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党员发展政策探析

2021-12-31 19:12刘贝
南方论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共党员抗战时期党员队伍

刘贝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活动的主体,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党员由抗战爆发前的4万名发展到战后的120多万名,[1]中共如何实现由弱变强,在快速吸收党员的同时又保证了党员的质量?通过对中共党员的发展政策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其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特殊性,对今天党员发展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中共大量发展党员的逻辑前提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组织力量比较薄弱,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共急需增强组织力量;同时,随着中共影响不断扩大,大批革命分子要求入党,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党员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国内抗战形势的需要。

自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中共意识到扩充党员队伍的重要性,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共就提出“为了完成共产党在伟大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神圣任务,必须要扩大和巩固党的组织”的任务。[2]91-92瓦窑堡会议后,党的组织虽然有所发展,但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全国仅有4万余名党员,[3]94党的组织力量仍然落后于严峻的抗战形势,党的工作难以有更大的发展,这成为当时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大弱点,1937年11月,毛泽东曾指出:“党的组织力量,在全国,一般地说来还是微弱的。这是我党在现时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的最基本的弱点。不克服这个弱点,是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4]因此,如何扩大党的队伍成为抗战初期的当务之急。

第二,中共影响力的扩大。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建立了政权,实现了局部执政,不忘记初心,牢记使命,通过演讲、发放传单、组织罢工等方式,宣传中共的政策和革命目标,影响力不断扩大,获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认可。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民众革命热情高涨,“大批的革命分子要求入党”,[5]这给我们党发展党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中共发展党员的环境有所好转,由秘密工作状态到逐渐公开,党的活动空间得到拓展,为了适应抗战形势,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6]186是党当前的迫切任务。

二、中共党员发展的政策及其调整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根据抗战形势和党员队伍的发展,不断调整党员发展的政策,从大量发展党员的政策到巩固党组织再到全面整顿党组织的政策,中共的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组织力量。

第一,大量发展的政策。

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大量吸收先进分子入党,中共发展党员的政策有所松动,在如何发展党员方面,中共中央在1938年3月15日发出的《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中强调要打破关门主义倾向,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吸收工人、雇农、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下级官兵入党。关于党员的候补期,《决议》规定,工人、雇农没有候补期,贫农、小手工工人有一个月的候补期,革命学生、革命知识分子、小职员、中农和下级军官要有三个月的候补期,特殊情况下,候补期长短可以有所伸缩,[7]187可见当时吸纳新党员的迫切性。但是党员的发展也不是放任自流式的,为了保证党员质量,中共对党员的发展程序做了规定,要求对新党员进行一定的审查,严防汉奸特务入党,并且要对新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保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大量发展党员的政策下,党内仍然存在排斥知识分子的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左”的倾向,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强调知识分子对抗战胜利的重要作用,提出“只要是愿意抗日的比较忠实的比较能吃苦耐劳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多方吸收”。[8]这是党吸收知识分子的明确政策。当然,对于知识分子的吸收不是不加区分的,《决定》强调,要注意知识分子的忠实程度,以保证党组织的严密性,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帮助其实现革命化。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发布之后,各地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如抗大第4期有4655名知识青年,开学时有530名党员,到毕业时就发展到3304名党员,[9]知识青年的加入使党员结构得到优化,为党组织的长期发展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此外,为了响应中共大量发展党员的政策,中央军委于1941年4月23日发布《关于军队中吸收和对待专门家政策的指示》,指出对于军事家、工程师等专门家,应以他们的专门学识为标准,对于“非党员的专门人才要求入党时,我们应乐于吸收他们入党”,[10]不应对他们做苛刻的限制。

中共吸纳知识分子和专门家入党的政策,不仅扩大了党的组织基础,也提高了整体党员的理论水平,是抗战背景下中共发展党员成熟有远见的政策,为抗战胜利和党的事业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

