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昌 朱书敏 金炳镐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少数民族参观团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中央各部委精心组织下逐步开展形成的制度性安排。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从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但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际上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仍然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阻碍。为消除一些人对新生人民政权的顾虑和疑惑,1950年,周恩来总理以新中国政府的名义邀请边疆少数民族代表到首都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自此,党中央在每年国庆之际都会邀请各地少数民族代表到首都北京参加庆典活动,随后到祖国各地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等。少数民族参观团已经成为党和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成为展示边疆民族地区新气象新面貌的靓丽风景线、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值得总结、传承、创新。
1950年开启了新中国建设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实现翻身解放,成为新中国的主人,激发出各族人民干事创业、建设家园、保卫边疆的激情与干劲。面对历史上遗存的民族隔阂、民族歧视的客观现实,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发展尤为关注和重视。通过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开展,近距离加强各民族群众的沟通与交流,让各民族群众真切感受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与深情厚谊, 不断加强各民族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学习和帮助。少数民族参观团70 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作开展、民族政策不断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变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样化场景。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参观团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民族之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隔阂,在一些偏远地区,各民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了解甚少,同时加上国民党残余势力反动宣传蛊惑以及各地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有的少数民族对新政权还存在着一定疑惑,另外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民族工作和制定民族政策,也需要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这些都是当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据记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头人在50年代初, 参加参观团时还抱有戒备心理。出发时,一些头人曾要求当地政府做担保才敢进京,有的还把当地干部留作人质直到头人完全返回才允许他们回去[1]。
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密切党中央与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联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消除边疆地区各民族对新生政权的隔阂疑虑,确保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情况了解更真实更具体,成为这一时期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的主要目的。少数民族参观团作为新中国卓有成效的一项民族工作, 逐步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猜忌、隔阂,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拉近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开启了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1950年,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 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特别邀请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参观团参加庆典活动。为了接待好少数民族参观团,当时政务院,特地成立了 “政务院少数民族招待委员会”。1950年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共有七个代表团,共159 人[2]。全体成员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使每一位代表都无比激动而终生难忘。北京庆典活动结束后,又安排少数民族参观团到我国工业发达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地,之后又到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参观。活动的周密组织与安排,让各民族代表们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拉近了情感,代表们回到边疆民族地区以后,都把自己在北京和各地参观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积极宣传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宣传祖国各地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极大鼓舞了各族人民热爱党、心向祖国、建设新中国的激情,都表示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到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来。
1952年3月17日,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了参观团代表。随后,西北民族学院参观团、中南各民族参观团等12 个少数民族参观团先后到首都北京参观、考察[3]。
1957年10月,13 个少数民族参观团共700 多位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其中部分代表还与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交谈[4]。
1959年,16 个少数民族参观团,共200 多人,包含20 多个民族。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分别接见了来自贵州、宁夏、云南的少数民族参观团[5]。
1963年全国各地8 个少数民族参观团, 包含40 个民族,共848 人,到京参加国庆活动,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等接见了少数民族参观团[6]。
1966年少数民族参观团包含30 多个民族,共231 名代表组成,朱德、徐向前、林枫、杨明轩等同志会见了来自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广西、云南、四川、广东等省区的参观团成员,朱德同志勉励各位代表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项工作,做表率、走前列[7]。
据不完全统计,1951—1954年, 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有6500 多人,1956年和1957年, 中央民委直接接待的有2000 人,是历史最高峰,1958年由于受 “左” 倾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参观团的人数被压缩到500 人。1959年恢复到1100 人,1960年又恢复到2000 人左右, 中央民委在1950 到1965年之间共接待395 批少数民族参观团, 共26373 人,平均每年接待26 个团共1700 人。“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少数民族参观团的活动基本停办[8]。
1967—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工作遭受了严重破坏。江青、林彪集团实行一系列破坏民族工作的做法,如否认少数民族的存在,任意撤销和分割民族自治地方等, 致使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紧张。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参观团这一活动基本上被阻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工作得以恢复。
