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华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国家形象建设的内在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民的精神滋养作用与对外传播作用。习近平关于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的建构与论证就是要进一步阐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四个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为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论证习近平关于国家形象建设的目标指向问题、实践指向问题与意义指向问题,这是展现国家形象、传播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指南,对于提升国家话语权力有重要影响。
国家形象建设对内关乎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程度,对外关乎国际世界对中国的认同程度,是展现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建设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要向人民和世界展现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和良好国家形象,从而为我们指明了国家形象建设需要凝聚人民力量,阐发中国价值与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在目标。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有利于凝聚人民力量的,振奋民族精神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在北京举办一场全球瞩目的冬奥盛会,必将极大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习近平强调,“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2]这一盛会的举办不仅会极大地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够进一步让世界了解中国。每一次重大国际活动在我国的举办,都宣示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展现了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了真实的中国。2001年的7月13日是全中国人民为之欢呼、为之自豪的一天。那一天祖国的首都北京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那一刻,全中国沸腾了,北京的人民群众自发涌向天安门庆贺这一伟大的时刻,无数人奔走欢呼。那一刻是属于中国的,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这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空前增强,伟大的中华民族向世界绽放出自己的光芒。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崭新的中国,向世界传递了崭新的大国形象。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全国人民为之自豪,为之祝福。一个全新的国家形象在世人面前树立,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豪感,凝聚了人民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在当下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国家形象的建设,从而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国家形象的建设要着重阐发中国价值理念,让世界了解中国,构建对外合作的文化基础。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国内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国外人民对国家的观感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在国家形象的建设中,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是其重要内容,这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所谓“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都是对中国形象的曲解与污蔑,其根本就是要抹黑中国形象,阻碍中国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阐释好中国当代价值理念,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曲折的历史更让中国人民知道和平的珍贵。我们深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局势下,世界已是一个“地球村”,唯有各国携起手来,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心愿。中国在不同的国际舞台上,不断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向世界展现我们愿同世界各国携手前进,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有力证明。国家形象建设一定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互惠互利,树立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中国形象。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国家形象的内在文化基因,是持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纵观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华文化始终以自身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成为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内在精神根基。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与璀璨文化的文明大国,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构建国家形象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4]在对外交流交往中,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要把这一形象向世界输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风貌是中华文化的集中阐释形式,也是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方向。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拓展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风貌。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无数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当下,我们要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我们要学会利用多种传播形式把当代文化创新成果向世界传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发展要坚持“内外兼修”,既立足自身传承,又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从而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展现中华民族优良风貌,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独特精神标识。
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世界为之瞩目。为此,加强国家形象建设势在必行,要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而自信的中国,重塑中国形象,破解西方文化霸权。结合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化传播,新媒体融合与国际平台三个方向指明了国家形象建设的基本路径,为国家形象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向。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动力。从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看,中华文化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其自身独有的魅力,与其他世界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世界文化的恢宏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5]这要求我们要在立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紧贴时代,使之符合现代发展需要,从而走向世界,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借鉴,彼此交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不断发展的内在根基。我们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首先就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文化,以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对今日之中国的认知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善于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6]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坚持与其他世界文化平等对话与交流,推动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我们需要把这种中华文化的内在特性,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给世界民众,以宣示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力求在国际舞台上呈现出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上述数据表明,当下我们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具有高度的信息互动性、即时性、便捷性,这也是信息社会的典型特征,使得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显著增强。这一转变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而这一深刻变化也对国家形象构建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一客观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这是有效回应全媒体时代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途径。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的快速传播,对社会交往交流产生巨大的作用。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深刻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最大增量,从而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巨大优势,为国家形象建构做出更大贡献。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7]这进一步明确了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建设要着重利用好这一新的传播形式,构建新的传播力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国际传播领域,我们要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积极推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CGTN等国家主流媒体走向海外,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平台,在国际社会上不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显著上升,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国的身影。在重大国际场合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国价值理念,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构建了中国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其中的经典案例之一,这为国际社会呈现出了真实的中国形象,也为世界各国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回首中国的国际舞台身影,我们一次次向世界传播着中国的价值观念,塑造着真实的国家形象。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联合国大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重大国际场合上,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及了这一重要理念,重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次展现了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中国发展理念。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表明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超越了个体国家意义上的话语范围,成为了世界性话语,被世界人民所认同和接受。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再一次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认可,认为只有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合作,才能战胜疫情。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呼吁“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此后,在多个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主张。这一主张所蕴含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的中国价值观念也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成为战胜疫情的指导方针。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形象的构建必须要发挥好国际平台作用,要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国家形象建设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关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当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下,做好国家形象建设对于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加强国际传播建设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有重要意义。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繁荣有重要作用。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来对待,围绕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当下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复杂而又严峻的局面,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偏见,肆意抹黑与妖魔化中国,损害中国形象,意图颠覆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系列举动“充分暴露了美方一些人严重的对华意识形态偏见”,是对中国的抹黑与攻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的发展并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恰恰相反,中国一直致力于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携手世界各国一起发展,共建人类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始终倡导合作共赢,摒弃意识形态争论,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世界发展道路上,无论是身处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文化,还是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追求社会进步与更高水平的生活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然逐渐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成为国家发展遵循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对外形象的重要部分。中国始终是谋求自身和平发展的,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我们要让这一国家发展理念,始终成为国家形象的外在象征,从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这有利于消除意识形态偏见,不带有色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重塑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国家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从当前形势来看,在当前的国际传播建设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掌握了主导权,他们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掌握着世界最重要的国际传播渠道,在国际舆论上占据着主要优势。并凭借着这种主导权,肆意打压与抹黑其他国家,对于别国的发展成就进行恶意报道与曲解,从而误导国际社会,掩盖事实真相,对于其他国家造成了巨大影响,干扰国家正常发展进程。基于国际传播建设的现状与显著优势,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外语,则是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举措。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8]近年来,我们不断开展国家形象建设工程,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宣传中国形象,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首要的就是要拓展对外传播平台与载体,在对外宣传方式上进行创新,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通过国际传播渠道传播开来,要把中国新发展理念以一种贯通融合的表达方式,传达给世界人民,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在这方面,我们着力打造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推动主流媒体走出去,积极设立海外分社,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去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不仅报道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发展理念,也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去报道世界新闻,讲述世界的变化。国际传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于进一步解决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之间的“逆差”,以及解决我国在国际舆论上处于有理无处可说,说了无法传播的问题有重要作用。
中国是有一个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在世界历史文化的舞台上,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中华文化也走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形象的组成元素之一,对于提升中国影响力有显著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激发中华文化的内在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大贡献。[9]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国家软实力的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支撑,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精神标志。我们在国家形象的建设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我们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使之与现代文化相符合,与世界文明相协调,在当代世界发挥出新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都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与高度自信,要充分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与鲜明特征。中国形象的构建需要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传播需要树立崭新的中国形象,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国家形象的符号之一,二者的和谐统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的征程,我国国家形象的显著改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