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建设成效及发展建议浅析

2022-01-01 00:05弓瑞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效益

弓瑞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 010020)

1 工程区基本情况

1.1 范围

“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涉及内蒙古自治区10个盟市的64 个县(旗、市、区),总面积99.79 万平方公里。覆盖内蒙古五大沙地和五大沙漠及大部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区,占自治区面积的84.35%。在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详见表1。

1.2 自然环境

工程区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有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乌珠穆沁、毛乌素等五大沙地,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以及黄土丘陵低山区。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为0~8 ℃,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 ℃,日差平均为12~16 ℃。年总降水量50~450 mm,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l 200 mm,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 200 mm,额济纳地区达3 200 mm 以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 700 h,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 d,70%发生在春季。

水资源总量为545.95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6.6 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85.02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169.95 亿立方米。另外,还有黄河正常年份分水指标58.6亿立方米,黑河分水指标8.0亿立方米。

土壤种类较多,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依次为黑土壤地带、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灰棕漠土最次,不易利用。

复杂的地貌类型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使“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防护林,发挥着不同的防护效能。

2 “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实施成效

2.1 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以下简称“三北”五期工程)完成营造林任务1 047 012.33 hm2,占计划任务的94.51%。其中人工造林585 118 hm2,占计划任务97.65%;封山育林376 748.67 hm2,占计划任务的97.77%;飞播造林85 085.67 hm2,占计划任务的96.23%;退化林修复8 460.67 hm2,占计划任务的24.26%。

内蒙古自治区“三北”五期工程完成防护林保存面积104.69 万公顷,完成防风固沙林保存面积82.67万公顷,水土保持林保存面积17.31万公顷,农田防护林保存面积1.53万公顷,水源涵养林保存面积3.18万公顷。

2.2 生态效益评估

依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对“三北”五期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估测算。

2.2.1 防风固沙效益评估

按照防风固沙林对农田及经济作物保护价值与农田防护林相同,每年每公顷防风固沙林创造价值574.2元计算,“三北”五期工程完成后,每年防风固沙效益可达47 469.11万元。“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不断减轻,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2.2.2 水土保持效益评估

据研究,每公顷有林地年土壤泥沙流失量比无林地减少33.9 t,五期工程完成后,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586.81万吨,折算成货币量为4 694.48万元。

2.2.3 农田防护效益评估

按照平均每公顷农田防护林保护农田10.8 hm2,增产粮食478.5 kg,粮食价格按1 200元/t核算,五期工程完成后,工程区16.52 万公顷农田将得到有效庇护,增产粮食0.73万吨,创造价值876.00万元。

2.2.4 水源涵养效益评估

据研究,有林地储存天然降水比无林地多245.6 t/hm2,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涵养水源量781.01万吨,创造效益为4 686.06万元。

2.2.5 固碳释氧效益评估

据研究,每公顷有林地每年可吸收7.5 t 二氧化碳,每年将固碳785.25 万吨,每吨固碳效益为975 元,据此测算工程人工林成林后每年固碳效益可达765 618.75 万元;每年每公顷有林地可释放氧气2.0 t,每年将释放氧气209.40 万吨,氧气按每吨1 000元计算,年释氧效益可达209 400.00万元。

2.2.6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统筹兼顾森林资源培育与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大封育力度,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经统计测算,全部成林后每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可达314 100.00万元。

2.3 经济效益

三北五期工程增加林草植被的同时,也为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形成“林业+”模式,建立林下生态经济圈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创造新的机遇,“绿色人居、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休闲”的新局面逐步形成。例如:通辽市“三北”五期工程建设,在林业生产周期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测算直接经济效益达11.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4.5 亿元。同时,在林间、林下采取了以耕代抚,种植绿豆、花生、芝麻、万寿菊等,面积达到10 万公顷,每公顷最高收入达15 000元,

2.4 社会效益

“三北”五期工程建设调动了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多年的“三北”工程建设,扩大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森林资源,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赋予了农牧民经营林业的自主权,增强了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了林业在环保生态领域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工程的实施,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环境质量明显提高。项目建设及其后续产业建设同农林牧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培育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生态绿色后续产业,广泛吸纳社会就业,在更广阔的空间拓展农牧民增收的渠道,提升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使老百姓脱贫致富、安居乐业,保障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 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主要经验

①完善机制政策,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工程建设,并将林业建设与民生相结合,拉动工程建设进程,提高项目区人民生活质量。②切实加强高位推动,强化责任,目标管理保证工程实施和工程质量。③实行专业队伍造林,大力推广乡土树种,落实抗旱造林技术和技术模式,提高造林质量。④加强后期管护,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3.2 存在问题

3.2.1 生态建设难度大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足

“三北”工程实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前期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已经实施,现存的地块实施难度较大,加上工程投资标准低,工程区地方财力弱等原因,工程建设难度不断加大。

3.2.2 科技示范落实不到位

工程期间困难立地条件的造林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造林模式比较单一,因无专项科技支撑费用,导致工程实施中科技含量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成果与适应技术推广面小,制约了造林质量的提高。

3.2.3 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自治区“三北”工程区林草产业仍旧不发达,规模较小,结构不尽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具有辐射、示范、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

3.2.4 林分退化情况严重

自治区“三北”工程区现有防护林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初植密度不合理,林分生长不良等情况。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干旱加剧等因素影响,导致防护功能下降,出现不同程度退化,病虫害加重,甚至死亡现象,严重影响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4 建议

4.1 统筹规划管理,增加投入力度

在今后任务安排上统筹考虑,侧重对沙化土地面积大、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的任务安排。这些地区大部分经济欠发达,落实配套资金有一定的困难,建议提高国家投资补助标准或进行造林全成本投资。

4.2 依靠科技支撑,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一是遵循“以水定林”方针,推广低密度覆盖治沙模式;二是围绕工程技术“瓶颈”,加强优良树种驯化与引种、盐碱化土壤改良技术攻关;三是建立和完善技术培训体系;四是依托科研机构建立“三北”工程种质资源库。

4.3 重视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提高生态建设效益

应当加强退化、低质低效林分改造与修复,采取更新造林、补植补造、抚育复壮、有害生物防治、退耕还(林)草等修复改造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增强“三北”防护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达到遏制土地退化沙化的发展、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三北防护林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自家林地充“三北”“村官”骗补想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