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峰
(池州学院 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一体化的加快,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漆艺、拓印,至今虽然没有失传,但是许多相关技法已经后继乏人,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也缺少当代的艺术特征,作为从事相关专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去弘扬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近年来,结合对篆刻、拓印、漆艺等方面的实践和粗浅认识,因此阐述了相关方面的探索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抛砖引玉。
拓印技艺作为我国古老的复制媒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视各地,令李斯写颂文刻石记功,这是树立碑石之始,西汉时期逐渐增多。这为拓印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先决条件。拓印技术是早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相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有实物考证的。相传古人为了把石碑中的文字或者器物上图案等印在纸上以达到如今复制的效果,而发明了拓印技术。这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资料的保存、运输、流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拓印技术对我国工艺、考古、文艺等工作中仍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从艺术角度看,当今艺术家们经常通过拓印的技艺与绘画的结合等形式来表达其艺术思想和特征。从拓印工艺的分类看有乌金拓、蝉翼拓、全形拓等,这些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都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对我国古人智慧结晶的体现。
拓印技术发明的先决条件是需要纸和墨,《后汉书》中就有关于蔡伦造纸的文字记载。而墨的起源更早,始于新石器时期,古陶器上面纹案便是由近似于天然石墨所绘,在周宣王时期,邢夷制墨的记载,也印证了战国时期墨的使用已普及。由此可见,那时拓印技术已经具备这些必备条件。
漆又称国漆、大漆、生漆,距今已经有八千多年历史,是从长至5-10年的漆树上割下来的,用刀把树皮切口然后用贝壳片导出,这就是纯天然的大漆,它与现代的化学漆有本质的区别,天然大漆具有防腐、耐高温,无毒,可做中药等特点。漆的包容性很广泛,平面上可以做漆画,器物上可以做髹饰,既可以当做“颜料”使用,也可以用于保存器物上,千年不腐,且经久耐用、颜色艳丽。
漆艺是我国传统手工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种类、形式、技法很多,艺术表现极具特色。古有明代黄成编著的唯一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现有王世襄先生归纳和整理的《髹饰录解说》及长北先生通过自身的经验总结,由浅入深的重新整理编写《髹饰录》析解等。《髹饰录》是目前研究漆艺重要的参考资料,里面详细述说了髹漆的各种技法和种类,可分平涂、描金、戗金、戗银、螺钿、百宝镶嵌、素髹、雕漆、填漆、犀皮漆等。如今人们已经逐渐了解到漆的美,也经常被应用到现代工艺美术的创作及设计中,通过漆画、漆器、工艺髹饰等艺术表现来装饰和美化空间,增添文化氛围和艺术感。
漆与拓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应用及其广泛。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实用性逐渐转变为审美和艺术性。漆是极具包容性的,它可以作为涂料去髹饰也可以作为颜料去绘画,可以稀释,也可以变得粘稠,古语有云:如胶似漆、漆黑一片,这也从另一方面阐述了漆具备了胶的作用,也说明漆是极黑的,这与拓印中的墨汁的胶与黑色性质一样。但不同点是漆也可以通过矿物,进行制作带有颜色的色漆,这给我们在后期用漆去拓印带来了很多遐想的空间。“漆拓”其实就是想用漆的色彩、机理等独有的特性,用漆颜料在传统的纸上拓印,它的好处是颜色艳丽鲜明,因为漆具有防腐耐潮湿等固有属性,可以使拓印保持更完好和长久,而且漆的色泽和多样性,可以使拓印从传统的墨色向多种颜色的转变,并且通过漆的传统技法多样性,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和饱满,更具有创新意义。从国画艺术视角看,国画有纯墨色的大写意和具有跟多重艺术风格的青绿山水画和浅降山水画,这些表现形式的不同,给人带来了多重审美艺术,也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视角。尤其可见,通过了解漆的使用特性,以漆颜料代替墨色其去传拓,其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机理纹样也是独一无二的。
漆艺在传统艺术作品创作中,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变、极具包容性。从大致分类上看,亦可平面亦可立体,从胎体的包容性看,可以与玻璃、塑料、金属甚至于麻布相知结合。而传统拓印的技艺是以碑体的凹凸面的空间用墨汁一点点的拓到纸面上,这个操作的过程,是否可以通过漆的包容性来体现,又或者是通过漆艺夹纻的工艺手法,创作出更多的可能性,给人以新的视觉和审美体验。
