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枭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乾西乡中心小学 浙江金华 321000)
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就一直是改革的主体,特别是近几年,素质教育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开发人类智慧三大钥匙之一的音乐,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大板块。在中国古时候,就有“制礼作乐”,而“乐”,就是音乐。“礼乐文化”创造了人类的辉煌时刻。世界上古希腊时期,“音乐”就归属到了“七艺”中,可以看出“乐”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能力。现如今,音乐教育已成为以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课程,以熏陶音乐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审美情趣为主旨,使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的意义,并用美好的心灵去创造美好的社会。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直接传授者,他们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领略音乐美,在体验中获取美感,自觉接受优秀、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作品,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有些音乐教师会经常抱怨音乐学科是不受重视的科目,学生既不用考试,也不参与学年考评,就算考试、考评也是走形式,而且常常被“主课”——语数英科教师占课。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校领导,各科教师,学生们都习以为常。于是有些音乐教师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久而久之,会滋生出怠慢、拖延的心态,得过且过。当然,音乐老师的个人原因也会造成这样的“不足”的状态,比如音乐老师家庭不和谐或家人不支持其教学工作,或者教师本人缺乏探究学习的科研精神,没有对学科进行深入认识,自身专业得不到提高,且在教学实践中不能获得成就感。还有可能是工作环境方面的因素,教师个人或新教师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模式以及与同事之间的相处不融洽;校外,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认可、不支持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关怀度不够;其他方面原因可能是不满足于当下的工资待遇、奖金绩效的分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的心态发生变化[1]。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学习音乐,可以拓展知识视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有代表那个时代和地域特征的音乐,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和地域的思想文化、生产生活。学习音乐,可以通过音乐可以了解那个时代和地域的状况,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学习音乐,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学习音乐,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想象力,使思维更加活跃。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酷爱音乐,如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苏联革命家、思想家列宁等。
在美妙音乐的学习中,学生的一些表现也会让音乐的学习产生“美中不足”的表现。现在,有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弹弹琴,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清楚音乐学科的含义及目的。在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还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音乐课上,总是只有固定的几位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其他学生好似和他无关一样,坐在位子上默不作声、面无表情。他们坐在课堂,看似在听课,但两眼呆滞无神,脑袋一片空白,有的甚至整个人的心早已跑出课堂。他们只会作齐答、点头、摇头等行为,答一些非思辨性或已暗示明确标准答案的问题。这样的学习,只会造成学生习惯性地不去思考问题,学习中遇到不明白的也不会去探究,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透彻。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不主动;教师没有引导启思,导致学生不勤于思考;有些教师没有以促进全体学生学会并掌握为目的,教学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育效果“不足”的首要表现在于,多媒体使用不合理,如整节音乐课,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师没有范唱,没有使用过任何乐器,学生不能在真实的空间里领悟、感受到音乐的美。还有的教师为了使音乐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使用多媒体多次播放音乐视频动画。其实在听曲的过程中,吸引到学生的并不是声,而是画。本想音画结合、视听互补,最后学生自动忽略了主次。教师不合理地采取多媒体教学会产生不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一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形式单一:先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歌曲、舞蹈图片,音视频导入新课;反复聆听音乐再教旋律、歌词,掌握新课内容;课堂拓展,以歌唱或舞蹈结束整堂课。这样的教学固定化、单一化,难以反馈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没有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美中不足”的音乐教学只能算完成任务,没有创新性可言。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足,许多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这样投入与少之甚少的状态下,有的农村小学音乐课就成了摆设,不能正常开展,有的就只为了应付上面领导的检查而偶尔开设。还有的农村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音乐课只能在班级开展。上课的时候连一架风琴也没有,或只用电子琴来上课,更别提其他基本的教学设备,有些连音乐教材配的多媒体光盘也不足,这对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很不利。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人们不可能做到的事,许多都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上进的理念和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变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各级领导应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把所有教育部门规定的所有素质课程都要开齐,尤其是音乐课程不能让“正课”所霸占。其次,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文艺比赛和一些合唱、舞蹈、器乐等方面的活动。