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生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2-01-01 01:29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

章 超

(温州大学研究生院,浙江温州 325035)

一、问题的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①参见: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EB/OL].[2020-01-09].https://difang.gmw.cn/cq/2018-03/09/content_279357 45.htm。。这明确了人才在乡村振兴诸多要素中的核心地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开突破口。然而,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受“跳农门”传统意识、城市对乡村人才的“虹吸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乡村人才大量单向外溢的现象明显,导致部分乡村“空心化”现象突出。

在城乡人口比例差距拉大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②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90 199 万,占总人口63.89%;乡村人口50 979 万,占总人口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 641 万,乡村人口减少16 436 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 个百分点。参见:国家数据库[EB/OL].[2020-01-09].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乡村发展若跟不上城镇化发展节奏,城镇和乡村的居民收入、就业、环境卫生和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不平衡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前进之动力、发展之关键,破解乡村人才困局是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是我国当下的现状,同时面临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低、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乡村人才单向外溢到城市等问题,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应开拓思路,有效整合人力资源,从而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籍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如何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回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生力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农村籍大学生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依据

(一)农村籍大学生生源特点符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1.易于适应乡村环境

当个人对生活方式及环境的适应性越强,个人发展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就越低。个人因素对大学生返乡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对家乡适应程度越高,返乡概率越大[1]。农村籍大学生在乡村长大,对乡村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毕业后回到乡村较容易适应乡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2.易于建立乡村社会关系

农村籍大学生来源于乡村,在乡村社会关系发展上占据明显优势,在工作过程中易于被村民接受,有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乡村村民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传统,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和优秀青年代表,往往具备正面引导作用,不仅有利于帮助乡村树立文明乡风,改变落后观念,还有利于发挥示范效应,形成榜样力量。

3.易于激发乡村建设使命感

农村籍大学生对乡村人情、乡土风情有较为精准的认知,对乡村有全面的了解,长期的乡村生活经历使他们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农村籍大学生将对乡村的情感转化为“回流”乡村、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农村籍大学生有乡村生活背景,同时也有城市生活经历,可以从亲身经历出发切实感受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距,有利于激发农村籍大学生将对乡村的美好憧憬转化为大学生“回流”乡村、振兴乡村的外部动力。在内外动力的合力下,可以有效激发农村籍大学生建设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为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发展成果显著:高校数量增长明显,高校精英化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发展①2010 至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增加了330 所,本专科院校数分别增长153 所和177 所;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201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为575.4 万,2019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为758.5 万,10年增长183.1 万,增长率为31.8%。参见:国家数据库[EB/OL].[2020-01-09].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受大学生个人择业观念、供给侧结构问题等综合性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和难点。在整体就业环境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下,城乡大学生在家庭环境、就业观念、地域选择、就业竞争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如城镇大学生②肖富群在对全国17 所高校2 914 名毕业生的就业研究中,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市场化就业体制中的城乡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乡村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上弱于城镇大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参见:肖富群.城乡背景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结果的影响:基于全国17 所高校2 914 名毕业生的调查数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78-184。。农村籍大学生要在国家实施重点战略部署却面临人才匮乏的现状时及时把握机遇,主观上改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客观上分析就业形势,紧随国家发展方向,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个人职业规划,从而有效应对当前农村籍大学生整体就业更加严峻的不利形势。

(三)农村籍大学生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条件优于农民工

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民工振兴乡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农村籍大学生所具备的时代特征和群体优势,弥补了农民工的局限性。

1.政策导向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 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 号),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做出明确指示,要求各级人事、教育、财政、农业、卫生、扶贫、团委等部门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2020年,全国招募3.2 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不仅在就业方面有政策支持,在金融、创业等方面也享有优惠待遇。

2.思想先进性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过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政治立场鲜明,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健康、积极向上。大学生普遍个性突出、思想活跃、不随波逐流,行为方式逐渐摆脱传统思想束缚,敢于突破自我,紧跟时代潮流,善于主动吸收、快速适应,能够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新思想、主动执行新政策。

3.素质全面性

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农村籍大学生与农民工相比,优势更为明显。

4.思维创新性

创新意识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大学生融通思想意识与知识技能提出新理念的主观能动表现,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创新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走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农村籍大学生了解乡村、熟悉乡村,有利于将创新思维与所学知识技能结合,创新乡村发展方式,助力新时代乡村建设。