1979年北京迎来建国以来民族人数最多、代表性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参观团,共560 多名代表。这次的参观团有特殊的组成成员,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李成文烈士的父亲李兴和陶少文烈士的父亲陶成兴。李兴同志在得知李成文牺牲后又将另外一位儿子送到李成文生前所在的班级,并叮嘱他要热爱祖国,保卫边疆。李兴同志还在越南抗美救国期间,曾把一批批援越物资送到越南人民的手中。另一位特殊成员人物童红英在自卫战中给解放军同志送炮弹、救治伤员,送水等感人事迹。成员们怀着无比怀念的心情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 参观了周总理纪念馆。其中来自西藏自治区的成员们热泪盈眶地说,要是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他们的光明,他们依然生活在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下。四川彝族成员潘宗家深情地说,要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他们依然还生活在缺衣少食的奴隶制度下, 并表示要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9]。
继1981年西藏佛教参观团之后,1982年的佛教参观团由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四省的少数民族代表组成,共400 多人。他们参拜了南京的灵谷寺、栖霞寺,浙江的天童寺、灵隐寺等。此外,少数民族参观团还参观了聋哑学校、敬老院等社会福利单位,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才独有的优势[10]。
1991年少数民族参观团由23 个民族的121 个代表组成,他们参加了北京 “十一” 庆祝活动,后又参观了学校、工厂、农村等地[11]。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少数民族参观团时曾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特点,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其他民族的经验……同时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在人才和技术方面要多给边疆民族地区支持。
1995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首次由56 个民族的137 名妇女代表团组成。各民族姊妹们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看了抗日战争胜利50 周年文艺晚会等。其中有一位24 岁的撒拉族女校长感慨说道:“我的目标就是要让撒拉族的妇女学习文化知识, 帮助她们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世俗的偏见、走出愚昧和狭隘的思想观念,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12]全国少数民族妇女参观团活动这一伟大壮举, 标志着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展示了中国妇女的新形象、新面貌。
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加剧扩散。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我国的民族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加之我国当时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的局面[13]。这一重要讲话成为当时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民族教育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2001年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共39 人均来自于22所民族院校和地方民族高校[14]。在国家民委和教育部精心组织下参观了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为民族院校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参观团成员认识到了边疆民族地区与祖国东中部在教育发展上的差距,纷纷表示回去后要认真总结,钻研探讨,为学校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3年少数民族参观团均由全国19 个人口较少民族的37 位代表组成[15]。并首次举行了为期5 天的理论学习,少数民族参观团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等的接见。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了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加深了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学习了领导的艺术和方法。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重视资源开发利用、注重环境保护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07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近60 名代表均是中小学的校长, 此次参观团特别考察了厦门大学,北京回民中学等地。青海省尖扎康杨中学校长南拉说:“通过交流学习后,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参观完北京回民中学后,看到该学校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对我触动很深,回去后,我也要推行这样的教育理念。”[16]参观团每一个代表都有自己的感受,都表示要把交流学习的经验带回自己所在的地区。这一活动形式成为参观团代表之间建立联系、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
2010 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包含了36 个民族,共172 名代表组成,全部是基层干部群众。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北京接见了少数民族参观团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贾庆林鼓励各成员多看、多学、多听,把学习的经验带回家乡,推动家乡建设、造福人民[17]。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党中央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把扶贫开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进一步汇集到边疆民族地区。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各民族 “五个认同” 意识,要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大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8]。
2012年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共有164 人,主要由基层干部的模范代表组成[19]。在北京,参观了中关村生物医药展示区,在新材料展示区,了解了硅沙生态建材。之后先后到温州、厦门等地考察学习。他们看到了温州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蓬勃实力。见识了洞头县女子民兵奉献青春、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考察了漳州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了解了其发展理念,耕种技术。在为期13 天的参观考察中, 他们感受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得到了各民族兄弟姐妹的热情接待。
2014年召开了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由56 个民族近600 名代表组成的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全员参加[20]。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同时参观了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实施30 周年主题展览”、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向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游览了著名的古长城等活动。
