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2-01-01 02:05胡风霞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高校教师发展

○胡风霞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二者的关系也是现代大学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关现代大学的兴衰成败。高校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抓好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而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必须结合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坚持把教学与科研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履职尽责、立德树人。应该说,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直接关系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事关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

一、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是高校教师提升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

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学,发展之源是科研,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教学,既做潜心科学研究的“学问家”,又做精心教学育人的“大先生”,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

(一)教学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立足点、理论成果运用的主要路径。所谓教师,“教”得好,方能称为“师”。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抓好教学这块“责任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提升能力,做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经师”。当然,高校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传播思想与答疑解惑的“教书先生”,更应肩负起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帮助学生塑造思想、追求品德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教学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教学是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奠定扎实理论根基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教师必须精耕细作教学“责任田”,教出水平、教出质量、教出成效,确保让课堂成为引领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把道理给学生讲透讲深讲活,用耐心、有效、细致的方法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教学过程中彰显教师水平,树立师者风范。

(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发展之源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使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集人才培养、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于一体。科研育人的主体是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和学生长时间深入交流,他们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更对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牢记育人使命,将其贯穿于科学研究全过程,帮助青年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并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挖掘和探索出来的思维方法,择其优者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更好地激励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门学问,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依赖于对教学的科学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师要想讲好一堂课,就必须修炼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通过“做研究才能有自己的心得,才能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才能通过研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三)教学与科研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自19世纪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以来,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日益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各自优势,使其共同担负起育人使命,为培养更加卓越的人才而努力。教学与科研相生相长、合而共存。科研对教学具有支撑作用,教学对科研也具有反哺作用。要做好教学工作,适应时代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要求,就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其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高校教师的科研选题通常与教学密切相关,这些研究内容都是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展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有效反哺于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因此,高校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作用,确保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中,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二、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直以来,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问题始终困扰着高校教师。比如,如何看待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科研融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识不足

众所周知,教学是科研的“隐性动力”,“大学教师的第一身份是‘教师’,第一要务是‘人才培养’,第一责任是‘上好课’”。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基础环节,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宽阔的眼界,并在备课过程中阅读大量研究资料,加强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课堂引导以及课后教学反思等诸多环节的思考,这有助于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师对问题的思考,拓宽科研思路和领域,从而迸发科研灵感。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树立良好的教学观念,努力“上好课”,但依然有少数教师教学观念淡薄,在教学中缺少与时俱进与反思自觉,对教学中的“得”与“失”缺乏系统反思,出现所谓的“沉默课堂”。这种行为并未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不利于高校教师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教师既不能潜心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疏于教学,必须推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努力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机制有待优化

长期以来,高校习惯用统一的标准和考评体系来考核教师,导致人们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生出不满。在教学方面,完成规定总课时、不出现教学事故,这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至于教学效果则很难衡量,且教学工作彰显的价值引领、育人效果以及社会责任等柔性指标,无法进行量化考核,更难在高校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占据优势。而科研产出的量化指标明显优于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课题数、经费额、文章数等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关键事项考核的重要依据。尽管各高校针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出台了各项规定,在职称评聘体系中也各有要求,以力求二者的平衡发展,但在执行层面,不可避免在人们脑海中植入“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导致高校教师把更多时间投入科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影响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有待提升

教学与科研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往往被认为是本科教育的坚实基础,为建设一流学科提供支持。教学与科研应该是高校的“一体两翼”,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教师不做教学做什么?不做科研教什么?”这句常挂在高校教师嘴边的话大体道出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尽管教学科研融合的理念一再被强调,不断提出要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但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两者融合程度的不足却是常态,鲜有针对性强的有力举措来落实二者的融合。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并非只对教师提出要求,实际还与学生密切相关,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参与和共鸣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对课堂上融入的科研内容做出积极回应,那么,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则是一句空话。因此,高校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统筹安排好教学科研工作,保证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科研在高校共存且互相促进,能否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事关高校发展重大问题。教学与科研不存在孰轻孰重。作为大学的根本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并非最终目的,其终极目标是对大学教育整体性的观照,是为了人的高等的教育。因此,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促使教学与科研两者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平衡发展关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赋能教学能力提升与专业发展

教学工作是个良心活儿,是一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对教师而言,教学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教学是掌握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即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功能。高校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身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创设教学环境、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下功夫,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高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前沿教育改革动态,时刻保持科研嗅觉,敏锐洞悉教学问题,加强专业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

(二)科研先行,回应教学关切,推动科研育人与教学效能提升

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科研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一般是对具体现实问题的探索,是基于教学实践进行的反思。科学研究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效,且有利于突破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期”“倦怠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教师的教学角色从传授型向研究型、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同时,科研不只是具体的理论研究,高校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立场、视角、层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彰显的学风、态度和情感,追求真理和坚守学术道德的严谨态度,都能潜移默化地激励引导青年大学生,实现科研塑造人、培养人、成就人的目标。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其知识构成和辨识能力等都处于较高水平,伙伴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在对话中产生共鸣,迸发思想的火花,在知识探究的道路上尽显教学科研融合的效果。

(三)深化对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理念的认识,增强实践自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承发展到创新创造并重的新阶段。无论何时何地,高等教育之所以为“高”,大学之所以为“大”,其关键就在于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这就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做到潜心教学,又要做到深耕科研。雅斯贝尔斯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优良的教师,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科学的精神”。教学是推进科研前行的动力。教学活动如果脱离了对科学的具体探讨过程,就束缚了人的潜能,变成了空洞的教条传输。而科研则是打造精品课堂的基石,具有科学教学观的教师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批判思维,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融合。教学若无科研作为支撑,则少了“隐性动力”。同样,不以教学为目标的科研,则成了“无源之水”。真正教学优秀的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思考,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研究,所谓纯粹的教学本身就不存在。讲课好的教师,他一定知道如何把相关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较高效率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和研究。因此,高校教师应秉承“教学学术”的理念,“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遵循学术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更新思维和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同时,高校教师应将课堂的“活水”注入科研,探寻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切入点,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面向学生,创新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确保教学与科研在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共赢,形成良好的循环供给链。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一名置身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要牢记人才培养重任,始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加重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对于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高校教师只能追求、不能放弃。高校教师要科学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让“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深入内心,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打开以教促研的双螺旋提升路径。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高校教师发展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童第周: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奠基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