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冰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统战部,甘肃 庆阳 745000)
2018年5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天津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完善培养“1+X”复合型技能人才制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在院校实施“1+X”制度试点方案》,这是职教20条的一大亮点,也是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2]。《方案》一出台,就立即受到业界和高职院校的普遍热捧。为什么?因为这是落实高职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是积极开展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有力抓手。抓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政策层面激励学生多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无疑是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渠道,这是职业教育的重大利好政策。“1+X”证书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对于提高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于备受瞩目的“1+X”证书制度试点,如何在高职实施,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1+X”证书制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题中之意。它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创新,更加明晰、科学地评定学生的职业等级水平,有助于缩短学生自身能力水平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积极拓展就业本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该制度旨在引导职业教育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方向变革。“1+X”证书是产教融合对接中高端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的典范,对重构职业教育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等意义重大,必须引起职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1+X”证书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由之路。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能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职业技能等级的重视程度。“1+X”证书引领职教“1+X”试点不断对接科技进步,其中“X”代表支撑各行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前沿技术,将直接倒逼“1+X”中“1”的改革,推动学历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知识与技能融合,从而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从这个角度讲,这一制度创新可以称得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是制度创新的大举措。
(3)“1+X”证书制度是制定国家资历框架的关键一环。国家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初衷,就在于构建、完善通用的国家资历框架,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合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并举的双重功能,使拥有各类各级证书的人员能够有一个完备的水平参照体系,推进教育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成果互认,促进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能够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所带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协同育人模式,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1+X”证书制度试点启动以来,先后开展了四批试点工作,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有的职业院校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一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有的学校基于校内设有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所,对“1+X”证书制度形成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将二者混同起来,对企业参与持抵触情绪。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入,管理运行机制不畅所致。二是专业群建设滞后。“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不具有优势,学生较少,经费紧缺,特别是师资十分紧缺,工作推进缓慢。“双师型”教师的紧缺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学校配套制度滞后,“三教改革”进展不大,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不够,部门之间配合不力,导致此项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是很理想。四是教师培训工作滞后。缺乏持证的教师,无法开展学生培训,工作成效不理想。五是学校缺乏研究和探索,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企业牵着鼻子走,培训和考证工作变了样。
关于“1+X”制度试点,首先要弄清楚有哪些“X”要试点、谁来试点、怎么试点;在学生层面,要弄清楚学什么技能、如何学、为什么学;在教师层面,要弄清楚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在什么地方教等相关问题。在厘清了诸如此类问题后,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就要统筹资源,举全地区或全校之力,配备优秀教师,尤其配备实力比较强的且有能够胜任本专业领域技能教育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还要统筹地区或学校先进的实训基地等等。
技术技能的实质是物性与知性的融合,是实事与价值的统一。当学生发现掌握了某种技术技能后,能够给自己带来价值,这里的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能够通过所掌握的技术技能带来丰厚的收入;在精神层面,能够通过自己的本事赢得社会和人们的尊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自发地去学习,就会萌生学习技术技能的内在动力,也就避免了那种强行迫使学生去学,而学生由于准备不足致使半途而废的现象发生。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技术技能不仅是术与能,而是学生通过在技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劳动创造伟大、创造奇迹的人性之美,体悟到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奉献之美;通过技术技能培训,使学生感知每一个精美的零件、每一尊精妙的艺术品,都融入了脑力与体力的艰辛付出,在材料加工、工艺选择的技术技能学习过程,就是专心致志、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涵育过程,就是品格塑造、人格培养的过程。所以,地方或学校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优势,充分整合办学资源,主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比如庆阳职业技术学院要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战略聚焦发力,将工业元素贯穿学院建设发展始终,肩负起全市工业人才培养职责,打造工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工业人才培养路径,使得学校成为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的高水平院校。学校要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整合资源,打破学生的专业限制,加大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夯实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以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关于“1+X”制度试点,在“+X”的内容与教法上,一定要在教材上提出精准的要求,也就是说,关于“1+X”制度试点,要打造适合现代企业需求的“+X”内容。学校教育,教材为本,教材优劣,质量为王,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事关“+X”的内容与教法设计时,最好把企业请进来,一起研讨、编制教材;最好把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元素融进来,一同编入教材;最好把已形成的具有传统核心技术留下来,一并写入教材。这样才能确保国家提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1+X”制度发挥应该期许的作用,才能使这种制度的实施落到实处。切忌闭门造车或某某所谓专家用想当然的办法去编写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的教材。“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向教练;从“演员”走向“导演”。面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教师更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洞见学生未曾发现的内在潜力和需求。从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来看,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需要关注国家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需要关注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利益,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关注学生的利益,培养基于未来生活和生命的现实的人。因此,教师的使命是因势利导地将三者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时下,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战正酣,这场战争使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可以说,技术技能关乎国家经济和国家发展的命脉。技术对滚滚向前的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于此,国家选择在职业院校实施“1+X”制度,就是要加大国家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职业院校的使命和职责来说,职业院校应该勇于担当、适时而为。
关于“1+X”制度试点,最终是以发给学生的证书作为标志。这些证书,既是学生取得某一方面技术技能的凭证,也是学生进入职场从事某一技术工作的许可证。但这些证书务必与企业的高度认可契合、与企业的高度需求契合,企业认可度高,学生持续发展后劲强,学校持续培训后劲强。切忌乱发证书、盲目办证,更切忌技能证书“大跃进”。同时,要纠正为了证书而考证书的现象,要保证学生所考取的证书真正有用,切实提高证书的质量和声誉。
“1+X”证书制度的导向本身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对接,学历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培训内容的融合,学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同步评价提供了可能。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纽带,将X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能力水平为依据的多元化学习成果评价制度,使个体在工作岗位或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得到评价和认可,可有效打通教育壁垒,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及各类别教育之间的全互通。实现职普融通、职教贯通,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为复合型人才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要求、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持续更新提供路经。
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学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机构和教育部门形成工作合力。职业院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书证协同发展。行业企业要参与“1+X”证书制度实施,切实提升证书质量和声誉。培训评价组织要牵头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协同联动机制。教育部门要主动作为,完善顶层设计与统筹指导试点工作。既要为培训考证工作提供障,又要强化对试点工作的监督指导。避免X证书过度市场化,防止出现乱培训、滥发证现象。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已经成为当前职教改革的关注热点。职业院校和参与企业作为试点工作的主要参与方之一,如何推动职教改革,积极做好试点工作,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和制度质量保障体系。把明确“X”证书的定位,充分理解培训评价组织和培训主体的分工作为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的关键。抓好师资队伍和教材开发这一“X”证书培训实施的关键和难点,通过学分银行开展书证融通、课程置换及企业证书互认等工作,使确保质量始终成为培训证书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