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背景下西方国家滑雪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1-12-31 12:29:13周文福张宝军丛冬梅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胜地滑雪场滑雪

周文福,张宝军,丛冬梅

(1.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2.沈阳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举办奥运会是一个为举办城市创造效益的机会,其效益往往超过举办奥运会的巨大成本。Sebastian Kaiser等(2013)以1999年拉姆索北欧滑雪世界锦标赛和2001年圣安东高山滑雪世界锦标赛为例,研究了冬季运动目的地旅游发展挑战以及赛后的旅游营销问题[1],而随着冬奥会的举办,其对举办地的影响一定更加深远。Weiler J(2010)以温哥华冬奥会遗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后冬奥时代奥运举办地的冰雪产业问题[2];Piervincenzo Bondonio,Chito Guala(2011)的研究指出在都灵举办冬季奥运会四年后,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的奥运遗产对都灵复兴进程的影响还十分巨大[3]。在我国,为配合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 号),全面促进中国冰雪运动繁荣健康发展,《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 年)》中提及,到2020 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 000 亿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要实现突破3 万亿的目标,也就是说到2020 年冰雪产业规模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五分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要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北京冬奥会的大背景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JSTOR 西文过刊全文库、John Wiley 电子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数据库、Springer Materials 数据库、DDS 学位论文集成发现系统数据库、EBSCO 数据库、Wiley Online Library 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英文数据库检索到与冰雪产业相关的文献500余篇(部)。文献研究发现,多数西方国家学者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滑雪产业方面,因为滑雪运动的产业化运作特征更加明显。而在相关的研究中对滑雪胜地开发发展方面的研究更是热点,涉及了经济促进、发展建设关键技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滑雪胜地是滑雪旅游产业良好运行的基础保障和滑雪产业开发好坏的重要评价指标,可以说一个国家滑雪胜地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鉴于滑雪胜地的重要性,本研究从西方国家滑雪胜地的起源、发展、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通过理论梳理和对比、研究、总结西方国家的经验成果,以期以点带面,为我国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西方国家滑雪胜地概述

西方国家的滑雪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 500 年前的挪威,考古学家在那里曾经发现的一座古老石雕就描绘了一个在雪地里通过滑雪来提高长途跋涉移动速度的猎人。公元1000年,滑雪出现在维京人的文学作品中[4]。20 世纪的前30 年,高山滑雪在北美成为一种娱乐消遣。1932 年冬季奥运会之后,北美民众对滑雪的兴趣大增,北美滑雪最初是由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移民引进。1935 年,美国爱达荷州(Ida⁃ho)的太阳谷成为第一个“目的地”性质的滑雪旅游地。20 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滑雪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周围以及目的地以外的人们[4]。从那时起,滑雪旅游目的地为许多人提供了户外娱乐体验,并在促进目的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滑雪旅游越来越为人们熟知与接受,西方国家也经历了一个整合过程。滑雪是滑雪爱好者在滑雪场享受的一种娱乐形式。旅游是一种为了娱乐而采取的一种做法,即民众旅行通常是为了去目的地滑雪。除“旅游”外,滑雪目的地也可被视为“游客服务”或“酒店业”的一部分,因此将滑雪旅游目的地称为滑雪胜地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5]。

滑雪胜地通常位于大型山脉地区,因为这里具有最佳的积雪覆盖,可以根据山势建造不同数量的滑雪道。同时,因为山地落差还建有数量不等的升降台,用来把滑雪者输送到山顶的滑雪道起点。因此,滑雪胜地通常是同时提供全套滑雪服务以及住宿和会议设施的地区。根据提供的便利设施类型(根据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滑雪胜地的服务通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经营滑雪区的设施,如滑雪道、升降机和拖具等设备,这类服务包括广泛的室内和户外休闲活动,全年运作;另一类是提供短期住宿,重点是提供住宿、餐饮、设备租赁和滑雪指导服务等。滑雪场地是一个国家滑雪旅游产业良好运行的基础保障,滑雪胜地开发运行良好,该国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就好、发达程度就高,这也必然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从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关键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总结西方国家发展滑雪胜地的经验。