2015 是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少数民族参观团由56 个民族共180 人组成,整个活动持续了15 天[21]。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厦门等地参观了数字世界、国际贸易港和飞机制造工厂, 亲眼见证了祖国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在苏州周庄、泉州郭坑回族村、福州三坊七巷,使各位成员感受了江南秀美的人文景观。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少数民族参观团由24 个民族的183 名代表组成[22]。少数民族参观团不仅考察了广东科学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感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还参观了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毛主席旧居、庐山会议旧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农民运动讲习所、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地。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峥嵘岁月,认识到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无数先烈英勇牺牲而取得的,应该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建设美好中国。
2018年少数民族参观团在四川成都组团,其成员一共214 人,包含54 个民族,县及县以下基层代表199 人。参观团先后赴河北、四川、陕西和北京等省市参观考察。参观团参观了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的电商产业中心、唐昌布鞋手工业等地,参观团成员杨连花(侗族)说:“战旗村的发展理念很超前,集体经济与村民生活水平同时提升的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3]在西安城市规划馆,参观团成员了解了西安历史变革、规划布局、城市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等。参观团成员亲眼看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边疆民族地区已经旧貌换新颜,不仅通了水、路,而且各种各样的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2019年10月正值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参观团成员涵盖56 个民族,共700 多人[24]。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其中年龄最大的是73 岁、最小的是24 岁。他们在首都北京参加了庄严神圣的国庆盛典,参观了 “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成就展”,感慨万分。目睹了70年来祖国各地发生的沧桑巨变, 如西藏从昔日的不通车、不通路、不通航到现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拉萨机场成为骨干、多条航空线覆盖,立体化交通日益完善。国家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决战 “三区三州”,久久为功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整体脱贫目标、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看到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大山深处中国 “天眼” 的矗立,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地区发展高科技的自信心。
2021年7月1日, 正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516 名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在北京组团, 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除了有全国及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脱贫攻坚先进代表,还有抗击新冠肺炎的先进代表。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文艺活动、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加了党的百年庆典等活动。[25]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饱经风霜、筚路蓝缕、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在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时,成员们都有更多感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副县长吉色方森(彝族)在参观时,注目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就板前不禁感叹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对加强民族团结平等,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久久驻足在 “民族团结一家亲” 列车迎新春联欢活动的展板前,很感慨地说:“这几年,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特别是抗疫斗争中,学生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和强大,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展区,西藏总工会劳动人民文化宫副科长、来自门巴族的强巴次仁激动地说:“我的家乡在山南市错那县的一个乡,过去交通不方便。这几年,在党的领导下,道路更好走了,用水用电也比以前方便多了,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特别大。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伟大的党。”[26]
国庆阅兵仪式是展示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勇于奋斗、取得辉煌成就,展示国威军威的大检阅,是彰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的真实写照。
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同首都几十万观众一起观看国庆典礼。当游行队伍走到少数民族参观团时,有些人情不自禁地与代表们谈话、握手。小朋友们看见了少数民族成员都高兴得跳起来, 并高喊“各民族大团结万岁”,首都人民的极大热情感动了少数民族代表, 他们感受到了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不会再受反动派的压榨、鄙视与抢掠,阿不列斯(1950年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维吾尔族)说:“过去和现在是两种不同的待遇,使我认识到毛主席领导的国家,是我们各民族共同的国家,毛主席是各民族共同的领袖。”[27]
2019年10月1日,70 周年国庆大阅兵,当一辆辆先进的战车和多种新型武器装备通过天安门广场;当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整齐划一、英姿飒爽的人民军队昂首阔步走向天安门广场; 当“石榴籽” 巡游车组成的 “民族团结方队” 缓缓而来,各民族学子们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前行时,每一个参观团成员都是那样的激动、振奋、喜悦,都为共和国的繁荣强大,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而无比自豪光荣。参观团成员佤族成员岩克姆说:“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我只能不停地欢呼着、挥舞着手中的红旗,任泪水不停地在我脸上流淌。”[28]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是少数民族参观团主要的参观和考察之地。国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到东部地区参观考察,能更好帮助少数民族同胞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能切身感受到东部地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同时,也能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交往,更加鼓舞少数民族敢闯敢试、后发赶超的斗志和勇气。如在2003年少数民族参观团考察浙江省温州市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中,让各族参观团成员深受感触的是温州人强烈的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和冒险意识、坚韧不拔、敢做敢为的精神气质,以及灵活、有序、发达、规则的市场营商环境。2017年,少数民族参观团考察了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中心、上海博物馆等地。
