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突围之路

2022-01-01 02:05王颖丽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优势

○王颖丽 张 渊

一、引言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承载的四项基本功能,其中,学科建设是高校立命的根本,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助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通过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以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为指引,综合考察拟建设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进一步加大对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社类学科布局,为建成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领航工程,以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构建人才方阵,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等举措,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治理能力,引导高校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重点领域、特色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引入了竞争性的动态发展机制,通过学科绩效考核机制,破除了传统高校间固有的行政身份差异和壁垒,为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通过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政策导向,鼓励高校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办学方向,在各自优势和特色领域及层次上办出水平,竞创一流,为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公平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否入选“双一流”建设是高校整体实力的象征,关系到高校是否能够得到国家的优先重点扶持、政府的大额资金支持,以及提升学校的社会认知度。未列入“双一流”建设的近95%的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具有分布区域广、地方特色浓、在校生数量大、服务地方准等特点。因此,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需要有战略性眼光,挖掘学科潜能,建立灵活的学科建设体制和机制,提升地方高校自主发展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先天优势,利用良好的区域特色,加强“地—地”(地方高校—地方企业)合作,利用自身资源与特色,确立优势学科方向;需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向下积极作为、夯实学科基础,以期为学校学科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为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目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困境

通过调研和实践发现,部分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自成一体、各自为战的“孤岛”现象。学校学科建设和管理被人为割裂,学科布局和经费投入因各种原因存在“风水轮流转”的现象,学科建设过程监督、绩效评价、学术成果管理等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学科建设难以与地方需求和行业产业需求形成有效对接,难以支撑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地方和行业产业反之也未能对学科产生反哺的作用,难以促进学科发展。

(一)学科顶层设计不够长远

高校学科建设的科学谋划一般是由高校决策层一致研究决定,组织实施一般由高校学科建设主管部门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学科建设具有周期性,在一个建设周期内,由学科建设主管部门会同人事处、科技处、国资处、计财处、研究生处等业务部门,反复论证建设方案、政策倾向、经费支持、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相关工作,在学科的多方论证中,高校行政主导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科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彰显,比如,有的高校决策层领导具有某个学科背景,那么在建设周期内,建设经费和科研人员就向某个学科倾斜;也有的高校为了入选“双一流”、响应政策热点、服务某一行业领域发展等,突击发展某个学科,并要求其他学科必须向该学科靠拢,甚至撤销部分弱势学科,以此壮大该学科,如该学科最终没有入选,或国家行业产业需求减缓,则该学科经过几年建设,仍未能形成竞争力,那么,此项政策对其他学科自身的发展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因此,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极端重要,决策者的大智慧和敏锐的眼光是关键。

(二)缺乏雄厚的财力支撑和科研队伍

地方高校的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和学生学费,与部属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相比,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建设经费非常有限。当然,个别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通过大额资金支持和政策导向扶持该地区的高校不在本研究之列。而大多数省属高校的建设经费因省级政府的承受能力有限,且省属高校规模较大,本着“一碗水端平”的原则提供给每个高校的经费可想而知。此外,学科团队是学科内涵建设的关键,拥有一支水平高、后劲足的学科团队是学科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一环。相较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是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既是科研的主力军,又是教学的骨干,还承担着学院较多的服务性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精力和学术时间,对学科发展而言是人才浪费;且绝大多数省属地方高校因所在的地区经济不占优势、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偏弱、又缺乏有足够吸引力的经济待遇,导致难以引进和留下高水平的人才,因此,在上述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三)学科知名度不高,整合度不强

通过调研发现,与部属高校、行业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学科内涵建设上存在较大差距。部属高校借助自身的实力稳坐学科建设头把交椅,行业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优势明显,而地方高校在学校决策层面对学科发展的基点与边界的设定、学科方向凝练、特色优势打造等,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学科资源,发展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发挥该学科在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实力,提升学科知名度。但在实际中,地方高校却因策略上的盲目跟风、领导意志、财力不济等原因,致使学科建设呈现“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阻碍了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发展。