2 西方国家滑雪胜地发展建设分析

2.1 滑雪胜地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Wikler(1988)的研究重点关注美国俄勒冈州的滑雪旅游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6]。2019年美国国家滑雪场协会(NSAA)宣布,在2018/2019 赛季,前往美国的滑雪者总人数超过5 900 万(自1978/1979 年NSAA 开始记录游客数量以来,2018/2019 赛季排名第四),这一数字比2017/2018 赛季5 330 万的总人数增长了近11%。充沛的降雪以及体验效果的持续改善,使得美国各地的滑雪游客人数都有所增加。其中,太平洋西南部和落基山脉地区最多,分别比前一季增长22.9%和15.6%。这么庞大的滑雪群体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Lasanta、Laguna(2007)以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滑雪旅游为例,研究滑雪胜地对地中海山区经济均衡发展的作用[7];Marco Putz、David Gallati(2011)的研究得出瑞士滑雪胜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在达沃斯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其中冬季旅游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26%[8];Matti Haverila(2018)的研究指出,2012 年旅游业为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创造了135 亿美元的收入,其中滑雪区收益约占2012 年旅游业总收入的9%,这里的滑雪胜地每年吸引滑雪游客人数接近2 000 万,许多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因此,滑雪旅游业被视为该省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9]。

20 世纪西方国家民众随着休闲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交通系统的改善,能够快速、廉价地去更远的地方旅行,这就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其中就包括冬季旅游。每到滑雪季,阿尔卑斯山地区吸引了全球45%的滑雪者,数量庞大的滑雪者的涌入,给这个区域内的滑雪胜地注入大量的资金,也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欧洲东部高山地区,滑雪旅游除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外,还可提供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随着滑雪旅游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其对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冬季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滑雪旅游,由此也引发了滑雪胜地的营销竞争。Wil⁃liams、Fidgeon(2000)的研究以加拿大滑雪产业为研究对象,提出开发新市场并建立适当的产品开发战略,以吸引新的滑雪运动消费群[10];Mark Needham(2005)的研究以加拿大惠斯勒山滑雪胜地为例,分析了滑雪旅游区夏季旅游的运营策略[11]。

2.2 滑雪胜地关键技术指标及中外比较

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脉南部的斯特拉加滑雪场在1990年开始建设,2000年斯特拉加只有一个升降椅和两个滑雪缆车,到2011年斯特拉加已成为喀尔巴阡山脉南部最具吸引力的滑雪场之一。现在斯特拉加建有7条滑雪道,总长度为9 074.5米,雪道占地面积14 000平方米,配备了6条运力强大的升降机,全长4 671米,每条升降机平均运力每小时都在500人以上。在所有的雪道中50%是初级滑道,16.6%是中级滑道,33.3%是高级滑道,仅一条滑雪道专门提供高技术能力的滑雪者使用。为确保长时间的运作能力,有3条滑雪道建有夜间照明设备。斯特拉加滑雪场规模不大,但是这里年平均气温3.4摄氏度,12月至第二年3月平均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下,10月份开始降雪,一般持续5个月,人工降雪依赖程度较低,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滑雪运动。而且这里发展理念明确,雪道建设合理,配套设施完备,因此,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滑雪胜地。可见,一个滑雪场发展的好坏,最重要的指标包括雪道、游客运输能力、自然条件、人工造雪能力等[12]。

2.2.1 雪道数量

雪道是滑雪场的核心所在,雪道的数量往往决定了滑雪体验的丰富程度,奥地利的圣安东·阿尔贝格滑雪度假区拥有上百条雪道,业态涵盖滑雪场、酒店、餐饮、娱乐设施等,雪道总长度306千米,还有超过200千米的越野滑雪区,可以为所有级别的滑雪爱好者提供服务[13]。国内的雪场中,万达长白山有雪道超过40条,万科松花湖、万龙、北大壶、密苑云顶、太舞有30条左右雪道。另外,雪道的长度同样非常关键,短距离的雪道很难让人充分体验滑雪带来的乐趣。而长达几千米的雪道(万科松花湖的X1雪道长达4.1千米,奥地利基茨比尔的一条雪道长达8.2 千米)可感受到畅滑的乐趣。滑雪道的总长度上,北大壶、万龙、万达长白山、万科松花湖都超过了30 千米,其中北大壶最长37 千米、万龙35 千米。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滑雪场在雪道数量和长度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2.2.2 游客运输能力

