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炜,何晓慧
(甘肃省财政学校 教务科,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国家对职业教育予以各方面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振兴职业教育,为其确立新的发展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同时,还制定了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的职业学校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的培养质量标准,为包括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途径。
按照国家普职按比例分离的政策,中职教育吸纳了50%左右十五六岁相等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力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描述,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类职业学校每年输送近千万名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力贡献了力量。按照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它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机制,要达到的目标,除培养符合各行业职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外,还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成员的目标[1-2]。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由于中职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造成许多心理问题,给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从中职生的生源来看,很多学生来自重组家庭、单亲家庭、隔代监护及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的低收入家庭,他们都是普高升学考试中被淘汰的群体,在中学阶段大多都是边缘学生,不同程度遭受过被忽视、歧视、轻视、鄙视的过程,这些遭遇无疑不同程度地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从年龄上看,中职学生大多处在15~19岁之间的青春期。根据各种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很大,年龄越小,影响越大。缺乏成人陪伴,不被鼓励关注,受挫孤独都会影响青春期孩子的智力发育,造成认知障碍、性格缺陷等一系列的心理疾病,进而影响人的社会化进程中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知偏差,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均会带来不利影响。
在职业教育阶段,采用赏识教育重新认识、定义他们,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自信心,矫正心理障碍,尽力使其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成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既有利于个人发展,也符合职业教育使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2.1.1 性格孤僻,自我封闭
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经历过留守儿童阶段,他们的成长很少有父母的陪伴,感情上缺乏依靠,生活上缺乏关爱,人际交往上缺乏自信,进而产生较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常常会表现得柔弱无助,出现差错时也无人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孤独自闭。长期的寡言少语和紧张焦虑很容易使这些孩子形成明显的心理行为障碍,如自我封闭,自卑孤僻 ,胆小怯懦,不善交际,寻求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这些孩子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比其他孩子要弱[3]。
2.1.2 情绪极端,容易冲动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乏来自父母的感情依靠和足够关爱,心理脆弱,胆小怕事,情绪不稳定,遇到一些小小的问题就爱哭鼻子,或紧张冲动乃至情绪失控,对周围的人或事容易产生戒备心理和敌对态度,这种戒备心理会使他们变得过于敏感而不利于与同学友好相处,与老师顺利沟通,也不利于他们融入新集体,开启新征程[4]。
2.1.3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有些学生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抵触情绪,他们在孤独无助的成长中形成了一种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里穷是因为父母没本事才会外出打工赚钱,致使他们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亦或是兄弟姐妹相依为命互相照顾,他们把当下的艰难处境归咎于父母的不负责任而心生怨恨。在父母回家时有意疏远、抵触、顶撞他们,导致父母与孩子间关系紧张,沟通困难,仇恨加剧,甚至感情破裂。由于他们在成长阶段缺乏健全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对自己的当下和未来也从未有过任何规划,遇到困难时又无人及时疏导和帮助,故而内心迷茫,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1.4 学习被动,效率低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多以老人、儿童、青少年为主,致使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有的农村学校一至六年级总共十几或二十几名学生,一两名教师教授全校学生的所有课程,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而且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留守儿童大多要走很远的路才能赶到生源较为集中的学校上学。到了初中,有的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有的孩子则依然留在乡村学校就读。无论是随父母进城读书还是继续留在乡村读书,由于家长们每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加上有些孩子放学后还要帮助爷爷奶奶干农活,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所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也未养成,进入中职后我们发现有同学甚至连最常用的汉语拼音都没认全,所以他们学习主动性不足,效率低下。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发生变故时心灵往往会受到伤害,由于缺乏父母一方的关爱和教育,有的孩子会关闭与同学、老师及身边其他人交流的窗户,从此变得孤僻、怯懦、多疑[5]。有的孩子整天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一滑再滑;有的孩子变得心理脆弱,胆小怕事,缺乏安全感,进入中职学校后容易从异性身上寻求保护,出现早恋现象;有的孩子脾气暴躁,经常与同学发生争吵甚至打架,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老师一旦指出后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还顶撞老师,个别同学甚至辱骂老师。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美满幸福、和谐温暖的家庭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而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常常会受到严重阻碍,他们在与拥有完整家庭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不仅会发现自己失去了正常孩子所应有的保护和温暖,而且还会遭遇歧视和非议。家庭的破损必然带来家庭教育的缺失。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缺陷一般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自卑偏执,嫉妒心强;另一种是“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任性骄横,有些甚至还很残忍,他们仇恨周围的一切,看不顺眼就恶语相加甚至出手打人,以此来宣泄内心的怨气和愤懑。有些孩子具有双重性格,在家挨训后表现的唯唯诺诺,怯懦听话,在外遇到弱小者就变得暴躁凶狠,把在家受到的憋屈、辱骂和殴打统统发泄到其他孩子身上,以此平衡自己的嫉妒心和报复心理,因此衍生出许多校园暴力事件。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健全的家庭关爱和来自父母的共同呵护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致使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和同学相处,不愿与老师、家长沟通,做事缺乏自信心;有的孩子性格叛逆,抵触情绪强,往往你言东,他行西,故意与老师家长对抗;有些孩子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乐意受人管束;有的孩子脾气暴躁易怒,不易听取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劝告,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和矛盾,不愿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更多的把责任推卸给父母,归咎于客观环境。