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之浅见

2021-12-31 23:38
科学咨询 2021年8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语文

刘 芳

(重庆市长寿区晶山小学校 重庆 401220)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教材以来,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数量与日俱增,跨及每个年段。深化古诗词教学,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古诗词教学的前提

(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背景,决定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给我们指明了教学方向。结合小学阶段的学情,古诗词教学应以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感悟语言、丰富想象、陶冶性情、积累为主;以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传承文化为重[1]。

(二)以“四个关注”为引领,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

1.关注特征——文体意识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节奏鲜明、意境深邃、情感真挚、韵律和谐等特征,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因此,教学古诗词要遵循古诗词的特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关注内容——辨识能力

古诗词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内容有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和闺怨诗,不同内容所表现的形式、特点各不相同,了解古诗词的内容,能促进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

3.关注学习对象——学生

《新课标》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要求。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势而导,让学生真的学有所获。

4.关注单元要素——单元目标

每个单元既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明确的语文学习要素。教学时,要尊重古诗词本身的独特价值,还要联系古诗词在本单元所承载的双线任务。

二、古诗词教学以“读”为主

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方法。有目标、有层次的“读”,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才能让古诗词教学真正落地生根、并熠熠生辉。

(一)朗读古诗词,触摸语言文字,初感语言特点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小池》时,笔者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时括号里注明: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也可以借助拼音、字典和注释的帮忙。为了不让这个环节显得死板、单调,有时笔者会换一种方式达到一样的效果。如教学《舟过安仁》,笔者出示学习要求:你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吗?让我们和同桌比一比谁更厉害。同样的学习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增添学习活动的趣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能让这个基础环节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2]。

(二)细读古诗词,寻学习途径,领悟诗文大意

《新课标》指出:低段诵读儿歌、浅显的诗文,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中高段:诵读优秀诗文,领悟诗文大意,大体把握意象。让学生借助工具和已有经验说说古诗词的大概意思,既尊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让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收获学习方法,还能了解学情,真是一举多得[3]。

1.注释

每首诗的下面都配有注释,对诗中较难理解、少接触的字词进行了解释说明。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是自主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如教学《乡村四月》,笔者请孩子们说说在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回答“杜鹃”,我趁势追问:“你从哪儿知道的呢?”学生指着书中的注释说:“从这里:子规,一种鸟,常称为杜鹃。”这时候,我肯定地对他说:“孩子,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注释里读懂了子规就是一种鸟儿,我们常叫它为杜鹃。瞧瞧,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真是一个读懂古诗的好方法。”此时,许多孩子都会开始关注古诗词的注释。瞬即,笔者提示大家:“其实,还有好多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如字典、插图等,都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好助手。”

2.插图

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事物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教学中,借用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感悟。如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时,我了解到学生对草原极为陌生,对其中的难解词,如“笼盖”等理解起来十分吃力。这时,笔者请孩子们先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诗句,找找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划出来,再说说看到的画面。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内容,而且以图启思,让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展开了翅膀。学习由易到难,理解由浅入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水到渠成。

3.交流、表达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有了多次的朗读经验后,老师很有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表达的平台。学生在交流、表达中,既尝试着将自己的理解用妥帖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又在相互交流中补充信息,完善自我表达,丰富想象的内容。如学习《小池》时,学生通过教材上的注释、工具书等了解了诗文大意后,我请孩子们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清楚、准确,学生兴趣盎然,语言与思维同时得到发展。

(三)深读古诗词,循古诗特征,感古诗韵律美

韵律美是古诗的一大特征,是诗人情感表达的依托。它包含节奏、押韵、语调等多个方面。要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离不开遵循古诗词特征下的各种形式的朗读。

如有节奏地朗读。节奏是古诗的生命,是古诗体征的重要表现,是古诗韵律美的重要因素。然而,读好古诗的节奏实属不易。因此,可以根据学生年段的不同,采取由易到难的节奏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感带来的韵律美。如低段孩子,可以按声律划分节奏的方式朗读古诗。中段、高段的孩子,可以尝试在具体情境下划节奏朗读古诗,也可以学习按古诗平仄规律的节奏诵读古诗,还可以抓住诗中押韵的字进行古诗节奏的韵律美的初探。如:“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能否换成“归”和“回”,为什么?在感知字词虽表示同样的意思,读出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时,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古诗押韵带来的韵律美与众不同。

