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国君
(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450001)
高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既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应然之举,可以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进一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当前,高校在劳动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和薄弱环节。
《文史哲百科辞典》中指出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教师百科辞典》将劳动教育界定为“向受教育者传播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感情”。马克思主张劳动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开展的途径和价值。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高校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从事大量体力劳动,而且是要与学生的创造、兴趣和需求等相结合,与智育、德育进行融合,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国外比较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比如美国多数学校采取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及兴趣等的教育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用人单位对热心参与社区公益劳动服务的毕业生进行优先录用,形成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合力参与劳动教育的模式[1]。
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常常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部分师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劳动教育开展的载体和形式不够多样;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存在误解,简单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打扫卫生、捡垃圾等体力劳动,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劳动的价值,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养成了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其健康全面地发展。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社会各界越来越意识到加强劳动教育刻不容缓,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形成合力,促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场竞争更为激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更为重大。
能力素质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和择业的基础。通过调研访谈发现,一些大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干起,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动手能力比较差,工作中存在眼高手低等现象;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变成了“啃老族”“月光族”,不愿意工作。这些现象侧面反映了大学劳动教育开展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康钊等指出劳动教育是生命教育永葆生命力的关键、生存教育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本质上就是生活教育,劳动教育应该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3]。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有效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磨炼其意志。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观念上存在误区,贪图安逸享乐的工作环境,只关注薪酬,不关注付出;工作中害怕吃苦受累,缺乏创业激情;生活中鄙视体力劳动者,期望能够“一夜暴富”,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在劳动锻炼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切实了解我国的国情、民情,增强职业发展的使命感,培养自身责任感、荣誉感和自强不息、勤恳上进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在热情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4]。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学校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社会和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建议通过以下3个层面进行。
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成长成才,促进其毕业后的高质量就业创业。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课程,设定相应的劳动学分,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旗帜鲜明地鼓励引导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从制度、师资、场地、经费等方面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二是设立相应机构,明确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设立专管部门统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坚持显性劳动教育和隐性劳动教育的统一,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持续提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相契合,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通过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构建劳动实训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赴企业实习实践、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劳动教育的机会[5]。
全社会应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各级媒体通过宣传报道国家的发展历程、工匠成长经历等,推动劳模进高校等活动,激发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在劳动实践中锻炼成才的意愿,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政府应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岗位,提升大学生专业实习水平,让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和所从事的工作,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企业可通过与高校联合开展公益设计、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感受劳动的价值和知识的力量,也可以在实践中识别人才、招聘人才,让劳动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积极宣传相关传统故事、诗歌等,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精神品格[6]。
家长应树立“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改变之前“重视知识学习,轻视劳动锻炼”的认知,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拓展平台,丰富教育形式。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孩子自觉参与家庭劳动,提升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应鼓励支持孩子参与劳动教育,让孩子意识到个人学习成长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认识到劳动也是大学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有助于个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