12年再夺奥运会冠军。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国运兴,则球运兴。中国女排历经三代女排人,先后10次登上女排之巅,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代女排到如今的年轻一代,中国女排经历过低谷,又一次次涅槃重生。女排40年铸就10冠,40年奋斗史凝炼成女排的空杯哲学: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各方面都强起来。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10]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会议上提出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党的十八大后,中国体育总局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文化自信”塑造新时代的女排精神。郎平教练奉行将排球运动回归运动本身的理念,淡化了运动员个人成绩与国家荣誉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如果哪位中国女排运动员不喜欢排球,也可以选择坦然离开,选择成就自我。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一代代女排诠释的体育精神逐渐升华为竞技人文精神,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变迁依旧保持着集体主义精神,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急遽变革。在中华民族崛起的今天,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彰显出中华民族内心的强大与文化自信[11],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所在和力量源泉[12]。新时代女排精神赋予国人文化自信。新时代的中国快速发展,国民生活富足,社会发展稳健,“互联网+”闯入现实生活,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社会喧嚣、浮躁,文化快餐化导致国民集体意识与责任感式微。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女排精神,经过薪火相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女排以三连冠唤醒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将时代的文化渣滓踩在脚底,用赛场上的爱国、团结、坚强、勇敢、拼搏和敬业的精神唤醒国人的文化自省,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女排时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13]诚然,中国女排已经超越其原本体育范畴,是融合体育属性、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于一体的综合体。竞技体育赛场绝非仅仅关乎体育本身的胜败,更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意识的激荡之地。中国女排运动如“中国国球”乒乓球一样虽源于异域,但历经几代女排人的拼搏奋进,早已被深深烙上了中国标志,形成了民族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现象镜射了中国女排强烈而又特别的向心力、感召力。中国女排精神是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的完美诠释;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有益于激发国人爱国热情,深化国家一体化建设,促进意识形态整合。同时,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国女排亦是拯救国家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现象之良策。以往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往往空洞化、口号化与形式化,显得虚假与脆弱,以中国女排精神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能够消除中华民族共同体模糊化的心理焦虑,从而构建起新时代国人有机的共享纽带。中国女排精神是治愈国家身份迷失的良方,从女排精神中凝练全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共识,能够为国家认同奠定文化基础、情感基础,强化国人身份意识与身份认同,推进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国族”构建。因而,中国女排是充实与丰富国家文化身份构建的内容。新时代弘扬与践行中国女排精神,有益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新时代民族观、国家观与精神观。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主流官方媒体对女排世界杯赛事进行现场直播,中国女排首次晋级女排世界杯决赛,原本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变得空无一人,随着女排姑娘们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国民开始了彻夜狂欢[14]。
据统计,“2019年女排世界杯”单一话题阅读量破13亿,讨论量达37.8万;“女排世界杯竞猜”原创话题阅读量为179万,讨论量达2.5万[15]。女排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与窗口。女排40年“10冠”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历史进步的印证。进入新千年,郎平教练执教的新时代女排诠释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爱国、团结、拼搏和创新是新时代女排的取胜关键,传承初代女排精神的同时融合现代科技与人文关怀,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女排队伍建设中,把生活哲学融入执教艺术中,激荡起国民新时代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女排精神维系国家忠诚感。
中国女排建队至今,已经涌现了17位队长,分别是曹慧英、孙晋芳、张蓉芳、郎平、杨锡兰、苏慧娟、许新、李国君、赖亚文、孙玥、吴咏梅、冯坤、周苏红、魏秋月、惠若琪、曾春蕾以及现在的朱婷,她们手、腿、胳膊和膝盖等部位都有伤病。女排姑娘在赛场上不顾伤痛,为了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她们唯一梦想就是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女排精神折射出为祖国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女排精神构筑国家理想感。新时代女排两夺世界杯冠军,重夺里约奥运会金牌,中国重新奏响“女排精神”之歌。
新时代的女排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围绕在一起,从国民小我角度凝望新时代女排精神,人人有机会,人人有舞台,唯有奋力向前,方能实现梦想;从国家大我角度理解新时代女排精神,发展不易,举步维艰,中流击水之时,唯奋楫者先至。中国女排经历了40年的沉浮,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力量。中国女排时而行经泥泞,时而横渡沼泽,时而穿过丛林,在挫折中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初心不改,路途虽艰难遥远,也终将攀上世界之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女排在风雨飘摇中一路前行,经历风雨终见彩虹,女排姑娘们伤过、痛过、赢过、输过,但从未放弃过,女排姑娘在赛场上彰显的竞技体育精神,俨然成为校园的励志典范,启发和激励着学生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易经·贵卦》中就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6]。女排精神具有教化价值。深入挖掘女排精神的内涵,探索身体规训与女排精神的构建,把女排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女排赛场上展现出来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塑造忠诚于国家的国民品格;以女排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以女排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学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张晓洪、黄忠国提出:“精神文化确有化解功能。”[16]
中国女排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一针强心剂,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创业、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能够有效化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潮带来的困境,驱散蒙在学生心中的阴霾,重构新时代学生价值观,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们向阳而生,逆风而行。
女排精神升华人的价值。精神文化具备发展人、充实人,并使人的人格得到升华的功能[16]。学校应大力弘扬“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既可陶冶学生情操,清除不良思潮污垢,又可净化学生心灵,使学生沉浸在女排精神当中。
学习女排在低谷中面对挫折时艰苦奋斗、不卑不亢、永不言败的训练风格,领悟女排在创造辉煌时不骄不躁、再接再厉、保持昂扬斗志、不断拼搏奋斗的优良作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有正确的价值思维、判断与取向。
中国女排已然成为几代国人的集体记忆,女排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化和重要标志性符号。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17]。
中华体育精神于个人而言,并非“水中月、镜中花”,其中,快乐健康价值旨趣是体育人本精神的体现。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人本价值的游离导致现代人体育观的模糊;女排以人为本建设和发展队伍,在祖国至上、团结协作、拼搏奋斗基础上融入了快乐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念,为国人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人文竞技观。因此,唤醒体育人本精神,做新时代体育人,才能真正为体育发展赋能、助力。
快乐健康的运动观是尊重生命、健康长寿的乐观主义思想,快乐是人参与运动的原点与归宿,“快乐体育”可为新时代运动进行价值定位与观念重构。树立“快乐为本”的正确运动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健身热情、享受运动乐趣,提高体育参与者的精神追求。同时,快乐健康的体育价值追求使“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与“体育强国”战略的贯彻有了立足点、着力点,也是实现自我价值与国家价值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体现。
概言之,新时代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民生幸福为价值基点[18]。高擎女排精神旗帜,是展现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要求,尤其是践行中华体育精神所倡导的“快乐”“健康”价值理念的需要,更是推动现代体育落地、落实的精神支撑。以体载道,证悟自身,让快乐体育给人生添彩,让运动成为新时代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才是体育育人、育智与育体的最终追求。
女排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精髓的高度凝练,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崛起的符号象征。女排精神发迹于改革开放初期,纵观从袁伟民、陈忠和到郎平近40年女排精神的一脉传承与创新发展,女排精神总能与时代发展主题相契合,在不同社会的历史时期激励着国人拼搏、自强。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有益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新时代国家荣誉观,传承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增强国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