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萍 于龙娟 李冬梅 黄建业
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ar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主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约为0.5%~2%[1]。血栓堵塞容易造成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癫痫和脑出血等并发症,需要行脱水降颅压、抗凝、抗癫痫和血管内治疗等。常用脱水药是20%甘露醇,此药对血管刺激性强,易造成静脉炎,一般临床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输液治疗。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能保证长期输注或输注刺激性药物患者静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导管尖端最佳的位置在上腔静脉的下三分之一处[2]。如果患者血管发生畸形,导管进入患者体内后异位导管的发生率将会提高到6.7%[3],异位导管发生后需重新置管或调整,但对于永存左上腔静脉的患者,应采用如超声影像、胸部CT 增强扫描其他定位方法辅助诊断,确诊后选择心血管造影检查。医院脑血管病内科病区从2019 年3 月—2021 年7 月行PICC 置管术80例中患者发现1 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留置PICC 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31 岁,因“突发双眼视力下降、头痛14 d”于2021 年6 月29 日10:00 收治于我科病房治疗,既往有肠梗阻及先天性唇腭裂病史。1 月前有饮酒后摔伤病史,未就诊。6 月16 日9:00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眼视力下降,表现为视物模糊,伴头痛,为后枕部胀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无力等不适,至如皋人民医院眼科就诊,考虑为视神经病变、屈光不正。6 月18 日至南通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病程中视物模糊进行性加重,头痛加重,伴恶心,无呕吐,6 月21 日开始出现双眼不能视物,无光感,6 月22 日行腰椎穿刺术提示颅内压>400 mmH2O,予甘露醇脱水后自觉视物有光感,头痛稍有好转,6 月24 日行头颅MRA 提示颅内动脉及其分支未见明显异常,MRV 提示上下矢状窦、双侧乙状窦及横窦未见明显充盈缺损,予甲强龙1 g 加入生理盐水500 ml 中静滴,连用3 d 后,患者自诉视物及头痛无明显好转。6 月26 日转至我院急诊,6月28 日行头颅CT 提示上矢状窦、右侧横窦及乙状窦密度增高,急诊拟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予抗凝治疗;6 月30 日脑动静脉CT 增强造影提示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多发充盈缺损影,头颅MR 平扫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伴双侧顶叶急性淤血性脑梗死可能,7 月1 日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为340 mmH2O,需长期使用脱水药降颅压治疗,治疗方案:20%甘露醇125 ml 8 h 1 次,甘油果糖250 ml 每天2 次。经过医师、患者和家属同意后7 月1日PICC 专业护士使用塞丁格穿刺技术留置左侧肘下正中静脉耐高压单腔PICC 管,穿刺体内刻度55 cm,外露长度0 cm,胸片提示PICC 管头进入左侧内乳静脉可能,管头不在位。请输液管理委员会专家会诊,建议行心脏超声和左侧胸部侧位片。7 月2 日患者的心脏超声提示冠状静脉内径增宽,宽约2 cm,冠状静脉至右心房内可见PICC 管回声,胸部侧位未见明显异常,会诊后考虑患者永存左上腔静脉可能。因费用问题,患者拒绝行胸部CT 增强和心血管造影检查。追问病史,患者自诉其女儿胚胎时期就存在双上腔静脉。经多学科会诊建议PICC置管往外拔3 cm,体内刻度为52 cm,外露3 cm,PICC 管头位于左侧冠状静脉。回抽可见回血,输液时患者无不适主诉。住院期间按照PICC 护理常规操作给予患者输液治疗。7 月6 日眼科会诊,查体双眼远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有光感,双眼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视盘边界欠清,血管变细,可见散在出血点,视网膜平伏,建议弥可保口服,每天3 次,眼科随诊。7 月7 日头颅MRV 提示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局部纤细,充盈缺损影,提示上矢状窦血栓进展,脑血管外科医师会诊后建议行DSA造影备静脉溶栓治疗。7 月8 日在全麻下行脑血管造影+脑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术后转至重症病房继续治疗,带入尿管和右侧股静脉置入鞘管,内有微导管及导引导管,阿替普酶42 ml 以1 ml/h 微泵注入,生理盐水24 h 持续冲洗管路。7 月11 日复查DSA显示上矢状窦、右侧横窦显影良好,回流速度基本正常,静脉窦较术前明显通畅,溶栓治疗有效,拔除微导管和鞘管,患者右眼视力模糊,左眼可视物,间断主诉头痛,头痛可忍受。
患者住院前和住院后的两次腰穿都提示颅内压高,均大于300 mmH2O,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神经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头痛有无加重、有无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呼吸不规则、视神经乳头水肿、血压高等脑疝的前兆。患者入科后间断主诉头痛,使用20%甘露醇125 ml 静滴和去痛片1 片口服后,头痛缓解;视物模糊加重,需要积极降颅压治疗;因颅压高,需要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4];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咳嗽;床上解大小便,大便困难时使用开塞露纳肛,避免患者用力解大便诱发脑疝的发生。