在为人处事方面,多考虑自己,很少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由于家庭的变故,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无心学习,也不爱学习。为了逃避上学,他们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应变家长的责骂和殴打,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套镇定自若、面不改色地撒谎本领并以此为荣,一旦谎话被识破,就摆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任由家长或学校处罚。正因为这样的不良习惯,他们经常被老师批评,被家长嫌弃,被同学排斥,很少感受过来自家长、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及表扬,所以衍生出各种不良情绪。但他们也渴望被认可,被接受,被表扬,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难以赢得家长的笑脸,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所以他们在不被认可的环境里恣意成长,任性骄横,漠视一切。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惯性使然,多数学生仍然不吸取初中阶段学习失败的教训,依然厌恶学习,逃避上课,整日沉迷手游,不分昼夜,黑白颠倒,课堂睡觉,课后玩乐,迟到早退,无故旷课已是普遍现象。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是一种“孩子,你能行”的信念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要老盯着学生的缺点,而是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微小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人人嫌弃的问题生,他们也有值得肯定和表扬的闪光之处。当然,赏识并不排除温和地惩罚,所谓温和的惩罚就是不能讥讽、恐吓、打骂学生,尤其是正直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惩罚不当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们要大胆奖励,谨慎惩罚;公开奖励,私下惩罚。如果我们能适时肯定学生们的微小亮点,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会硕果累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心田洒满阳光。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道: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耳提面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6]。
中职学校面对有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的部分学生,单靠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进行疏导和化解远远不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如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及取得心理健康咨询师等级证书的专业老师,与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教育链,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疏导,耐心引导,定时追踪,细心观察,一旦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大胆表扬,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7]。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或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最美宿舍评比、和谐班级评比、卫生标兵评比、中英文朗诵比赛等活动来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让一些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的学生能被周围的同学带动并感染从而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各自喜爱的活动中去,体会集体的温暖,合作的快乐,被需要的自豪感;能让兴趣相投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活动,快乐成长,彼此成就[8]。这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强化了学生的兴趣特长,还增强了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有助于营造温馨、友爱、团结、向上的校园环境,让集体的温度修复他们受伤的心灵,弥补缺失的关爱,找回久违的欢笑。
中职生是一个在成长过程中问题相对集中的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行为习惯、心理障碍以及情感困惑我们要给予全方位的关注。首先,作为班主任,在学生一入校就要对本班学生进行摸底排查,搞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对来自重组家庭、单亲家庭、隔代监护等特殊家庭的学生要建立特殊学生的个人档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情感变化随时记录,及时跟进,有效疏导,纵向比对,适时肯定学生的进步[9]。此外,作为家长,更要承担起教育自己孩子的重任,学校要号召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微信、QQ、电话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探讨适宜的教育方法,及时反馈学生在家、校的表现,共商教育对策,共同承担特殊学生的教育任务。再次,学校还应在开学之初组织召开全校家长会,向家长讲清楚学校的规章制度、培养目标、育人理念、中高职衔接政策及对家长们的要求,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学校单方来完成,一定要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全力支持,倡议家长每个月至少要主动和班主任沟通一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班主任做好问题生的教育疏导工作。最后,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家长通过网络平台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收听心理学专家分析讲解有关家庭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家长认识到“子不教,父之过”的严重后果。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定期举办特殊学生的家长座谈会,聘请专家给特殊学生家长上课,让家长通过学习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转变自己的态度,摒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引导家长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用耐心去引导孩子,用理解去化解孩子的怨恨,用欣赏的语言去肯定孩子。然后再聘请心理辅导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诊疗和疏导,让专业人员从专业角度去剖析孩子的心理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家校共育,才能更好地帮助特殊学生调控情绪,摆正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克服自卑心理,积极乐观地迎接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而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10]。其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发现及时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还行”的心态中不断觉醒,积极进取,健康成长。因此,针对问题较为集中的中职生,承担主要教育责任的家长、学校都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们,用欣赏的目光鼓励他们,用赞美的语言坚定他们尝试向好的信心。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赏识他们,他们的内心一定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
当然,赏识教育并不是指无原则的迁就和妥协,而是要采用较为温和的惩罚方式进行批评教育。所谓温和地惩罚就是不用恐吓、讥讽、体罚等方法进行教育,而是用让学生看到他的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来警示他。例如我在上课时发现有学生玩手机,多次提醒后仍旧不收敛,这时候我就采取没收手机一节课的方式来惩罚他的错误行为并明确告知他:没收手机一是为了督促他认真听讲,二是为了净化课堂环境,三是为了警示大家。如果接下来的时间他认真听讲,下课后就可以取回手机。这样处理之后就很少有学生因为老师再课堂上没收他们的手机而大吵大闹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很多学生也都能心服口服地接受这样的惩罚方式并认真听讲。
同所有学生一样,重组家庭、单亲家庭、隔代监护家庭的学生也是全社会的财富,他们与拥有幸福完整家庭的学生相比,只是处境暂时不利,只要他们能被社会关爱,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应有的帮助,能在出错时得到及时的引导,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能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肯定,他们也能乐观向上,锐意进取,变不利为有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