第三,教师多参加区以及区以上的活动,在活动中的收获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同时转变学校领导的观念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最后,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的环境,让音乐教育能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音乐课程成为农村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确实能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从教师角度来看,首先应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观,良好的心态是首要。有关研究者指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反之,则会出现负面效果”。互良好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它是帮助教师不断攀登教学高峰的源泉。教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呢?由于受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因此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如此才能走进儿童,实现共同进步。其次,教师应适时且有效地释放压力,可以找知心朋友、名师等倾诉解压,也可锻炼身体或查找观看一些关于教育类的电影、书籍,或者适当旅游开阔眼界,从而舒缓情绪、走出困境、释放压力。然后,教师千万别把学生绝对化,不能片面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可能是天才,关键在于如何挖掘、诱导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是以人为本的首要,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耐心培育等待昙花展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音乐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以致用,因而为使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融合,在教师的引导下恰当使用课堂乐器,锻炼演奏技术,提高学习兴趣。最后,正确的音乐教学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的自身发展价值。教师应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思想道德等全面素养。建议多看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类的书籍、杂志,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杂志《中国音乐教育》,郭声健的《中国音乐教育》等。在平时,及时了解当前学科教学的热门知识,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并通过长时间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成果,实现个人价值[3]。
针对以上阐述的学生学习音乐的问题,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何为音乐”“何为学音乐”“学音乐为何”,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学习观,使学生养成多思考的学习习惯。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目的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学科观,带着探究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音乐学科中不断升华个体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教学问题设计时,应面对全体学生,设计有针对性、时效性、启发性、恰当性、适度性、连续性、层次性的问题,对学生投入理解,在理解活动中探寻人的存在本质。理解的过程就是对人类生存这个充满意义的文本的不断解释。因而教师要善于观察理解学生,懂得顺应学生,最后才能改变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授知识后,应适时地温故而知新,建议每节新课前回顾上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并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诵而不断加强记忆,增强学生的音乐知识容量,以达到信手拈来。笔者认为学生若能做到举一反三,则体能现出学生真正学会了学习。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音乐学科观,以了解学生为首要任务,给予学生内心所需求的音乐知识。做到细读课标并理解、善用教材。合理运用多媒体相关的辅助教学工具,恰当使用多媒体,以免学生头脑记存的知识变成以短时记忆为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以组块的信息容量为标准。保存时间不长,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因而过度使用多媒体易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靠,容易遗忘。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情,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法,用生动的言语讲解音乐知识或创设情境。在双向课堂中,用语言进行问答、讨论,即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再思辨并解决问题,学生从中不断获得成就感。示范法,教师的示范演唱或演奏等,使学生更主动地亲近音乐,从而学会聆听、观察,久而久之便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效果。在音乐课堂中重点运用演唱法和表演法,不但可以训练科学的发声和表演能力,也可加深对旋律的记忆。同时,课堂乐器参与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乐器音色的识辨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以上是课堂优秀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实况等灵活制定有效教学策略,让学生肢体、大脑、听觉、视觉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莫图一时之快而单一地进行无思的学习[4]。
基础知识是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必须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教授,不能形而上学,只注重形式化。建议教师联系农村小学低中高段学生已有的共性与个性特点,立足于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以兴趣贯穿始终,自编音乐基础知识的歌谣及情景故事,或自编音乐基础知识的试题。课中经常抽查和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情况,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体现美育,实现人性的教育。
叶楠教授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音乐教育的核心即是人性的教育。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乡村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关心、支持音乐教育,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足”,能与城市学校音乐教育并进,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话。因此,真诚希望各级领导和全社会都来重视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使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我们的音乐教学之中,激励一线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观,躬身实践,长年积累,并志存高远不断探究、创新,使小学音乐教学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