除了数量和长度,滑雪场的运输能力也十分重要。参与滑雪的人都希望把时间用在雪道上,而不是排队等候进场和坐缆车。因此,滑雪场内游客运输能力也是评判滑雪场好坏的关键指标。奥地利的圣安东·阿尔贝格滑雪度假区拥有88 条运输电梯,每条电梯的运力每小时都在800 人以上[13]。国内的雪场中,近几年新建的万达长白山、密苑云顶、万科松花湖也拥有较好的运输设备,其中万科松花湖6 条索道全部为高速缆车,运力达到17 000人/小时。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现有的700多家滑雪场中,索道数量总条数为250条,数量还明显不足,可以推断很多滑雪场的游客运输能力还明显不足[14]。

2.2.3 自然条件

滑雪者在选择滑雪场的时候最容易看到的是雪道的数据、规模,然而决定一个滑雪场好坏的因素往往还包括滑雪场基础的自然条件,这也是评判一个滑雪场好坏的重要指标。因为,滑雪胜地美丽的自然景观会给滑雪者带来不同视觉体验,这也将影响游客的重复旅游次数。Kyriaki Kaplanidou、Heather Gibson(2010)的研究发现滑雪场的形象与滑雪场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滑雪场的自然条件与游客的满意度和意愿有关。如果这个滑雪场在自然条件方面被认为是优越的,游客满意度高,那么再次访问的意愿相对会变得强烈[15]。这就是说滑雪场的自然条件可提升滑雪场的形象,进而影响滑雪者参与的态度和意愿。

滑雪场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山地落差和降雪量等。山体落差即雪道最高点到雪道最低点的高度差,一般是越大越好,其往往决定一个滑雪场的上限。欧洲的著名滑雪场落差一般都超过1 000米、部分甚至超过2 000 米,北美的大型雪场最大落差为1 000~1 300米。而亚洲的日本、韩国,包括我国,落差基本都小于1 000 米。国内滑雪场中,山体自然落差最大的是长白山950 米,其次为亚布力885 米、北大壶870米。但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落差是自然落差,而非雪道落差。我国的雪道落差中,亚布力和北大壶是最大的,其次是万达长白山、万科松花湖、万龙、丝绸之路、亚布力阳光、太舞,以上落差都超过了500米。

除山体落差以外,降雪量也是滑雪场自然条件的重要组成。Catherine Marina Pickering(2010)的研究对澳大利亚最大的滑雪场以及351名滑雪游客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态度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如果未来5年澳大利亚的天然雪量较低,90%的滑雪者将减少在澳大利亚滑雪场滑雪的次数,尽管广泛使用人工造雪,但由于天然雪少,也会导致滑雪参与率下降[16];Mi⁃chelle Rutty(2015)调查了2 448 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滑雪者,如果他们常去的滑雪场因缺雪而暂时或永久关闭,他们愿意去哪里和去多远的滑雪场:59%受访者会就近选择去安大略的其他五个主要旅游胜地,而有11%~15%的受访者将离开安大略,选择较远的魁北克或纽约州[17]。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滑雪场自然降雪的可靠性受到挑战,特别是在海拔较低的滑雪场表现得尤为突出。瑞士的滑雪场海拔较高,自然降雪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而在海拔较低区域,特别是德国、奥地利,在这方面就处于劣势。如果气温升高2摄氏度,瑞士大约80%的滑雪场仍有充足的降雪量,而法国降雪量为65%,意大利降雪量为68%,奥地利降雪量为50%,德国降雪量为13%[18]。这也对低海拔地区的滑雪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拔低于1 066.8米的滑雪度假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远远超过海拔较高的度假村,才能有效保障游客数量[19]。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降雪的减少会造成滑雪游客的流失。国内的滑雪场自然降雪普遍较少,为了最大限度地留下旅游者,国内的滑雪场主要依靠人工降雪,因此,造雪能力就成为了评价滑雪场的又一重要指标。

