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桃,王生鹏
(1.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2.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文化是由各种文化元素所具有的功能整合为一体的,一切文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1]社火,是汉族民众农耕文化的产物,在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先民们在日常的耕作生活中创作的秧歌类舞蹈,以此来展示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来年收成的祝祷,形成了娱神娱民的年俗。有些地方的“社火”是秧歌、舞龙、高跷、旱船等活动的通称。
一般学术界认为“社火”一词出现于南宋时期,但究其产生的神话传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社火文化具有鲜明的集体性和群众性,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其与旅游研究和旅游经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不失为乡村经济振兴的一条捷径。
坐落于渭源县东南部的莲峰镇社火,当地俗称“秧歌”,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农历腊月初八后,莲峰镇的社火进入筹备阶段,由四至八户人家共同承担社火操办任务。社火队伍由提灯笼的领队头人3~5人,扛大旗者2人,高叶①队伍4~6人,雕花灯笼队伍2~4人,八面鼓队伍(含锣钹指挥)10人,舞龙10人,舞狮3人,文艺队伍20人组成。加上其他随从人员,一台社火参与人员通常有上百人之多。
社火文化的举办以满足人们原始民间信仰为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在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日社火出马。社火的第一部分内容是请神祭祀仪式,包括签神牌、插神牌、整理队伍。
请神仪式一般在正月初九的下午,所有演职人员在花坛②集合,准备就绪后由几位有威望的老者抱上插着神牌的斗子,提上灯笼,带上香表,后面跟上社火表演队伍。在敲锣打鼓声中队伍出发到村头位置,老人们焚香、点蜡、烧纸,后面随从人员开始唱请神调:
炮三鸣、鼓三声,喜神角上接喜神!
接了喜神接财神,方神③引往行各回!
接下众神拜三拜,恶风暴雨你遮盖!
随后,所有人员跪地,将手中的燃香由专人收集转交到老人们手中一并插地,叩头后起身在锣鼓声和礼炮声中回到花坛。将神牌安放于花坛后堂,老人们再行敬香礼并贡献祭品,花坛门外进行高叶表演,扛大旗者站在中间,高叶分两组围着场子在大鼓的指挥节奏下跳跃表演,一般从花坛门口开始绕场地转三圈,在最末一圈时鼓令急促有力,两组高叶迈着高昂的步伐奔于花坛门口,舞姿豪迈奔放。暂歇间,场中人员开始唱敬神调:
正月里来坛门开,咱把老爷④请进来!
进地坛门往上看,上面坐的活神仙!
如果你是活神仙,一年四季保平安!
请神仪式结束后是点蜡仪式,即头人带领社火队去附近山神庙、关公庙、柳树神、山神庙、白马庙等寺庙敬香,按照既定线路,每至一处,头人们进庙敬香,其他人员在外面进行高叶表演并唱敬神调。
在本村完成了请神活动后,便开始进行附近几个村庄之间的交流表演活动。各路客社火在晚饭后向主社火村走去,按照路程远近排成两列在主社火村外相互集结。主社火在头人带领下来到村口,在距客社火队五十米外,主社火头人与客社火头人碰面相互行礼,一起跪地烧纸叩头,此时主社火高叶分两列在五十米之外以极速有力的舞步奔向客社火,同样客社火高叶也以同样的步调飞奔跃来,四组高叶在头人们行礼处相遇,随即相互作揖致礼,然后相互又飞速退回原处,再继续奔至前面行作揖致礼,如此来回三次,至最后一次致礼后主社火高叶站一旁让客社火先行进入。入村之后,客社火里扛各自社火彩旗者要高唱过街调,也叫《十颗子儿》——其唱词里面几乎包含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民间故事。社火队伍进入表演场地后,所有高叶排成两列面对舞台进行走场子表演,表演形式跟在庙上或花坛相似。待高叶表演结束,各村社火轮流进行舞龙、舞狮、秧歌及八面鼓等表演。最后唱完道谢调后,在漫天烟花和轰鸣的礼炮声中由主社火送出村口,凌晨两点钟左右社火晚会结束。
唱秧歌是莲峰镇社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多彩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极其丰富的内容。秧歌通常以地方小戏为背景音乐,而唱词则取材于祭祀活动、历史典故、地方戏曲等,内容多体现旧社会阶层生活、爱情故事、社会战争等,音乐旋律简单、朴素,节奏自由。多以唱爱情为题材,且词曲结构中均含有大量的花儿元素。曲目有《务农》《赶麦场》《割韭菜》等;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生活、婚姻家庭、婆媳亲家关系的小戏如《小姑贤》《两亲家打架》《新媳妇转娘家》等;也有村民自创自编的《喜秋千》《老少换旗》等。
送秧歌,在当地称为秧歌谢驾,也到了社火表演最后的送神环节。时间在正月十七晚上,傍晚时分,所有参与人员到花坛齐身子唱敬神调,其后要将所有项目完整表演一遍。在凌晨时分开始送秧歌,方式跟请神相似,由老人们抱上插了神牌的斗子,社火队伍敲锣打鼓跟随其后,来到村头请神的地方,众人跪地,老人们将神牌烧化,众人叩头起身。在送完秧歌还要送瘟神,这之后一年一度村里最热闹的社火活动就落下了帷幕。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首先是为了满足个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然后才是满足由此派生出来的需要;而功能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一切制度、风俗、器具及思想的功能。[2]社火文化因其特殊的功能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加,传统村落很难保持原本的完整性,社火的表演形式的变化和结构的改变,功能也就发生了许多变化。
文化产生于人的文化需要。自古以来,人们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仪式来达到和具有超自然力的“神灵”的沟通,以获得来年五谷丰收、家庭平安等有所保佑的美好祈愿。社火作为依赖于民间信仰存在下来的“小传统”民间文化,保留了祭祀和祈福的功能。莲峰镇当地信仰儒释道及本地的一切神灵,所以在签神牌的时候包含了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地方神白马爷和家神等;在点蜡环节,要先在庙宇上香,要分场合唱不同的敬神调,完成完整的祭祀仪式。而古代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心灵上的恐惧,产生了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等民间信仰,依据“文化需要说”和“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来理解,就洞悉了社火表演中祭祀仪式和表演仪式、感恩功能和祈福功能的保留下来的原因。