代表们纷纷表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繁荣景象更增添了他们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极大信心,并表示回去后要更加努力,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密切与东部地区的联系, 谋划好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争取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高等教育是培养边疆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2003年、2007年, 国家民委组织来自于民族院校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代表到内地高校参观考察。
少数民族参观团每到一所高校,认真参观其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校史馆、体育馆、运动场等地。边看边听高校负责人的介绍,切实感受到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理念、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科研亮点、社会服务等特点。看到了每一所高校办学治校中所彰显出的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自律性、人文性,以及各高校“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办学宗旨的具体实践,更加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英才一批又一批走向祖国大江南北,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信心。
通过参观考察,增强了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的使命感、紧迫感,同时都表示要学习借鉴内地高校的办学治校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际,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方面的需要,找准发展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夯实基础学科,发展优势特色学科,争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高素质、高标准的栋梁人才,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业。
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夹缝生存、励精图治、开天辟地的见证,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发展史、成熟史的记载。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峥嵘岁月、艰辛历程的足迹展、奋斗展、回忆展。
少数民族参观团来到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江西瑞金、井冈山、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参观考察。通过解说员介绍,使参观团成员更切身了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更加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共同奋斗的结果,充分感受到当今我们拥有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在参观革命圣地活动中,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探寻红色根脉,不但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更强化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世纪50年代初, 基于当时边疆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当时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既有少数民族群众代表,也有土司、头人、王公、贵族、山官、活佛、阿訇等,各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通过参观考察,感受颇深,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政权是人民的政权。他们回到本地区以后发表了不少感谢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如1950年,人民日报刊登了西南国庆节观礼成员撰写的《我们看见了太阳,得到了温暖》、瑶族国庆节观礼成员撰写的《毛主席是瑶族人民的大救星》等文章[29]。1958年,在已经完成土地改革的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主要是干部、工人、军人、知识分子、农民、文艺人士、宗教人士等。
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少数民族参观团的代表更加多元化,代表的行业越来越多。基层干部、知识分子、军人、教师、宗教人士等各界中的劳动模范、民族团结模范、先进典型是主要成员。如1994年,少数民族参观团的120 名组成人员中就有96 名各县旗的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3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7年的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主要由教师以及基层干部组成。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的变化,印证了新中国民族关系不断发展的历程,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
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所到之处, 各地党委政府、相关单位和人民群众都热烈欢迎,真情相邀、周密安排、热情款待。并通过召开座谈会、联欢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如1950年,少数民族参观团受邀参加各民族联欢大会,参观团成员和华北军区文工团以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等表演了各种民族精彩节目[31]。2016年,少数民族参观团参观考察江西省九江市,与当地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他们表示:“九江市正聚力创新,发展绿色产业,九江的发展史是各民族携手进步的历史,希望各民族协心齐力共同谱写美好生活。”[32]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开展的各种活动,不仅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且增进了民族情谊。
学习经验、相互启发、沟通信息、加强合作、寻找商机、共谋发展是参观团活动的重要目的。2017年参观团成员雷谆身(畲族)在考察完棠棣村后,他对于发展乡村经济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认为一是一村应有一个自己的品牌,并以合作社的方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二是在村庄建设前,要提前做好规划,保护好古建筑,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三是要做好集体经济;四是要做好品牌宣传[33]。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前往江苏参观考察,时任江苏省纪委副主任郁冠同志说:“西藏和广西都是我省的支援对象,我们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支援项目。当然,我们这种支援也是相互的,例如江苏不产木材,全靠各民族兄弟姐妹支援。”[34]各民族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加深友谊,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共商合作机会,架起未来共同发展的 “致富路”,链接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 “彩虹桥”。
50年代初的少数民族参观团主题紧紧围绕边疆民族地区政权建设,消除历史的上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增进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相互了解而开展的。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各民族间相互歧视仇恨,有谚语说 “石头不能做枕头,汉族不能做朋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彻底消除民族隔阂和不信任的 “历史鸿沟”,积极开展 “一下一上” 的民族工作。“一下” 即组织中央民族访问团(慰问团)奔赴边疆民族地区,“一上” 就是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观礼团)进京参观学习。通过这一活动,初步改变了旧时代的错误观念,使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在西藏,藏族人民亲切地称呼汉族干部为 “新汉人”。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回到本地区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成为各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