国内的万龙滑雪场有超过200 台造雪机,如果24小时运行,可以保证雪量相对较少的崇礼地区滑雪场的雪量供应。人工造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滑雪场自然雪不足的问题,但是也会产生一些连带问题。Catherine Marina Pickering 的研究就指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滑雪度假胜地的造雪总面积从1991 年的118 万平方米增加到2008 年的354万平方米,仍然只占度假胜地总面积的12.6%;要想维持山坡雪道上足够的雪量,在现有的基础上还需增加71%的雪炮。由于气候变化,这两个地区的降雪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稀少。随着夏季气温升高,自然降水减少,蒸发增加,可能会减少流向小溪和水坝的径流,而人工造雪需消耗大量能源,因此,盲目增加人工造雪量可能会引发环境问题。另外,要增加人造雪的数量,除了资源消耗问题,造雪的直接经济成本也会增加,如提供雪炮所需购置的所有新基础设施(包括雪炮、管道、大坝和水泵)就将增加大量的经济成本。在2008 年,澳大利亚阿尔卑斯滑雪度假胜地总共安装了99 个新雪炮和相关的基础设施,花费超过1 625 万澳元(近8 000 万人民币),每套雪炮及基础设施建设就将平均花费约为16.4 万澳元(近80 万人民币)[20]。Ca⁃mille Gonseth、Marc Vielle(2018)的研究指出,人工造雪可增加积雪量,从而减少气候变化对滑雪旅游体验的影响,对滑雪场适应气候变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人工造雪会提高生产和经营成本,从而导致更高的生产价格。同时,人工造雪所消耗的水、能量和不得不面对的生物多样性、植被和土壤方面的生态问题,这都要求我们不得不考虑造雪的全部成本[21]。因此,对于欧洲、北美和澳洲等地的滑雪场来说,人工造雪的社会、经济、环境成本已经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2.4 全季运行能力

诚然,变化多端的滑雪坡道和越野小径对满足游客对乐趣和刺激的渴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他重要方面还包括雪景、社会氛围、成本节省的机会以及辅助设施建设等。Alexander Hodeck、Gregor Hovemann(2016)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动机因素对体育游客进行分类,得出在旅游行为(如逗留时间)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季节性差异:前往德国高原地区旅游的游客,在冬季旅行距离289.81 千米,在目的地停留4.92 天,而夏季仅旅行65.08 千米,停留2.84 天。就平均年龄而言,参与滑雪的游客比其他游客年轻10岁以上。“家庭游客”在一个目的地停留的时间最长,平均每人每天消费最高。鉴于不同的群体在夏季与冬季在旅游动机和参与情况方面存在的差异,都迫使滑雪胜地管理机构制定新的四季营销策略[22],即发展滑雪胜地运营的全季概念,以缓解夏季游客较少的压力。

在滑雪胜地,滑雪自然是最重要的体验。但对于普通的滑雪爱好者来说,只“滑雪”是不够的,滑雪胜地运营的全季概念更加强调滑雪场相关配套设施的丰富程度。Fakhouri V(2016)的研究指出,尽管夏天地面上没有积雪,滑雪度假村还有应该提供其他设施,如游乐园、餐厅、休息室和购物中心来吸引游客[23]。Mulvey(2018)的研究指出,随着落基山脉和美国中西部地区滑雪场雪覆盖的显著减少,滑雪度假村不得不通过产品多样化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格局。结果显示,有22 个海拔低于1 066.8 米的滑雪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更多。除了滑雪、雪橇、越野滑雪、溜冰等项目以外,还有诸如山地自行车、骑马、野生动物跟踪、派对、飞盘高尔夫、射箭、设备租赁、专业商店、餐厅等。滑雪胜地再也不仅仅提供滑雪和住宿两项服务,而是不断增加更多的服务产品,以便留住老客户并开发潜在客户,这些措施对美国滑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2.5 交通便利性