漆工艺的选择和材料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认真考量,这些对后期的肌理效果的制作和艺术品的呈现起到关键性作用。漆艺的最终呈现是艺术效果的呈现,对肌理的要求也有很多。传统的肌理效果有平涂,利用漆层的一遍遍的涂抹,再进行仔细研磨,会呈现出波彩斑斓,颜色丰富的艺术表现。也有通过贴螺钿、蛋壳等一些具有质感的小型物体,来表现不同的作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传统的百宝镶嵌工艺亦是如此。犀皮漆的使用通过中国非遗传承大师甘而可老师在大量的时间和尝试的过程中复原,它与平涂的方式类似,但是在这之前,通过蛋清和漆的融合,在器物上打上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样的小捻,通过一次次的髹漆,最终研磨产生类似于一圈圈的水波纹,给人以绚丽多彩又不复杂的视觉感。这些的漆艺肌理的运用一次次的刷新了人们对漆艺的了解和认知,从开始的初识慢慢过渡到惊艳,正是漆艺的肌理变化给物体赋予了新的生命。
从漆艺色彩上看,传统的大漆色彩是奶白色逐渐氧化慢慢变成黑色,传统的颜色配色基本以红、黑、金为主。随着漆艺的发展,经过艺术家们的需求及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不断尝试研究,当代漆艺颜色种类已经摆脱传统色彩的束缚,有绿推光、蓝推光、红锦、奶白以及各种色彩的透明漆,使得漆的颜色已经基本具备色彩颜料的属性,在漆画和漆器的制作工艺中大放光彩,由于大漆的特殊属性,如色彩的变化和不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会慢慢变化,俗称变色,经过后期的打磨推光可以还原之前的色彩,俗称开色。色彩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调出不同色相、纯度和明度的相间色,大漆色彩之间的碰撞可以产生不同维度意外的视觉效果,每件作品制作的过程虽然一致,但是每一件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大漆的魅力所在。
社会的发展进步,所有的事物都在更新换代,艺术审美也是随着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和变化,那么艺术品也必须要去传承和创新,传承代表着文化和内涵,有底蕴有深度,而创新代表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目前对于大漆和拓印的探索只是局限于传统和当代之间的融合,没有过多的去探讨未来大漆的走向,由于漆的包容性,它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仅仅要考虑材质方面的选择还得考量漆艺的肌理效果。而拓印仅仅是通过凹凸的纹理用墨水和纸来表现拓印的最终效果,其中墨水需要有胶性,传统的墨水亦是可以,纸是采用传统的连史纸,该纸的特点就是轻薄,光滑、细腻。拓出来的印稿多是以墨色,只能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来体现艺术感,整体视觉效果单一。如果将大漆融入拓印的设计制作环节中,由于漆具有墨水的胶性,可以通过特殊处理,如采用樟脑油、橘子油等稀释,可以控制其浓度变化,采用传统拓印的工艺,将经过特殊处理过的色漆慢慢的拓到纸片上,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唯一的缺陷,由于纸张不可进行打磨抛光,不可能呈现类似于犀皮漆的效果,但是目前很多艺术家在漆画的创作过程中,利用色彩的明暗变化让画面更加有艺术氛围,这也为大漆在传统的拓印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可能性,慢慢的尝试,使得拓印稿具有艺术审美性除了上述的探索尝试,还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制作印稿。利用大漆的传统的夹纻工艺,通过对碑体或者器物进行翻膜,以硅胶为内膜石膏为外膜进行翻制,再通过大漆、麻布、瓦灰、糯米糊进行模具制作,这一过程复杂繁琐,仅仅是瓦灰的粗细与大漆的比例就需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下就有所变化,麻布的粗细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模具的精细程度,可以想象这个制作过程是多么的繁琐,经过3-4次裱布、刮灰,最终形成胎体,实现了1:1的实物比例,它较之前的碑体和器物相比,更加轻便,便于运输和保存。
拓印在古代的目的就是为了复制保存和收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复制技术已经有专门的打印机和复印机,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拓印目的,现在更多的拓印是由于当代的艺术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需要,通过拓印这一传统技法来表现其艺术语言。在漆艺中,贴金箔和银箔也是漆艺基本表现技法的一种。可以通过传统拓印的工艺,将连史纸贴在所需要的碑体或者器物上,用水打湿拓印部位,再用猪鬃刷隔着拷贝纸上来回反复的刷,将需要拓的部位凹凸处理,从而产生凹凸不平的肌理,这也方面我们下一个步骤的操作,传统的拓印在这个时候采用的是墨汁,但是为了使得艺术效果和清晰程度,用漆去拓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的漆用的大漆而不是色漆,在通过贴金箔或者银箔的方式使其表面有金或银的质感,这种金属质感是颜色所不能代替的。