(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农村籍大学生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出乡村要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结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一产业结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第二阶段是产业结构丰富化阶段(1978年至1990年),实行包产到户的乡村经济体制;第三阶段是产业结构深化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当前乡村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发展,农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例保持相当,第三产业增长迅速①2015年至2019年农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由8.4%下降至7.1%。参见:国家数据库[EB/OL].[2020-01-09].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从变化趋势来看,完全符合库茨涅兹的产业结构演化理论。从就业视角来看,乡村从事农业就业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趋向于从事第二、三产业,且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第三产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明显①2020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参见:国家数据库[EB/OL].[2020-01-0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4/t20210430_1816933.html。。我国乡村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化改革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还面临一些问题,如第一产业现代化科技运用水平低、缺乏现代化经营理念等,第二产业工厂倒闭数量增加、人才吸引力下降、经济效益普遍不高等,第三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形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科学管理、互联网等科技型人才支撑。农村籍大学生是现代化科技人才,符合乡村产业结构变革需要,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源。

三、农村籍大学生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

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返乡振兴乡村建设,可以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三个维度谋划,三管齐下共同为农村籍大学生支援乡村振兴“修路”,形成政府“开路”、高校“引路”、大学生“走路”的良好引才氛围。

(一)政府“开路”:提供农村籍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帮扶

1.完善乡村扶持政策

首先,加大乡村振兴惠民力度。一是解决大学生生存性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待遇制度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籍大学生返乡率,营造良好氛围,发挥人才返乡的政策优势。二是解决大学生发展性问题。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要综合考虑其家庭状况、实际需求和社会效应等因素,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目前,国家为支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在干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上,进一步强化基层工作经历的政策导向,向在基层工作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倾斜。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特殊职位外,按照有关规定一律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市地级以上机关应拿出一定数量职位面向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进行公开遴选;省、市级所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应拿出一定数量岗位公开招聘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人员②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EB/OL].[2020-01-09].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4/content_5163022.htm。。

其次,加强乡村振兴政策宣传。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要加强与高校联动,面向大学生做好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深入传达,引导大学生树立赴基层振兴乡村的意识,走向乡村发展大舞台。研究表明,有20.68%的大学生愿意返乡建设是源于身边人的情感因素,如父母亲、男(女)朋友等意见[3]。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要加强与大学生家庭的联动,做好乡村振兴惠民政策普及,消除家属对大学生返乡行为的偏见,在情感上支持大学生返乡,增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

2.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确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坚持正确的方向,同时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紧密结合,契合农村籍大学生建设美丽乡村的愿景。

其次,突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指引方向、创建良好的资源配置环境;要坚持村民主体地位,从乡村和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凝练乡村特色文化,将文化建设的话语权还给村民。

再次,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目前一些乡村还存在不良旧习、陋习,难以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为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必须要通过移风易俗工作扫除乡村文化建设道路上的障碍,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最后,开展乡村文化活动。要创新乡村文化活动形式,开展以村民为主体、紧跟时代潮流的乡村特色文化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营造乡村文化氛围,推进乡村文化向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优化乡村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首先,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李斌基于286 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性公共服务的资产积累效应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时更明显;社会性公共服务的科技促进效应在产业结构高层次时更显著[4]。农村籍大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于乡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籍大学生主动返乡工作和生活的意愿产生影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①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20-01-09].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其次,创建“互联网+”乡村经济环境。“互联网+”乡村经济是丰富乡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和发展乡村经济的催化剂,也是适合大学生乡村就业的一种选择。良好“互联网+”乡村经济环境的创建,需要广大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紧跟时代潮流接受新事物;需要政府积极支持乡村“互联网+”农业发展,加大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乡村互联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需要有关单位开展网络知识培训,普及网络基础知识,提供线上实践操作平台。

4.改善乡村创业环境

面向乡村创业,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狭义上的到乡村创办农业企业、创办涉农企业,也包括大学生到基层就业[5]。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增强乡村经济活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提高乡村就业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要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政府首先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创业帮扶和激励政策,搭建有利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平台;其次要联合地方金融机构等部门,通过简化贷款申请程序、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担保门槛、缩短办理时间、创设大学生返乡创业专项贷款项目等金融手段,帮助大学生解决返乡创业资金难题;再次要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如根据大学生个体特点、创业行业特点和创业过程需求提供“一对一”帮扶,努力提高返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乡村创业影响力,营造良好乡村创业氛围。