由于对山体海拔的追求,大型滑雪场往往远离都市,而交通不便仍是许多滑雪旅游胜地最突出的问题之一。Samuel Spector(2017)的研究指出,滑雪胜地的游客很多是从地球的另一端来到这里,而很多滑雪胜地并没有公共交通工具通往滑雪区,滑雪场也往往被视为独立于交通网络之外的独立地区,滑雪场之外的地面和空中运输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一定程度提高了游客的旅行成本,影响了游客的积极性。因此,交通便利性就成为了很多滑雪场关注的问题[24]。我国目前主要的滑雪场交通情况良好。特别是北京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地区,以北京为中心,最为便利的就是北京周边的滑雪场,其次是崇礼地区(尤其是2022 年之前将运营的京张高铁),再次是吉林、黑龙江,最困难的是新疆。特别指出,万科松花湖距离吉林市区仅16千米,或许是全世界距离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最近的大型滑雪场。

2.3 滑雪胜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气候的关系

滑雪旅游产业在推动所属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依赖当地资源的支持。美国历史学家Ann Hyde(1997)将滑雪旅游业称为采掘经济,并将其与采矿、牧场和其他基于自然资源的产业相比较,那是因为其与传统的采掘经济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依赖于高资本和高劳动力投入。而经济学家们的倾向是,滑雪旅游业更像牧场,而不像采矿,因为矿藏是不可再生资源,而雪和草都是可再生资源。无论滑雪旅游业更像采矿业还是牧业,可以预见的是滑雪胜地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滑雪胜地的开发会影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滑雪胜地的发展。

2.3.1 滑雪胜地开发影响生态环境

滑雪胜地多建在高山和亚高山环境中,这里的生态系统多样,许多特有的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这些滑雪胜地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场地设施建设的威胁。Melanie P.(2014)指出随着滑雪运动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滑雪胜地,滑雪胜地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带来的问题是高山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滑雪场的冲击,许多动物的栖息地被改变和破坏[25-26]。

Sonji Wipf、Christian Rixen(2005)的研究以瑞士12个高山滑雪场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38块滑雪道和38块滑雪道以外相邻地块的植被结构和组成情况,结果表明滑雪道区物种丰富度和生产率较低,木本植物和早期开花物种的丰富度和覆盖度较低。通过机械改造过的坡地养分和光照指标较高,植被覆盖度、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早花木本植物丰度较低。特别指出机械改造对高山植被的影响尤为严重和持久,无论是时间还是植被恢复措施都无法减轻这种影响。人工造雪自首次应用于滑雪道植被以来,其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因此,应避免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和人工造雪[27]。

Philippe Roux-Fouillet(2011)的研究以8 年为跨度比较了2000 年和2008 年不同类型滑雪道与相邻的非滑雪道对照区的土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机械作业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土壤密度增加50%以上,pH 值和C/N 比值增加,总氮浓度降低。在8年的时间里,机械改造作业使滑道上的植被遭到破坏,高山栖息地自然恢复十分困难。因此,应尽量减少在高山环境中采用机械作业的方式建造新滑道和改造现有滑道[28]。

Antonio Rolando、Enrico Caprio(2007)的研究指出在高海拔地区,没有树木的山区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价值本来应该很高,但它们受到滑雪胜地开发(特别是滑雪道的建设和扩大)的影响,其受到的威胁日益增加。研究以意大利西部阿尔卑斯山脉苏萨山谷顶端的草地鸟类分布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近期建设的滑雪场草地、滑雪场附近的草地和远离滑雪场的天然草地上的鸟类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可以发现,在天然草地上的地块,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大,草地物种密度最大,而在滑雪道上的地块,鸟类物种密度最小,滑雪场旁边的地块比自然区域的地块支持的鸟类物种和多样性并不更少,但它们支持的鸟类密度明显较低。这表明,滑雪道除了对当地鸟类群落结构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外,还可能对附近地块的鸟类密度产生间接的、有害的影响[29]。