第二,巩固党组织的政策。

在大量发展党员的正确政策指导下,中共吸收了大量优秀分子入党,到1938年底,中共党员发展到50余万名,但在党员队伍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乘机混入党内,影响党员的质量;同时,国内存在着对日投降和分裂的危险,面对严峻的考验,巩固党组织成为当时极其重要的工作。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制定了巩固党组织的政策。《决定》提出党员的发展工作应当紧缩,以巩固党组织作为今后的中心工作,并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做出了具体规定。首先,在思想上,要加强对党员的马列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和党的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水平,让党员认识到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关系;其次,在政治上,要对个别党员成分进行慎重的审查,将异己分子、投机分子和敌特奸细洗刷出去,保证党的领导权掌握在忠实可靠的干部手中;第三,在组织上,要严格党的纪律、加强党内团结,使党内思想达成一致,克服国内投降和分裂的危险,最终赢得抗战胜利。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巩固党组织的指示,各地党组织的工作内容有所调整,如四川省川东特委,通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进行组织审查、改变党员的联系方式、停止组织发展等措施,来保存党组织的力量。同时,全国党员发展速度也有所放缓,各地通过严格的审查,清理了许多不合格的党员,如湖南省由5000多名党员减少至2300余人,冀中区洗刷掉2730多名不合格党员,[11]133通过清理党员的方式,党员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是党员队伍得到了纯洁。同时,通过开展支部教育,党员质量得到提升,党组织在巩固中获得持续发展,到1943年,全国有党员90余万名,巩固了党组织发展的成果,为抗战后期党员队伍继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全面整顿党组织的政策。

抗战后期,中共各抗日根据地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与此同时,党内也形成了一批在政治上比较成熟的领导骨干,但是,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革命经验不足,曾经犯过“左”倾或“右”倾错误,使党内思想出现混乱。其中,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给党组织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使中共党员由30万减少到4万人;1937年11月,王明回国后,鼓吹苏联经验,主张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这种“右”倾错误给党内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直到抗战后期,党内还存在着严重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问题,为了彻底肃清党内的不良作风,统一全党的思想,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组织的稳定性,中共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以1941年5月和1942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开始,到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结束。全体党员从理论学习入手,积极学习毛泽东的《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文件,并通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开展党小组会议等形式,让党员深刻领会中央文件精神,通过理论学习,全体党员的学习热情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整风运动期间,全党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党员自省自查的能力。整风运动还从正反两方面系统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和讨论《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等党的历史文件,增强了明辨是非问题的能力,全党在思想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抗战后期,通过整风运动,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作风问题,端正了全党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路线,明辨了党史上的重大路线是非问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在党内形成了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创造了有利环境,为党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中共根据抗战形势和自身组织状况的发展,制定了具体的党员发展政策,保存了抗日武装力量,为党组织的壮大和抗战胜利保存了实力。

三、经验启示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发展的特殊时期,既有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生存的考验,这一时期,中共发展党员的政策是与抗战的政治任务相结合的,中共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党员发展政策,充实了党员队伍,壮大了组织力量,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新时期,中共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重任,需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巩固好党组织的稳定性,使党永葆生机。全面抗战时期党员发展的经验给新时期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重视党员质量。

要注重党员发展的质量,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不能简单地追求党员数量的发展。在规定党员发展数量的同时,也要严格党员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程序,要对新党员进行严格的考察,在忠于党的基础上,经过老党员介绍、参加党课培训、组织谈话等一系列入党程序,谨慎的发展新党员,防止异己分子混入党内。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发展党员数量的同时也注重党员发展的质量,制定了党员的发展对象、入党程序、候补期等相关政策,注重培养党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使党的组织基础显著增强。

第二,重视党员教育。

党性修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对党员进行终身教育,使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终身的必修课,需要长期坚持。如果共产党人缺乏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就会缺钙,党性修养的总开关就会出现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地加强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水平、增强政治定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不断督促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和党内法规,始终做到按纪律办事,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锤炼党性。无论是在大量发展党员阶段还是在巩固整顿党组织阶段,中共对党员的教育始终没有停止,党通过学校教育、开展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了一支团结坚定的党员队伍和大量的干部人才,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新党员,不仅要在入党申请阶段进行培训,入党后更要进行定期的学习培训、参加组织生活,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和工作技能,使其了解党的政策、法规。通过教育手段及时克服党内的不良作风,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三,兼顾党员发展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党员发展应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入党原则,拒绝不忠诚分子入党,列宁曾经说过,“徒有虚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11]要严格把控党员质量,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但是,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目标任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把握发展党员的灵活性,根据党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发展对象、入党方式、考察时间等做出具体调整,提升党的适应能力。党的性质不因党员出身成分而改变,只要是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人,经过严格的考察,符合入党标准的人,都有申请加入党组织的资格。在抗战背景下,中共党员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阶级,而是吸收各个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并调整了对于新党员候补期的规定,充实了党员队伍,培养了大量的党员干部。

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灵活的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党员发展政策,解决了党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兼顾了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了党的战斗力,这些经验对于新时代的党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中共党员抗战时期党员队伍
信息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探究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摄影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