CVST患者颅内压一般在250~300 mm H2O之间,颅压较高时进行腰椎穿刺术可有脑疝的风险[4],一般穿刺前医师指示静滴20%甘露醇125 ml,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腰穿术后去枕平卧4~6 h,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适当转动身体,预防穿刺后头痛发生,协助患者多饮水,保持穿刺部位的纱布干燥,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24 h 内不宜淋浴。
静脉溶栓,即在静脉血管内应用溶解血栓类药物,以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阿替普酶是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进行导管内溶栓治疗,多在介入下埋置静脉导管,进行局部溶栓治疗。该患者行DSA 后确定血栓的部位和程度,然后经右侧股静脉将微导管置入窦内,持续泵入阿替普酶。局部接触溶栓治疗适用于静脉窦血栓形成时间短、血栓机化不明显的患者,或抗凝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1]。
2.3.1 术前护理 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准备术中用药,常规备皮;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做好标记;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溶栓治疗的方法;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行术前健康教育;全麻术前禁食24 h。
2.3.2 术后护理 患者于7 月8 日23:00 术后带入右侧股静脉鞘管,内有微导管及导引导管,生理盐水500 ml 持续缓慢冲洗,阿替普酶以1 ml/h 微泵注入,根据凝血结果动态调整阿替普酶的微泵速度,穿刺部位鞘管用敷料妥善固定,保持导管通畅,穿刺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无菌,观察患者敷料有无渗血,避免导管挤压、卷曲、堵塞、脱出、移位和折断等发生;右侧腹股沟股动脉穿刺处予无菌纱布覆盖后再予加压器加压,不宜过紧或过松,预防血肿和出血发生;右下肢制动24 h;观察动脉穿刺远端的血液循环状况,如皮肤的颜色、温度,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1 次/h,持续6 h;患者咳嗽应按压穿刺处伤口,防止出血发生;右脚予软枕抬高,再予约束带保护;患者感觉全身酸痛,可交替更换体位,帮助患者向患侧翻身60°或向健侧翻身20°~30°,髋关节伸直,小腿可弯曲,健侧下肢自由屈伸,告知患者足趾予背屈运动,床上抬臀运动,护士定时帮助患者按摩腓肠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 月10 日复查DSA,患者主诉右侧腹股肿胀疼痛,皮温和感觉功能均正常,予调节加压器,复查血常规和凝血,血检验提示白细胞计数16.34×109/L,血红蛋白101 g/L,血小板计数102×109/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5.53 μg/ml,血浆D-二聚体6.16 μg/ml,考虑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肢体肿胀,继续微泵阿替普酶,必要时复查DSA,7 月11 日查体发现患者右下肢皮肤张力高,患者主诉疼痛,立即行DSA 复查后拔除鞘管和微导管,停用阿替普酶微泵,患者疼痛感较前好转。观察患者有无其他部位的出血发生,警惕颅内出血发生,如果患者出现血压高、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提示颅内出血的可能,立即通知医师,做好手术治疗准备[5];及时复查凝血指标,确定患者有无出血倾向的发生。患者接触溶栓术后自诉左眼可视物,右眼视物模糊,头痛较前减轻。
2.4.1 脱水药物的护理 患者因颅内压高,使用20%甘露醇和甘油果糖降颅压。甘露醇属于高渗性药物,刺激性强,容易诱发静脉炎,早期使用留置针,患者主诉有疼痛感,穿刺PICC 置管后未再主诉。观察患者皮肤弹性,预防患者脱水过度;住院期间定期复查肾功能,观察患者尿量,均在正常范围内,皮肤弹性好。
2.4.2 抗凝药物的护理 6 月28 日患者使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4000 U 每12 h1 次皮下注射,护士采用正确的注射方法,以预防患者皮下出血和硬结发生[6];注射角度垂直注射,降低患者疼痛感[7];每次注射轮换注射部位,使用腹部皮下注射定位卡,可以预防同部位重复注射发生[8],一般临床使用1~2 周,根据患者病情和凝血指标决定。患者出院后予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不能自行调整剂量。阿替普酶以1 ml/h 微泵注入,微导管管径短,管路长,管腔内有回血,肉眼无法看到,保持生理盐水通畅,流速均匀至关重要。使用以上药物护士均要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有无牙龈、皮肤黏膜、鼻出血以及有无血便、血尿等发生,尤其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还要及时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及时查看血检验结果,凝血酶原时间保持在30~40 s[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保持在50~60 s。患者脐周注射部位可见皮下瘀点,随着时间自行消退。患者在溶栓和抗凝过程中未见致命性出血[8]。
2.4.3 抗癫痫药物的护理 观察患者有无诱发癫痫的因素发生,口服抗癫痫药物时,及时监测肝功能和血药浓度。患者住院期间口服左乙拉西坦片0.5 g 和丙戊酸钠缓释片500 mg,每日2 次,肝功能和血药浓度均正常。