Caprio E、Chamberlain D. E.(2011)的研究认为许多滑雪场的建设已经威胁到爬行动物生存,甚至是那些被列为濒危动物也未得到滑雪场建设者的重视[30];Chloe Sato、Mellesa Schroder(2014)以澳大利亚爬行动物为例,研究了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提升滑雪胜地的生物多样性[31];Luisa、Pilar(2007)的研究指出滑雪场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增加了蜥蜴适应环境的难度,而且也增加了蜥蜴被捕食的风险。如果爬行动物想继续生活在滑雪胜地,就必须制定以保护它们繁衍为目标的措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将密集干扰限制在已经过度改造的澳大利亚滑雪场地区;其次是避免对滑雪场中剩余的原生植被和生态环境复杂性结构进行再次干扰;最后实施植被恢复方案,在经过高度改造的地点重建生态环境复杂性结构,或者在爬行动物活动高峰期停止人工割草,人为地恢复一些避难所,以便为蜥蜴的行动创造安全环境。虽然这些策略旨在促进爬行动物在滑雪场的持久生存,但滑雪场的存在是蜥蜴长期生存的隐患[32]。

2.3.2 气候变化制约滑雪胜地发展

对于许多旅游目的地来说,气候是吸引游客的因素之一,冬季旅游产业已多次被认定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Catherine Marina Pickering(2010)的研究对澳大利亚最大的滑雪场中351名滑雪游客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态度进行了评估,并与1996 年的调查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如果未来5 年澳大利亚的天然雪量持续降低,90%的滑雪者将减少在澳大利亚滑雪场滑雪的次数,这明显高于1996 年调查的结果(75%)。87%的受调查滑雪者认为气候变化会影响滑雪产业。研究还指出,在2006 年平均温度增加了0.85℃,天然降雪减少54%,滑雪参与者平均参与率降低了13.6%,尽管大量地采用了人工造雪,但由于天然雪量不足,明显导致滑雪者参与率下降。因此,气候变化将影响那些依赖自然资源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滑雪旅游更是首当其冲[33]。Gajić-Čapka(2011)的研究指出自20 世纪下半叶开始以来,在所有观测地点都出现了冬季变暖和平均气压(更多的反气旋情况)显著上升的现象,高山地区,特别是中等高度地区自然降雪显著下降[34];Andrew Holden(2000)的研究指出,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一样,滑雪也会受环境变化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35];Elizabeth Burakowski 等人(2012)选取美国5 个州,分析气候变化对这些地区冬季旅游的影响[36];Ca⁃mille Gonseth(2013)分析了雪量的变化对瑞士冬季旅游的影响[18、21]。

相关研究一致认为,大雪年可以明显增加游客的数量,也会吸引新的参与者参与到滑雪旅游中来,同时,充足的雪资源也可以改善游客的体验,减轻因人工造雪引起的环境变化。但是自然雪量的减少也会影响滑雪游客的数量和滑雪胜地经营状况。Dawson、Scott(2013)的研究指出滑雪旅游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风险,如果旅游目的地的气候变化不再符合需求方的偏好,这将造成替代效应,从而造成旅行流量的空间或时间转移[37];Debbie Hopkins(2012)的研究则指出,全球滑雪业的生存能力尤其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它依赖特定和稳定的天气条件。随着全球变暖,冬季运动目的地降雪不足、造雪和运营成本增加、冬季运动时间缩短、游客减少,这势必造成滑雪胜地运营出现亏损[38]。

2.3.3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气候变化被认为是21 世纪全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气候变化是当今最广泛讨论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之一。Stefano Balbi 等(2013)评估了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冬季旅游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39];Dawson 等人(2013)认为滑雪市场、社区和个人应该参与到滑雪旅游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多端风险管理中来[40];Gunnar Pall Eydal(1997)的研究指出,一个滑雪场是否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场地景色、水质、固体垃圾管理、污水处理设施、耗水量、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土壤和植被保护、空气质量、噪声水平、能源消耗、燃料和化学品处理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等12 个方面[41];Tania Del Matto(2007)的研究认为,滑雪胜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其经营的服务和提供的产品息息相关。滑雪胜地生产出来的“滑雪产品”不是物质产品,而是客人的体验。滑雪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被定性为由材料、能量、水和人的输入流和输出流组成的生命周期链,这个周期链包括的三个阶段。这个周期链包括从最初设计到供应链的所有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运输和处置等活动。这个周期链的可持续性的决定因素包括滑雪胜地、供应商和客人三个方面。这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要通过一些系统相互关联表现出来,主要包括:由滑雪道和建筑物组成的建造系统以及容纳和服务各种滑雪胜地活动所需的有形基础设施;由当地社区、企业、就业、游客和公共服务组成的人类活动系统;由植物、动物和土壤的生物物理系统;由各种能源、空气、水和矿物质组成的环境系统。要实现上述三个系统的可持续性,必须从限制数量、提升质量、缩小区域差异、减少资源消耗、内外利益相关者分享权力、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出发,构建滑雪胜地可持续发展模式。

