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2021-12-31 16:02:51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业园陕西省区域

王 俊

(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陕西省作为科教大省,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追赶超越的进程中对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较为迫切的要求。发挥科教比较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对接,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嵌入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引领与区域产业发展聚集的链条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学科、人才、科技、平台等各类资源要素优势。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创新成果、创业项目与行业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密切对接,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1 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充分依托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技术产业化优势,服务于陕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陕西省作为高教大省,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各类高校的创新创业链与区域行业链、产业圈的对接,带动创新创业综合体的初步发展。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的 “翱翔小镇”等正在探索 “政产学研用金”全链条一体化聚集发展模式,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践与区域行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持续对接,深化校地融合、校企融合,破解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的痛点,逐步打破高校与行业、产业不链接的发展格局,实现高校与地方双循环发展,不断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和政策激励效能。

1)高校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日益紧密。陕西省下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自主权,鼓励高校的科研团队、国家级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开发先进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与各级地方政府、各类地方企业开展技术联合、产业合作、商业模式创新、行业服务拓展等,推动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创意模式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西安理工大学技术研究院依托其在水利水电、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领域的学科优势成立15个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合作企业主要是本地企业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其辐射力逐年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增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依托其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地球与遥感、工业软件、量子科技等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先后成立了12个研究中心,其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试验区遍布全国,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需求、行业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2)鼓励高校科研人员、 “双师型”教师组织创新创业团队从事公益性兼职。陕西省鼓励高校的科研人员及 “双师型”教师从事公益性兼职活动,带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活动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陕西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人员、 “双师型”教师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密切度,鼓励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知识优势、创新优势,快速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和捕捉产业发展需求,以此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和 “双师型”教师的创新活力,实现高校自身优势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鼓励高校的创新创业团队与市县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效能,为区域行业变革、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智力、创新要素的支撑。

3)以高校创新创业园区构建环大学创新创业综合体、产业带、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园区以“开放、包容、创新”的发展精神,迎接各类创新创业资源进入,推动创新创业要素向产业集聚、创新创意成果向企业转化。陕西省将高校创新创业园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 “特色试验区”,构建以高校为主导的环大学创新创业综合体、产业带、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园区建设以校办企业、创新创业孵化项目、高校技术研究院等为依托,推动以行业、产业发展为需求的未来产业研究院建设,组建跨行业部门的产学研用平台,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就地孵化,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辐射带动区域内行业创新、产业转型、经济跃升。陕西省围绕创新创业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新工科建设高校的专业优势,推动陕北能源化工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壮大关中装备制造产业群,推进陕南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建设。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园区建设,陕西省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构建高校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创新创业成果与产业链紧密对接,促进新兴产业在高校创新创业园区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循环带动。

2 陕西省产业升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陕西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高端化发展,推动能源化工产业的绿色化转型,提升优势产业的供应链水平,大力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数字陕西建设速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陕西省产业升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融合度,提升对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的持续服务能力和产业对接能力,提高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聚集度,实现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

1)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融合度。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融合,各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学分置换或者转换及休学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为学生后续完成学业和学分置换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园区与行业联盟、产业对接,设立创业种子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创新创业师生团队设立发展平台和构建长效机制;通过引入行业联盟、相关产业实体经济组织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和评审,促进创新创业项目与行业、产业紧密对接,加速创业项目的孵化进程和创业产品的市场开发,将创新创业大赛融入区域产业链,吸引校外企业入驻高校创新创业园区。此外,高校需要实施开放式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资源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1]。

2)加强对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的持续服务能力。高校创新创业园区通过 “筛选—孵化—转化”的运行模式,并给予创投支持和众创空间扶持,以期孵化出种子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然而,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后续支持不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市场开发有限、众创空间给予孵化的后续支持较少等,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转化率不高,孵化企业的运转成功率也不高。因此,应鼓励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创新产业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等组织机构持续跟踪支持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推动其在高校创新创业园区孵化成功且逐步步入市场发展。

3)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链的对接度。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侧重于与学科、专业的链接,与行业、产业链的对接不密切,相应的创新创意、创业项目转化为新产品的较少,未能统筹形成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新模式。因此,需要强化政产学研用的创新融合,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创业新模式等与行业、产业发展对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匹配专业长远发展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新产业、新模式全链条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系统。