患者因手术需要留置导尿管,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两次会阴护理,留置导尿期间护士需观察患者的尿液色、质、量;全麻24 h 后患者可以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发生;患者使用抗凝药期间,尿液颜色均为黄色,尿常规结果均正常。
2.6.1 加强健康教育 PICC 置入成功后,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永存左上腔静脉和PICC 的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对血管特征及PICC 置管的了解,并告诉患者如何例行维护PICC 置管,穿脱衣服要轻柔,着衣时先穿有穿刺的一侧,脱衣服时应该后脱有穿刺的一侧,平时可以在上肢套1 只洁净的长筒袜,也可以使用弹力绷带,保护好导管,便于穿脱衣服;穿刺处上肢禁止测血压,提举重量不超过2 kg,预防PICC 断管发生;教会患者握拳、旋腕等功能锻炼,预防相关血栓的发生。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上述情况。
2.6.2 导管维护 严格无菌操作;使用酒精时严禁触摸导管;严禁用小于10 ml 的注射器冲、封管或者给药;不要将部分外导管人工移入体内;禁止重复使用连接器;维护时观察患者贴膜有无潮湿、脱落、污染;穿刺点有无发红、肿胀、渗出;沿静脉走向有无条索红肿、疼痛;定期测量穿刺侧臂围并记录。输液前用生理盐水10~20 ml 冲洗导管。输液后用生理盐水20 ml 连续脉冲注射。当生理盐水剩下2~3 ml 时,直接推动注射器活塞以分离注射器(即脉冲冲管加正压封管)[9]。
2.6.3 导管移位的观察 应特别注意PICC 导管外露长度和PICC 置入体内长度,并密切注意导管移位的表现,根据倪萍萍等[10]报道,导管移位的分类包括两种情况:导管移入体内和导管移出体外,表现不同。患者应用思乐扣加固,防止导管移位。
2.6.4 建立病例档案 建立专病信息数据库[11],除了记录病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一般资料及病情相关资料外,还要记录患者使用何种方法留置PICC、PICC 导管类型、型号、置入体内刻度、导管外露长度、导管头端位置、置管日期、置入手臂、肘上10 cm 处的臂围、过程中的调整、有无行心脏超声等。医疗记录显示是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置管后定期随访,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及时干预。随访时间为置管后24 h 内,无特殊情况下每月随访1 次。
患者年轻,心理负担重,头痛和视力下降明显,产生紧张和焦虑,护士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举例既往成功治愈案例,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疫情期间只有1 位家属陪伴,护士对家属心理护理也很重要,家属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患者;鼓励患者子女跟患者视频聊天,获得精神支持,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康复。
CVST 患者容易复发,也需长期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很重要。血检验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使用抗凝药物口服期间,按照医师的建议服药,未经允许不要停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保持INR 数值在2~3 之间,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用软毛牙刷,电动剃须刀,清淡饮食,多食新鲜绿色蔬菜和水果,饮水量在2000 ml/d 左右,保持大小便通畅,排便困难时使用开塞露纳肛门,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咳嗽,预防感染发生,保证充足的睡眠,心理状态健康,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CVST 病情变化快,病因复杂,病死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和静脉溶栓,对护理要求高,护理人员除了接受前沿知识,还要具备预见性评估能力,及早发现脑疝的前驱表现,为抢救赢得最佳时机,发现异常及时汇报,积极处理,同时做好用药护理,保证患者安全。
永存左上腔静脉,又称双侧上腔静脉畸形,是胎儿期左前主静脉未与左Cuiver 管闭合而形成的,多流入冠状静脉窦,此开口于右心房,通常有冠状静脉窦扩张;罕见的永存左上腔静脉在左心耳和左上肺静脉之间开放;很少转移到左肺静脉。当左头臂静脉发育异常狭窄,左颈总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汇合后不能斜流至右上腔静脉时,在主动脉弓与左肺门之前向下移动,从左上肋间静脉和半奇静脉接受血液,然后通过心包和心脏连接,形成所谓永存左上腔静脉[12],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3%~0.5%,在先天性心脏患者中的发生率为4%,多数并无临床表现,在体格检查及治疗检查时可发现,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可因导管进入左上腔静脉而被发现[13]。左上腔静脉患者在临床科室碰到较少,遇到后科室相关负责人要做好详细记录,为以后护理同类患者打下基础,保障特殊患者的医疗安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临床上更是罕见,留置PICC 后血栓的风险更大,规范使用抗凝药治疗,及时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常规,预防出血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针对此类患者,留置PICC 置管前需详细评估血管和了解患者有无家族遗传史,提前做好干预,确定最佳的置管方案,置管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不适主诉,置管后及时拍片,如遇导管头端位置不在位,及时请教,多学科合作,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