3 讨论与启示

3.1 我国滑雪运动起源很早但发展速度较慢

滑雪运动在我国开展较早,中国文献中对滑雪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书》:“其国猎兽,皆乘木,升降山隥,追走若飞”。中国的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公认为是世界滑雪运动最早的起源地。公元前8 000 年,古阿勒泰人就开始了滑雪活动。经实地考察发现,在当地原始的洞穴中有古人彩绘的滑雪人物图像,至今当地人仍旧沿袭着手持单根木杆在雪地里使用“毛滑雪板”的习俗,同时,滑雪这一狩猎方式一直被我国北方民族沿用至近代。这些都证实了,中国的古阿勒泰人早在距今一万年前就已掌握了滑雪技术,并已成功地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这比欧洲古人开始滑雪早了近5 000年。

虽然我国的滑雪运动起源很早,但是,与西方滑雪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一,与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和由来已久的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对华夏文化的核心黄河流域心向往之,这也造成了东北、西北等地世代以滑雪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居民不断向南向东迁移,生活环境明显变化,起伏的山峦变成了大平原,鹅毛大雪变成了如酥细雨,生存条件得以改善,滑雪却与人们渐行渐远。其二,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在近现代各项体育活动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滑雪运动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滑雪与其他体育运动一样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其三,体育的政治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百废待兴的新国家需要一些在世界上发出声音的机会,国际体育比赛就成了不二的选择,但是彼时的滑雪运动还不足以像乒乓球一样“小球转动大球”,没有成为一项优势项目得到相关的支持。

3.2 我国滑雪运动发展潜力较大但面临诸多问题

3.2.1 我国滑雪运动发展潜力较大

2000 年以后,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消费升级,我国的群众性滑雪运动得到了快速发展,滑雪运动已由单纯的竞技赛事向群众健身转型。国内滑雪场的数量从2004 年170 家增加至2013 年408家,滑雪人次从350 万增加到900 万,10 年间国内滑雪场增加238 家,滑雪人次增加了550 万。2014 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利好的刺激下,国内滑雪场从2014 年460 家增加至2018 年738家,滑雪人次从1 030 万增加到2 113 万,5 年间国内滑雪场增加了278家,滑雪人次增加了1 083万。滑雪消费仍主要发生于东北与华北两个地区,仅华北、东北地区两大区域接纳的滑雪人次就达到了1 139 万,占总滑雪人次的59%。2018—2019 年雪季,国内超100万级滑雪人次省份将突破10 个,在2017—2018 年跨雪季统计年度,滑雪人次达到1 930 万,其中南方区域滑雪人次为375 万,占比近20%(注:这里的南北分界线为秦岭、淮河),并有望在2018—2019年雪季首次突破2 000 万大关。可见,随着冬奥会“北京周期”的临近,随着大众冰雪运动的规模化效应逐步体现,我国冰雪产业特别是滑雪产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从我国的人口基数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冰雪运动参与率高达30%左右,而我国目前近14亿人中,滑雪人口不到2 000万人,参与率仅1%左右,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9%和8%,更难与瑞士和奥地利的37%和36%相比。同时,中国的滑雪人口年均滑雪次数较低,相较奥地利、法国、瑞士的滑雪人口在平均每年滑雪分别5.9 次、4.6 次和4.2 次(近5年数据统计),我国滑雪人口平均每年仅滑雪1.1 次。因此,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滑雪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条件,但是从数据对比情况来看我国的滑雪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国家提出“3 亿人上冰雪”口号的背景下,以滑雪运动驱动的滑雪旅游产业开发已经成为提升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和参与程度一项重要工作,在滑雪旅游产业开发方面必须多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而这个道路的核心就是大众化道路。这就要求在滑雪旅游产业布局、滑雪旅游产业运营、滑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首先要考虑普通大众的诉求,以需求为杠杆,努力提升大众参与率。