20世纪80年代后, 少数民族参观团主题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逐步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1994年的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张荣途(苗族)说 “山东的经验很丰富,成功的经验有很多,特别是他们的 “五子登科” 即选好 “班子”、选准 “路子”、巧用 “引子”、寻找 “法子”、树立 “样子” 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35]。1984年,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周素莲(瑶族),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默默立下了誓言,“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尽自己毕生的微薄之力,为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添砖加瓦。”[36]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中国逐步迈入到 “富起来”“强起来” 的新时代,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的主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大开放大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而展开。2013年,习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从此,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启了 “精准扶贫”一系列举措, 到2020年边疆民族地区整体全部实现脱贫,彻底撕掉了 “绝对贫穷” 标签,并涌现出一大批脱贫攻坚的励志故事与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范。来自新疆的布尔玛·莫力杜(2010年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柯尔克孜族),在参观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时, 当听到该车间每天可以生产120 辆车时,她不禁感慨道:“国家经济发展很快速,在我的身后有这么强大的祖国,保护好祖国的边疆我更有信心了。”[37]
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式新颖的活动方式,让少数民族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的救星,感受到了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欣欣向荣、繁荣富强,感受到各民族兄弟姊妹 “心心相印、情感相依、守望相助、命运与共” 的深厚情谊,从而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会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时曾指出:“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各族人民的生动体现,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制度安排。”[38]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经过70年历程,至今依然在党开展的民族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为了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党中央组织了 “一上一下” 活动。所谓 “一上” 就是邀请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代表人物到首都北京向毛主席致敬,感受党和国家对各族人民亲切慰问和祝愿。从而开创了新中国民族工作的特殊形式, 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和祖国内地参观,这项活动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展现了新中国政府新形象、新政权的新气象。为维护边疆安定团结,加强各族人民与党中央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有着上传下达的效果,首先,通过参观团代表向党中央传递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心声和激情。其次,通过参观团代表传递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亲切关心和祝愿,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通过“一上一下”,不断加深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在边疆民族地区贯彻执行。
新时代,作为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少数民族参观团依然以特有的方式搭建起党中央亲切关怀、殷殷嘱托与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心向祖国、永远跟党走的 “连心桥”,不仅以丰富的活动架起祖国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共谋发展、共商合作大计的 “致富路”,还以靓丽的民族标识,营造出 “中华民族是一家,祖国繁荣靠大家” 的浓浓情谊,传递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标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39]
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就是中国共产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生动实践。通过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欢聚一堂,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和各族人民愿望期盼,制定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更好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通过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的了解,能更好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激发少数民族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激发各民族人民建设家园、保卫边疆的强大动力。如吴万源(1957年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侗族)同志说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我亲身感受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我的成长也离不开党的培养。”[40]此外还有刀正昌(1950年少数民族参观成员,傣族)、周素莲(1984年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瑶族)、王兴德(1966年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苗族)等同志,他们在党的培养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成长为为人民服务的党员领导干部。十八大以来,国家为西藏、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扶持政策,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如今,边疆民族地区已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在西藏,2020年乡村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2.17亿元,带动农牧民就业25.9 万人次[41]。新疆开启了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新征程。青海开启了“创建国家公园、国家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 五个示范省” 的新征程。在贵州,数字经济连续4年在全国排名第一,目前贵州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 “黄金十年”。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心想祖国、爱党爱国、建设家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更加凸显。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党中央特别关心、特别牵挂的问题。国家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实施了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兴边富民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计划”“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计划” 等政策举措,在各方协力合作、久久为功、共同奋斗中,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呈现出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家家致富、邻里和谐的新景象。每一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在北京相聚之时,各参观团成员都怀揣着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而充满激情与笑脸,畅谈党的民族政策好、扶贫政策好、改革开放政策好。他们真挚的话语和展现出的“精气神”,成为见证边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的“靓丽风景线”。