(二)高校“引路”:培养农村籍大学生振兴乡村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1.定向招生

农村籍高中生受家庭、学校、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升学率普遍低于城镇籍高中生,农村籍大学生占所有大学生的比例远低于城镇籍大学生占所有大学生的比例。高校从招生工作角度服务乡村振兴要重点解决“如何招收优质农村籍生源”这一问题,实行面向农村籍大学生的定向招生计划,并根据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困难,如缓解农村籍大学生经济压力、走进乡村讲解高考招生政策、将定向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录取条件等。

2.专业设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提出要求,专业设置要坚持需求导向,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服务;要坚持标准导向,保证人才输出质量;要坚持特色导向,结合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和区域发展要求合理设置专业①参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EB/OL].[2020-01-09].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906/t20190625_387501.html。。高校可从专业设置角度落实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结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特色开设涉农特色专业,实现高校“产学研用”落地和乡村人才供给侧结构优化。

3.教育管理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管理老师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有效提升教育管理实效性和精准性。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结合乡村文化、乡村特色等创新教育管理载体,优化教育管理资源。面向定向招生的农村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以“了解乡村、认识乡村、走向乡村”为主题进阶性地开展,组织形式要鲜活、富有吸引力,如组织开展下乡实践活动、进驻校乡共建基地等,帮助农村籍大学生树立乡村建设使命感。

4.就业指导

高校面向农村籍大学生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对就业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为了保证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校在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要主动加强与政府、乡村的合作,争取有利于农村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争取与乡村建立人才培养共建基地,为人才引流奠定基础;争取注入优质的社会资源,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形成高校与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共促农村籍大学生“回流”乡村就业的良好氛围。

5.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高校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冒险精神和吃苦耐劳品格为目标,将创业教育理论融入创业教育实践,采取多元化创业教育形式,优化创业教学课程,以体验式教学方法和成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实施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创业大赛平台,重点挖掘和培育“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培养乡村振兴创业型大学生;鼓励农村籍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了解乡村创业优惠政策;与乡村合作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大学生乡村产业经营经验,熟悉乡村创业环境,为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奠定实质性基础。

(三)大学生“走路”:提升农村籍大学生振兴乡村的综合素养

1.努力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要认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要积极转变旧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建设层面理解乡村振兴的必然性,善于辩证地思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和问题,注重乡村服务实效,远离乡村实践活动“形式化”。其次,要认识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紧迫性。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主导新时代的经济增长,科技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第一生产力,现代化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资源。农村籍大学生要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以时代赋予的使命助力乡村振兴,缓解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困境。

2.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一号文件涉及120 多项惠农政策,包含福利型、公益型、保障型、保险型和培育发展型五个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①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0-01-09].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农村籍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应该积极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主动学习乡村振兴最新政策、纲领。

3.充分相信乡村未来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乡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乡村生态环境逐年转好并保持和谐稳定,民生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粮食产量大幅提升②参见:数说改革开放40年 中国乡村走向振兴[EB/OL].[2020-01-09].http://news.cctv.com/2018/12/14/ARTI9VS xStekNCphi2YVyp0W181214.s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以来,乡村的发展轨迹是:乡村改革—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一直朝着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发展一体化方向迅速发展,实现城乡融合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回顾乡村发展成就,农村籍大学生应立足当下,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好时机,充分相信乡村未来发展前景。

4.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大学生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认同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籍大学生首先要认同自己同时具备新时代大学生和农村籍大学生的角色,认同度越高越有利于农村籍大学生履行振兴乡村的责任感;其次要不断重构自身价值观,能够更加理性地处理个人发展与乡村发展、个人所需与乡村所需的关系;再次要将认同的角色和价值观规范内化于心,心怀感恩,将支持乡村建设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自觉行为和价值目标。

5.着力提升创业实力

农村籍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把握乡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机会,密切关注乡村创业政策发布,了解乡村创业有利条件。一是提升创业基本素养。要认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主动参与乡村创业实践服务工作,提高创业理论和实践结合水平。二是扎实创业思想基础。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端正返乡创业态度,树立“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为荣”的意识。三是不断完善创业计划。农村籍大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易出现创业资本积累难度大,创业过程精神压力大,需要不断完善创业计划,充分调研创业项目可行性,最大限度减小创业风险、优化创业项目,提升个人创业实力。

猜你喜欢
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新农村 新一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