(四)研读古诗词,探古诗词秘妙,进古诗词意境

古诗词语言凝练,具有含蓄、留白的特点,能留给大家无限的想象空间。研读古诗词,探古诗词秘秒,巧搭支架,能有效走进诗词意境,直通诗人内心。

1.以文眼为线索,打开古诗意境之门

每首诗里总会有一两个字与作者的心境紧密相连,它也许在诗题,也许在诗中。感知文眼,就仿佛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看他所看,想他所想,念他所念,品他所品。如《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既是景,也是王安石奉召回京的心情缩影。我引导学生初入意境:那绿的会是什么呢?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那绿的是刚破土而出的新芽;是刚吐新蕊的杨柳;是焕发生机的小草……在想象中,画面越来越清晰,思维越来越活跃。一幅“千里江岸,一片新绿,春风拂过,万物始生”的清新淡雅图清晰可见,无不对春天的生机盎然啧啧称赞。

2.以支架为梯,攀上古诗意境之巅

提问、插图、创设情境等支架能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领学生深入古诗内容,走进古诗意境。如教学《乡村四月》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乡村四月的农忙气氛,我首先用音乐营造氛围,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老师范读古诗,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别急,先拿起手中的笔,在诗中圈画出来。”此时,那纵横交错的河流,那满眼的绿,那啼叫的子规鸟儿,和那如雾如烟的春雨……在学生的脑海里一一浮现。此时,让学生继续想象“那绿的是什么?白的是什么?将你看到的画面说出来。”学生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使画面逐渐丰盈,意境逐渐鲜活。有了“音乐的熏陶”“文字的引领”,孩子们圈圈画画,想想说说。老师一边引路,一边搭梯,一边和孩子们品读诗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孩子们从诗里走向自己的生活,又从自己的生活回到翁卷的诗里。这时再品读古诗,将完全与诗境融为一体。

(五)品读古诗词,还原作者真情实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古诗最擅长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作者真实而细腻的情感往往含蓄地寄托在古诗的语言文字里。唯有入情入境地细细品味,方能读懂作者的心,成为作者的知己。

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个“好”字,不仅将江南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跃然眼前,而且把白居易与杭州的浓浓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背景资料,引领孩子穿越时空身临其中,边读边想:白居易眼中的江南“好”在哪里,必能情境相汇、情感共鸣。

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乍一看,会直接被诗中山前翱翔的白鹭、漂浮水中的桃花、欢快上游的鳜鱼所吸引。享受于色彩明丽、清新淡雅的画面和渔夫悠闲恬静的生活。而联系“张志和才华出众,16岁受赏赐名,后又被贬赦还,泯灭仕念”的经历,再品读古诗,张志和与世无争,怡情山水的喜悦之情便跃然纸上。

(六)赏读古诗词,积古诗之美,践古诗之妙

学习古诗词,不仅要学会去鉴赏古诗词的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还要积累古诗词,从诗人遣词造句的秘秒中受到启发。

1.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有效地积累古诗词。扩展阅读可以按“横向扩展”和“纵向扩展”两条途径进行阅读。所谓横向扩展,则是学习同一类别的古诗。如学习《乡村四月》时可以联系学习《四时田园杂兴》等田园诗词;学习《所见》时可以联系学习《牧童》《舟过安仁》等儿童诗;学习《赠汪伦》时联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所谓纵向扩展,则是同一系列或同一位诗人的诗。如《四时田园杂兴》共有60首,我们可以选取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其中几首进行扩展学习。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佳作不胜枚举,可以以“李白古诗系列”“杜甫古诗赏析”等形式进行专人的诗词品读,以增加学生的古诗阅读量。

2.关注表达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古诗而言,每个作者的表现形式、表达特点都具有独特性,那便是他们的风格。有的诗人善用表示颜色的字词包含万物。如“绿遍山原白满川”,一个“绿”,一个“白”,将四月时的乡村风光描写得准确、生动。学生可以仿照诗人翁卷的表达方式,用表示颜色的字词含蓄地表现万物。再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其中的动词,外貌、环境、心理等几方面描写皆是实践的练习点,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可以仿照这样的表达方式。

3.改编、续写故事

将古诗的意思改编为故事,是一种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实践活动。首先,学生改编故事前,需要课前充分地读诗,准确解读字词,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后才能用精确、妥帖的语言表达出来。改编的过程,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过程,又是对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能让学生在经验、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根据古诗的诗意续写故事,是真正的思维训练,语言文字的实践。如《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令”。我质疑:牧童捕到鸣蝉了吗?请学生联系古诗的内容,续编故事。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开始活跃起来,笔下流淌的全是有温度、有生命感的文字。

古诗教学的实践训练方式还有很多,只要细读文字,研读诗句,用欣赏的角度品析每一首古诗词,定能发现每首古诗写作的秘妙。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语文学科担当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原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到审美与能力的共同提高。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语文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