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
四川文理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信息技术已渗透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智慧学习、智慧教育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这说明,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已不能满足智慧校园广泛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需求,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左明章、高峰等对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实施策略[1]和高校引入技术创新后影响教师创新的因素进行研究[2],为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很好借鉴与参考。
根据201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宜采用云计算架构部署,在共享标准、相对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上, 通过云计算与图像视频处理技术,将高校各业务子系统整合,打破信息孤岛,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器或移动终端接入以获取资源与服务。智慧校园的应用平台层包括了环境、资源、管理与服务四大部分,可提供实体、虚拟或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整合课件、课程和试题、试卷等教学资源,为师生教学活动提供智能管理和安全便捷的平台,对教育教学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
智慧校园提供云技术下的一站式服务平台[3],使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在传统教学系统要素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因素,使得教师必须对智慧物联网终端(电脑、手机、移动智能终端等)及智能化的IT资源有全面了解和熟练使用[4]。但这些内容随时间更新换代很快,迫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使用新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这些设备或者资源丰富多彩与良莠不齐兼有,需要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辨析其用途和优劣,找到适合自己和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手段。加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将教师的角色转为主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进行不懈的思考,主动适应智慧校园背景下对自身能力的新要求。
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5],智慧教学资源应用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功能单元,包括资源制作、资源库、资源应用等单元。这些资源的收集、整理、提炼、上传、使用、更新等,都需要教师去完成。若搭建有长效机制的教学资源平台,还需要教师记录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整合教学优秀案例和素材,并与同行交流研讨,扩充、完善课件、试题等教学材料。这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传统教学材料分析、归类、总结等能力外,还需要有教学材料的横向、纵向比较能力,纷繁复杂资料的鉴别、精炼的归纳能力和不断适应学生需求而更新资源的综合驾驭能力。
智慧校园创建的信息化环境,使教学与传统方式有很多不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从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通过访问智慧校园的教学资源,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甚至超出任课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范围。教师要当好教学中的导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内容融合在资源平台上,结合学科专业、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形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探索以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设计、实践、观察、总结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传播者,首先主动解开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互联网、大数据思维,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变革,则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学习,实现自我改进、提高,发自内需的学习最新专业理论、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开展线下、在线学习(疫情防控),进行线上备课、研讨、教学等,多浏览网页,多听讲座,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最新理解,更新课件、自制软件(脚本)等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智慧校园资源库。学校提供教师学习的条件,闲时开放多媒体教室、沉浸式教室、学术厅等场所,鼓励教师组建工作室,进行以教研室、工作室为单位的集体研讨式的学习活动。
3.2.1 新教师岗前培训,增加信息技术内容。应用智慧教学平台,实施“线下线上”结合教学,需要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到课上、课下多个环节,针对智能或者移动终端,融合各种优质资源,拓展教学场所和授课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碎片化,更灵活地提供教学支撑。这需要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整合海量信息,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行为,最终还是依据数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接受程度,从而做好对信息技术的全面总结。因此校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构建基于需求导向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以规定内容加自主选学灵活设计教学大纲,以案例方式帮助教师尽快掌握方法,而非以传统教学形式来组织培训。
3.2.2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帮助青年教师,不仅对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为其提升教学能力。导师可以分享自己成功经验,指点分析学生学习特点与状态,帮助青年教师适应智慧校园环境快速成长。青年教师在导师带领下,可以发挥集体智慧,收集、整理内容更多、角度更新的教学材料,对学生更为有利,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也会自我进步。
3.2.3 利用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开展教师移动与碎片化学习。教师有比较繁重的教学与科研等任务,学习信息化教育新技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6]。借助智慧校园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按知识体系逻辑关系分块的文章,以适应教师的碎片化学习。通过“微视频”“微课”辅助教学,整合现有图像、论文、课件、试题等教学资源,让教学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延伸,充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3.2.4 制定专项提升计划,有侧重地提升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实施教师能力培养工程,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帮助教师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实施模块化培训,探索混合式培训模式。对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拔高培养,既可冲击高级别教学奖项,又可以在学校树立典范;对短时间掌握信息技术确实困难的教师,要长期关注,通过导师或专业教师一对一帮助,使其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建设等工作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在实践中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3.1 加强信息化教学基础理论学习。学校可组织教师以教研室、专业为单位,通过教研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常识,研究实际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适时聘请信息领域专家、行业精英等参与研讨,引导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3.3.2 对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进行培训。以基层教学管理者为抓手,邀请信息化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与先行者,通过讲座的方式加深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进而带动更多专业老师参与智能校园的应用与管理。
3.3.3 开展全校课堂教学方法大讨论。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改革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3.3.4 增大教研教改项目奖励力度。鼓励教师研究传统多媒体教学和课程资源,找寻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激励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师在长期实践中按自己意愿创作出来并通过网络共享,发挥教育资源更大的价值。
3.3.5 强化督导,提高听课评课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督导专家的“督教”“督学”“督管”对教师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效果显著。教学督导机构可将教学资源整合、多媒体设备使用、在线教学情况等作为评价因素,通过督导视角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客观的评价和指导,反馈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实际教学质量,结合教研室、教师之间日常听评课,针对性、高效地反映教师不足及改进方法,督促教师提升教学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3.4.1 建立激励和新型考核考评机制,促进教师自觉提升教学能力。传统教师业绩考评,很少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相关联[7]。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科研、管理应该是日常性的、内需的、自觉的,其能力培养应该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互联互动来推动。学校的政策制度配套且完善,教师就能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其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故学校应健全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规章制度,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中充分考虑教师教学效果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通过目标效能反激教师能力提升。
3.4.2 表彰优秀教师,激励教师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评选和教学质量奖评比等,大力支持教学研究项目,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等环节进行研究,树立优秀典型,头雁效应。
3.4.3 开展教学能力竞赛,倒逼教师能力提升。举行教师优质课竞赛,教学比武,教学能力、技能比赛,优秀教案、教学课件评比,微课大赛、网络辅助教学比赛等活动,教师亲身参与实践,在竞赛中一段时间内精神高度集中,倒逼教师全身心投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4.4 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自豪感。落实《教师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分配办法,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升待遇让教师更有获得感。同时发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学校职称评定、绩效分配、项目立项、优秀评选等政策都向教学一线倾斜,激发师生感恩思进之心。
3.4.5 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管理校园智慧信息平台,为实现高效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提供持续保障。培养教师持续的信息化教学意向应是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8]。这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智慧校园,提升教学的硬件和软件配置,由学校信息管理部门,会同教学、人事、评估等部门,制定教学信息化参考标准,引进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线辅助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等,提供课程网站、课件等教学资源模板和网络技术支持,使教师在统一标准下整合和共享教学资源。
智慧校园是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智慧化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工作任重道远,要强化信息化理念的引导与培训,激发教师内动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主动适应教学发展新情况,融入智慧校园,从而更高效地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