(四)学科运行体制机制缺乏活力

学科管理体制和学科运行机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学科建设犹如一台精密的仪器,既包括诸如科学研究、学科队伍、学科平台、学科经费等“硬件”,也包括诸如学科制度、过程运行、评估验收等“软件”,缺少其中任意一环,学科建设都无法取得显著成效。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项目管理中偏重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纵向管理,忽视了学科内在要素之间的协同管理,以及学科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管理,这就使高校在申报某一项重大学科项目的时候,往往是举全校学科之力进行整合,在获批立项后学校的学科建设仍按照以往的各自为战的发展态势自行发展,导致该学科在建设周期内没有形成合力,未能实现建设目标,也极有可能出现被撤项的结果。因此,需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学科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不能重申报、轻建设,而要充分激发学科运行机制的活力。

(五)学科建设过程监督不够有力

学科建设过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有效处理复杂问题需要科学有力的方式方法。地方高校对学科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监督主要是由高校相关处室负责,在一个建设周期内,根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阶段性总结,由学科建设主体学院进行阶段性汇报,并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学科建设成效验收。学科考核指标体系一般按照大学条件、国家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内定学科建设指标进行,但对于学科建设过程监控不够有力,对于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学科没有相应的问责制度,对于学科带头人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层层责任问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学科建设未能达到预期成效。

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突围之路

高校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学科间的竞争,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两轮“双一流”建设反映出当前我国的学科建设正在从重规模扩张到重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模式转换。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地方高校在发展中要放远眼光、精准定位、依托学科、特色办学,将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方高校要顺应国家需要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加强协同创新,促进学科与产业行业的交叉融合,增强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度整合学科和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符合学科特色优势、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健全学科监控及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

(一)集中力量打造学科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在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机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地方高校要在办学定位、学科布局上坚持问题导向,适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迫切需求,在行业领域下好先手棋,精准定位地区迫切需求的领域,多方争取更大的资源支持。学科投入上要以扶优扶特扶需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推动学校资源要素实现有效配置,集中力量建设重点特色学科,办成若干个特色优势学科,以谋求在某些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通过科学统筹谋划,明确各学科优先、重点方向,找准发展路径,全面深化学科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搭建平台、组建学科交叉型团队,攻坚解决关键难题,集中力量打造学科优势,并以此确立学校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立足区域,对接产业行业,提升学科社会服务能力

地方高校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共同选择。高校要善于打好“地方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立自身的学科定位和服务面向,通过领军人才引进、优势学科群打造等方式,激活学科间的交叉、流动,进而孵化产生与需求相一致的学科。同时,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发展战略,以应用型科技创新服务为方向,以科研技术创新为突破,以科教深度融合为路径,承担国内外高层次项目,不断增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此外,要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根植于所在区域和服务行业,着重依托和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加强特色办学,深入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研判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校企融合,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合作力度,着力结合地方优势和行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依托学科特色,注重学科成果转化,利用学科和科研优势培养人才,培育地方或行业经济增长新引擎,以此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整合学科专业布局,深化科教融合,构建学科专业体系

地方高校决策层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需要高站位谋篇布局,围绕国家急需、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紧密跟踪新业态、新形态、新领域,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凝练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以一流专业、品牌专业建设为目标,增设一批学科专业,构建服务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群。同时,要以人才需求数据作为专业设置的参考,充分论证学校现有的专业基础、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科学调整并增设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不断优化整体专业结构。此外,要依据学科专业发展属性调整合并相关学院、专业,减少一些专业的招生人数,撤销一批难以跟上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构建满足地方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四)健全责任机制,加大条件支撑,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

高校学科建设基本以院系为单元组织实施,一般设置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学科负责人由院系领导担任,学科带头人由本学科具有学术领军能力者担任。学科带头人主要在凝练学科方向、凝聚人才、学术咨询、学科间联络等方面发挥中间人作用;学科负责人则是院系学科建设绩效的首要责任人,学校应该在资源配置权逐渐向院系层面下放的情况下,健全学科建设责任机制,加大学科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的考核力度,实现权责统一。另外,由于学科资源的多元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种力量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科各有所获,而资源过于分散化是打造优势学科的大忌,因此,地方高校应该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将条件支撑与学科战略匹配起来,分层分类支持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基础学科,真正将多种资源向重点领域、特色方向上倾斜,实现学科体系化布局,建立高峰凸显、高原形成、综合交叉的学科生态体系。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优势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矮的优势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画与话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