至2020年,云南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佤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先后如期实现整族脱贫,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改善。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六倍增长[42]。这样的例子在中华大地上不可胜数。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成就展上, 看到70年来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主管脱贫工作的王迎斌说:“近几年, 在党的政策的支持下,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发展了蔬菜、核桃、水果、茶叶等种植产业,少数民族人民过上了好日子,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43]来自新疆的穆合塔拜·沙迪克(乌孜别克族)说:“当初库尔班·吐鲁木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 今天我们坐着高铁上北京。”[44]
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五个认同” 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认同不但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繁荣之基,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45]。
在旧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苦难深重,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更加滞后,各族人民生活艰难,边疆安全稳定岌岌可危。与此同时,边疆各族人民对祖国内地缺乏了解,国家观念也较为薄弱。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逐步让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看到新中国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国家观念和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根据参加当时参观团接待工作的刘隆回忆,当时有个青海果洛区的头人,来时有顾虑并且很傲慢,参观回去后,他表示誓死也要捍卫祖国边疆的领土[46]。
据相关资料介绍,在1962年发生的 “伊塔事件”中,没有一个参加过少数民族参观团的成员跑到国外。在保卫边疆的斗争中,许多边疆少数民族同胞英勇献身,其中就有少数民族参观团的成员。例如云南省西盟土司李保老人, 在1951年国民党李弥残部侵占其家乡时,刑讯逼他投降,但遭到了李保老人的拒绝,最后气急败坏的敌人凶残地杀害了他[47]。2017年,少数民族参观团在参观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时,各位成员重温了各族革命先烈们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鲜活的生动事例,认识到新中国是各民族先辈们共同奋斗创造的。
通过开展活动,培植了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加深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亲缘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认识,培养了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真挚情感。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 “五个认同” 意识不断升华,“民族团结之花” 在边疆民族地区不断播撒、绽放,清润到各族人民的心田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必然。作为一种情感认知,是时代进步与现实发展的必然。中华历史观中所彰显的 “和合天下”“天下一家”“协和万邦” 理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重要的精神滋养。发挥好这一特有的历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少数民族参观团,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创造性开展民族工作的一大举措。它以国家领导人特别邀请各族人民代表,参加祖国首都北京重大节庆活动和到祖国各地参观学习, 与各地人民群众交流互动等形式,向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传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逐步拉近边疆民族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逐步消除民族间的隔阂歧视,不断增进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不断营造 “各民族亲如一家” 的社会氛围。如在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的参观团成员回去以后,参加了 “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成员代表大会”,会后隆重举行剽牛、盟誓等仪式,立下了 “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为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成员,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48]。多年来,誓词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和保卫祖国边疆而不懈奋斗,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新时代,少数民族参观团作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注入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理念新内容新举措。每一年的少数民族参观团犹如流动 “民族团结之帆”“石榴籽花蕾”,随着人数的增加、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所到之处,都能刮起 “民族大团结、石榴花开一家亲” 的旋风。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培育民族深厚情谊、架起民族发展桥梁,播下民族大家庭种子。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和谐氛围中,孕育、滋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灵之光、认同之根、情感皈依。而每一个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通过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 成为了民族政策忠实的践行者,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植者。不断激励各族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抖擞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全面建设国家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少数民族参观团(观礼团)筚路蓝缕70 余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胸怀,展示了各民族 “谁也离不开谁” 的鱼水情。少数民族参观团(观礼团)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汲取历史滋养,正确认识中国民族问题,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创造性开展民族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凝聚起各族人民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
七秩芳华,与国同行,驰而不息。赓续传统,走好新长征路,少数民族参观团(观礼团)将以崭新的英姿,不断为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石榴籽” 精神,呵护好 “民族大团结之花”,培根育苗,抒写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