中国民间信仰是民众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村落的社火活动,一方面,通过祭祀神灵来实现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教化人们积德行善,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小戏宣扬英雄人物的高风亮节和爱国爱民的英雄义气,从而教化民众向这些神化的道德楷模学习,以发挥道德教化功能。但是,社会的变迁、文化传承势必引起文化的功能变迁。近年来,因村社流动人口的增加,接受主流文化和正统教育的人增多,而深受传统文化教育和规范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秧歌剧目《小姑贤》《赶麦场》《割韭菜》等,都具有教育人们行为向善、勤劳以及农作的智慧和知识等功能,而现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已减弱。春节期间是村社居留人口最多和接触交流最频繁的时候,所以跟着社火“看热闹”的人多,社火表演的娱乐功能让人们在现实的表演中依据仪式节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释放和心理上的整合。
在传统社会里,社火是村社的“文化门面”,举办社火是村社成员齐心协力敬神娱乐的重要活动,操办的人都是乡间有威望的老者,在你来我往的社火交流过程中,在操办社火和社火表演的一个月时间里,提升了农民的组织意识和本社社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村社凝聚力。在现代社会,因为头人们逐渐年轻化,威望轻,且完任务现象严重,社火的团结功能减弱。但是社火作为春节期间农村的一项重要活动,使得平常忙碌的人们通过相互协作配合、沟通交流,依然促进了村社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第一,在现代化进程中,社火文化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在社火的传承中,村民积极对社火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在演唱中创作了一些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积极促进劳动生产的曲目,并搞一些拥军活动,留下了社火队伍给军人家属拜年的良好传统。第二,社火通过敬神、说唱、表演等形式传承了农耕文明的信仰文化,也传承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民间传说,以敬神祭祀和娱乐结合的方式延续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印记,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第三,社火会也是经济交流会——当地村庄里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会在社火场子里摆小摊,还有一些会做小吃的农家妇人推出自家做的烧烤、酿皮、凉粉儿、饸烙面等小吃,热闹了气氛同时也增加了收入,发挥了经济功能。
博厄斯认为文化的特殊性取决于社会内部的发展和外部的影响。[3]当前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传统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也引起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变迁。传统文化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传承与发展也出现一系列问题。
在社火期间敬神娱人,类似于歌舞晚会,近年来农村广场舞成了社火中的新元素。但是,新元素的加入有利有弊,广场舞提高了参加社火活动的积极性,但是作为敬神祭祀舞蹈,传统社火拥有的庄严肃穆被破坏,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本真。近年来,一些新媒体成功引起了农民的兴趣和兴致,其运用程度普及面广。民俗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发性和自省性,传统的传播形式都有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利用新媒体拓展新的传播方法,更容易提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火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脚跟不稳的窘境。当下农村大部分青年人员与传统民间信仰产生了距离,对神灵的敬畏感减弱,年轻群体对社火的观念逐渐淡化,社火队伍人员没有正式的登记在册,缺乏统一管理,这使得社火队青年人随性思想严重,社火便成了青年头人们严重的“任务”。在此种形势下,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地文化部门应该对这一文化活动重新规划管理,宣传和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保护这一特色民间信仰不容迟缓。文化管理部门要起到疏导和促进的作用,应以“社”为单位选择固定的管理人员和传承队伍,在传统节日之前对节日民俗规划和引导。
村落社火会的举办完全依赖于村民的自主性,经费来源于每家每户的少量集资,资金缺乏造成了社火的举办受限,使得秧歌队的壮大受限。传统民俗虽然依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性,但是在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文化部门的资金支持可以提高“人”在文化推广方面的主体责任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火文化应积极发挥国家认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经济交往功能。保留社火文化对农耕文明的印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新,宣传党和国家好政策,增强农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发挥民间文化在民间的作用,提高村落文化氛围,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路径。
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第十九章提出:要深度挖掘甘肃乡村文化丰富内涵,立足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创造优秀载体。[4]
社火、民间信仰文化,都是农耕文明在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村落文化,其蕴含着祖先们优秀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将庙会和社火会作为文化资源被地方政府进行开发,成为地方文化的典型符号,可以增强地方文化资源,为增强文化自信创造载体。
弘扬传承社火文化,可以加深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素质,也可以增进更多青年人爱祖国、爱乡土的情感,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接地气”的途径。
[注释]
① 高叶:灯笼的一种,当地人用彩纸糊成的灯笼,类似伞的形状。
② 花坛:是社火集合的场子,为农家的场院,一般社火出驾、表演前后都会到此集合。
③ 方神:指地方神。
④ 老爷:各路神灵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