4)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聚合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密跟踪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集聚全社会要素及资源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推动众创空间的全面延伸和覆盖,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系统和发展合力。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应围绕 “十四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跟 “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等[2],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园区与相关行业企业、产业联盟构建发展新格局,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受益。

3 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建议

1)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行业特色相融合。不同高校的特色化专业建设对接不同的行业发展要求。高校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时应注重创新、实践、服务的有效融合,紧跟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时代潮流,以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发展变革行业或者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推动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普及、创新创业创意的激发、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通过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基金,专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和融合,以产业链带动创新创业项目开发,以创新创业项目推动产业链的质量变革;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俱乐部,推动产业对创新知识、创意项目的采纳,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结构升级和加快地方行业的效能变革,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反哺创新创业教育。

2)围绕区域产业链部署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产业链与创新创业链融合发展。陕西省应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瞄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及行业发展前景,通过创新创意项目的设计、孵化和与市场对接,聚焦培养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的产业发展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涵盖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企业资源、创投资源、行业联盟等的创新创业联合体,高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创新创业联合体的资源,推动创新创业链与区域产业链利益共享;聚焦基础服务、技术应用、产品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关键环节,突出创新创业项目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推动高校的创新创意成果就地转化为产品、产业;借助数字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延伸进入风口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未来需求反推在校学生的培养规格,培养有远见、有智慧、有使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未来产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3)以科技创新港打造创新创业综合体、产业带、经济圈。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应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将知识链与产业链衔接,打造空间分布上集聚、功能方向上关联的创新创业集群,构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知识成果转化试验场。发挥好高校、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创新机制[3],通过科技创新港、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用一体化聚焦地,实现专业教育、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市场开发、消费生产数字化等功能聚集,实现从创新意识的萌发到创业能力的培养到创业项目的孵化再到创业产品的开发,实现知识链到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进而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科技成果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西北工业大学 “翱翔小镇”、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中国丝路科创谷等聚集西咸新区,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启了新时代的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打破了高校创新精神、专业知识、科技成果与区域产业发展不衔接的窠臼。陕西省应以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建立知识生产、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创新实验、市场反馈等相互链接的内外双循环发展新体系,通过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把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与行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聚焦,实现产学研用协同、科技成果市场化与投融资链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公益性调节导向作用,使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转产、科技成果转化、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监督评价系统化,实现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科技成果、创新精神、创意项目与行业、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构建以科技创新港为集群效应和链接效应的创新创业综合体、产业带、经济圈。

4)优化高校 “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创新创业体系。陕西省应以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园为牵引,以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为改革试验区,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业项目评估机制、产品开发商业模式、成果转化协同机制、创业收益分配机制;推动高校的各类实验室和创新研究中心以专家工作室团队的形式,通过大学科技园的试验和创业孵化园的前期铺垫,打通知识创新到创业企业的通道;发挥政府和高校的宏观调节作用,引导公益性基金投入科创企业,促进 “天使投” “风投” “创投” “产投”等市场融资平台与高校产业园的 “双创”企业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4],不断完善高校 “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创新创业体系,形成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转化平台的集群和聚焦。

5)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地方高校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创新引领和科技成果供给的使命,是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生力军。目前,关中以西安为首的创新高地正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陕北以能源产业综合发展为牵引,带动化工和装备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陕南生态经济带正在形成,充分发挥绿色资源要素的发展力。高校发挥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发挥着技术创新融入区域产业链的辐射作用,发挥着创新应用服务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扩展作用。陕西省应推动不同类别的高校立足不同资源禀赋地市的发展基础,促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探索形成区域协调、高校协同、产业协作的发展新格局,优化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布局,强化融合发展、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真正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

猜你喜欢
创业园陕西省区域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山西农谷青年创业园 依托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新模样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06-01 06:10:26
苏州创业园:倾心服务筑侨家 硕果累累迎党庆
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9:28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32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2
聚焦两会
陕西画报(2018年1期)2018-11-17 19:33:14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0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园
党政论坛(2016年19期)2016-03-19 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