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唐芳丽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很多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专业能力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具备了成为优秀教师的全部条件,只能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教师职前教育正是各类师范院校与教师岗位之间衔接的一个重要的渠道,通过接受系统的职前教育,师范类学生完成了从大学生向人民教师身份的转变,进一步夯实了理论知识储备,同时接受了系统的职前技能教育、观念教育等,这些都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基础。只有经过了职前培养的洗礼,这些“预备役”才能够完成身份的“蜕变”,真正从思想上、能力上、素质上全方位达到教师职业的要求。
很多师范类大学生在走上教师岗位后都会明显地出现“水土不服”问题,人岗适应度不高的情况非常普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重理论,课程结构没有照顾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1]缺少职业适应性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教师岗位有着极强的特殊性,用人单位不可能为新任教师提供更多的适应时间,这就要求新任教师从走上岗位后就要马上适应岗位需要,否则很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新任教师无法适应岗位需要的难题,就要在新任教师入职之前设置一个高度仿真化的环境,让新任教师在这个环境中提前、充分地感受和适应教师岗位需要,切实提升人岗适应度,让新任教师通过职前培养尽快进入“角色”,在走上教师岗位后实现“无缝连接”。
时代的发展进步对教师职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实现职前培养与在岗培养相结合的教师职业培养一体化,已经成为教育普遍共识。但是,我国教师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学科性明显强于专业性,学术性强于师范性”。[2]因此,有必要通过实施高质量的教师职前培养,实现职业素养培育的“前置”,进而帮助新任教师迅速适应岗位需要,降低在职培育的压力,将教师的职前培训、在岗培训有机地统一起来,将各个阶段的培育措施综合链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稳步提升的新形式。
当前,很多师范类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与教师职前培养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师范类院校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相对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些课程体系的设置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但是也容易陷入僵化的陷阱。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评价标准也在发生深刻转变,这就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出全新要求。如果不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师培养模式,教师能力素养培育势必会出现偏差。现阶段很多师范院校仅满足于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却忽视了从毕业生到合格教师之间的距离。两者看似触手可及,但是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效果也将不如人意。正是由于很多师范类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没有突出与职前培养有效衔接,没有发挥职前培养的主体作用,才导致出现很多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
一方面表现为教师职前培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相比于教师在岗培训,目前教师职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很多师范类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不包括职前培养相关内容,导致学校无法投入相关资金用于实施教师职前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和用人单位也不愿意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开展教师职前培养,这就导致教师职前培养长期处于经费短缺的状态,严重影响培养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和学校在开展教师职前培养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单一化问题,培养方式千篇一律,没有根据不同类型新任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短板”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实施“一人一策”式的培养方式。这种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很难实现精准培养的目标,也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新任教师自身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职前培养是学校应当承担的工作,他们在吸纳毕业生就业之时仅仅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道德品行等,对于新任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的考察不够深入、系统。与此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未明确指出教师职前培养的实施主体、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保障措施。由于主体不够明确,严重影响教师岗位适应速度,也给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衔接造成严重影响。
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教师职前培养的考核评价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状态。由于缺少考核评价,教师职前培养总体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考核评价结果对于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师范院校和用人单位要秉承教师职业发展终身制的理念,树立教师职前培养、在岗培训、职业教育一体化观念。对于各类师范院校来说,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一体化培养的思想,根据新时代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培养和提升的新目标、新要求,合理调整师范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增设教师职前培养相关课程。要转变“毕业即结束”的传统人才培养观念,力争将新任教师职前培育工作做在前面,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职前适应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开设相关课程和实施职前培育过程中,院校应当根据教师职业发展实际需要,尽量为学生营造高度真实的培育环境。对于各类用人单位来说,要将教师的职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预留充足的时间、制定科学的计划,稳妥积极地推动教师职前培养工作进行。要转变以往将教师职前培养简单化、单一化的做法,确保教师职前培养取得成效,杜绝“走过场”。各用人单位在职前培养阶段要注重解决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职前适应问题,确保新任教师通过高水平的职前培养完全适应教师工作岗位需要,实现与教师职业需要之间的“无缝衔接”。
师范院校要加大教师职前培养经费投入,制定经费投入使用制度,构建科学、完整的教师职前培养机制,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方式。按照一体化培养理念,实现职前培养与教师职业发展高度契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低水平、简单化的做法,根据新时代教育工作发展新规律、新趋势和新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总体水平。要创新职前培养模式,让教师职前培养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高水平起点。
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要打破“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共同构建适合教师职业发展需要的全新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师范院校可以将开展职前培养的总体情况及学生的现实表现纳入学生学业考评之中,作为用人单位的重要参考,将学生在接受职前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客观地反馈给用人单位,以便用人单位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职前培养模式,采取“一人一策”的个性化职前培养。根据院校反馈的信息,为每一名新任教师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培养策略,实现教师职前培养精准化、个性化目标,落实“因材施教”根本要求。各类用人单位可以将新任教师在职业适应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反馈给相关院校,作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调整和人才培养目标转变的重要依据,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和水平。通过在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沟通渠道,促进供需双方的信息顺畅沟通,从而为双方全面优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参考。
首先,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类学生过程中,要将职前培养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加强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更新和完善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3]其次,各用人单位也要加大新任教师职前培养工作力度,制定专门的培训工作计划。可以建立教师职前培养效果考核评价机制,设置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逐步提升考核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教师职前培养纳入教师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将其视为提升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和教师队伍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将教师职前培养纳入各级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明确教师职前培养的实施主体、培养目标、具体措施、保障机制、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落实各类主体的培养责任。要加大对教师职前培养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就要将师范院校、用人单位、社会等主体全面纳入职前培养考核评价主体之中,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个培养主体的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树立问题意识,以产出为导向,将新任教师的职业适应效果作为考核和评价教师职前培育的根本立足点,围绕这个重点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同时有必要引进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委托社会专业机构定期对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评估,评估结果要作为师范院校、用人单位调整优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