传统的拓印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有了大漆元素的加入,使得拓出来的印相较于之前有了更多的变化,从传统拓印工序看,大漆作为墨汁元素呈现的艺术效果是丰富多彩,可以有多种颜色的搭配交织,利用颜色的冷暖、深浅、色相等变化进行艺术对比,形式更加丰富和活跃,与碑体或器物中的阴阳面形成一种反差,整体艺术效果是前者所不能体现的。缺点是由于连史纸纸张薄具有收缩性,不能对其进行打磨和抛光以达到光泽润滑的程度。但是除了平涂方式,漆艺里面的贴金银箔、贴螺钿、蛋壳等肌理表现,这些表现技法每一种都是独具特色,根据艺术效果可不进行打磨和抛光,金银有其特殊的金属效果,与拓印出来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满足凹凸对比,比传统拓印出来的墨汁更加有质感和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华贵亮丽的视觉感受。蛋壳和螺钿的肌理表现,可以根据蛋壳、螺钿的大小,如块面的、长条的、粉状的,使得印面可以既具有疏密大小的对比,也具有骨头的质感及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这些种种都是传统拓印所不能表现的。
漆艺的包容性是得艺术效果也是丰富多彩的,平面的可以采用传统拓印的手法工序与漆艺的表现技法去融合,虽然在印面可操作的范围较小,但是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是新颖的、独树一帜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漆艺的立体角度去创新,以脱胎漆艺的形式,将整体的碑体或物体进行1:1复制,在后期的漆艺的艺术效果上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漆艺语言,这种艺术的呈现已经跳脱了传统拓印的工序,但是艺术的操作空间更广,可以形成多种艺术效果,如犀皮漆、戗金、漂流漆,等等,漆艺的肌理几乎可以完美的表现出来,这对传统的拓印有一个新的形式去表现,从脱胎的材料的选择到大漆肌理效果的处理,每一处的选择,其最终的艺术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正因为此种特点才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创新永远都是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艺术而言,亦是如此。对于漆艺、拓印的融合,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大胆的提出这一创新理念,二者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既要传承也要创新,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积累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同时要懂得要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给新的事物赋予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而引起人们的强烈重视和情绪共鸣。为此,大漆与拓印的融合也是打破了常规,以拓印为出发点,利用大漆独有的特性和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来创作平面的立体的艺术品,但是在创造过程中,大漆传拓是一个最终的表现还是肌理表现,所以在肌理的应用和选择过程中,切忌将肌理进行孤立,要整体考虑,肌理的创造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其目的还是为了最终效果的呈现,至于作品文化内涵和的艺术表现需要艺术家们去坚守和弘扬。因此,纵使艺术家们掌握了肌理技法,也不一定能创作出完美的、理想的绘画作品,只有合理运用肌理,符合创新发展的需要,化腐朽为神奇。只有提高创新思维,不断丰富艺术语言,提高其审美价值,才能让作品更加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通过研究大漆和拓印这门艺术,得以考量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人常以“高古”这个词语来对书法作品进行艺术品鉴,其定义就是让书法家们站在古人的视角上去书写去看待问题。这也说明了未来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要融合前人的智慧结晶,传承的同时要去创新,要敢于尝试,这个也是我多年来在作品创作中的心得体会,可能两种不相关技艺之间的碰撞,会产生出意想不到艺术效果,形成新的技艺。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传统工艺的发展已经突破常规的材料、肌理、文化等元素的限制,给漆艺和拓印赋予了新的生命属性,漆艺与各种材料融合也逐渐走进更多的陌生领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新鲜活力和发展方向,拓印与漆的融合也是一种文化的结合,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承之间的碰撞,可能会产生新的火花,或古朴、或华丽、或当代,给未来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和探索,更能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我们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提升对艺术生活的审美和感悟,创作出既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