3.2.2 我国滑雪运动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在20 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冬季滑雪胜地持续、大规模地扩建。这种增长使该地区滑雪游客数量大幅增加,进而促进了许多高山社区人口和经济的复苏。但是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情况出现了变化,滑雪胜地投资放缓,游客数量开始减少,滑雪旅游收入不断下降。这一变化趋势表明,该地区过度依赖于滑雪一项旅游产业,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因此,20 世纪90 年代,该地区的滑雪胜地经营者意识到滑雪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已经无法持续,滑雪胜地需要适应新的运营环境,必须对现有的滑雪胜地发展模式进行重大的重组和变革。美国科罗拉多州鹰谷的滑雪和“旅游”房地产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鹰谷,非滑雪收入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68%,即该公司越来越依赖房地产来维持利润。但是,对滑雪区的改善,如滑雪升降机、雪道、步道和造雪等方面的投资并未减少,因为这些投资对改善和提高公司房地产的价值大有好处。可见,传统的滑雪旅游目的地的盈利模式已经出现了变化,多维度的产业开发已经成为了趋势。

目前,我国拥有700多家滑雪场,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滑雪场数量较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区,并已经形成了四大聚集区:亚布力区域、吉林区域、崇礼—北京区域和新疆区域。其中,黑龙江省有滑雪场124家,位列全国第一。依据滑雪场规模划分,在黑龙江省124家滑雪场中,共有26家滑雪场达到星级标准,亚布力更是声名远播,被赞誉为“中国滑雪麦加”。2017年春节旅游黄金周,黑龙江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滑雪游客1 009.49万人次,实现收入120.47亿元。吉林省的万达长白山、北大壶、万科松花湖和长白山天池雪等滑雪场也是中国顶级滑雪场。2017 年春节旅游黄金周,吉林省共接待滑雪游客1 067.99万人次,总收入97亿元。近几年,河北省张家口的滑雪产业发展迅速,先后建成了崇礼万龙、密苑云顶、长城岭、多乐美地、太舞、富龙等国内外知名的滑雪场,总投资超过了150 亿元。2017—2018 年雪季崇礼共接待滑雪游客274.1万人次,直接收入19.6亿元。从局部数据来看,近些年我国的滑雪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仅就我国滑雪发达地区来看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滑雪旅游产业是一项投入大、收益相对较慢的产业,东北地区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较慢,GDP 总量与人均GDP 在全国都处在下游位置,目前主要依赖政府投资滑雪产业,资金链不足的问题仍十分明显。第二,滑雪胜地作为一个复合性较高的滑雪旅游聚集地来进行开发仍有所欠缺,与滑雪相关的配套产业较为落后,还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滑雪胜地品牌。第三,任何一个滑雪胜地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水平赛事的支撑。目前,我国的滑雪发达地区品牌赛事开发还不够,耳熟能详的国际赛事乏善可陈。第四,政府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由本地经营者自主管理,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第五,滑雪胜地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但是由于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虹吸效应,东北地区冰雪胜地专业人才大量流失,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第六,区域内居民缺乏参与冰雪活动的积极性,缺少有效的意识引导,造成目前东北地区形成了看雪、聊雪却不滑雪的习惯。第七,对区域外民众的吸引力不高,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滑雪胜地品牌还很少。

3.4 冬奥会对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意义

3.4.1 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会的一些特点

2008 年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一届世界公认大获成功的夏季奥运会,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会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冬奥会前的设施建设以及冬奥会后冬奥遗产的再利用问题都具有与夏季奥运会不同的特点。首先,夏季奥运会在一个特定的城市举行,只有少数比赛可在其他地方举行。相比之下,冬奥会在官方主办城市以外举行的赛事数量通常要高得多。例如,在2010 年冬奥会上,高山滑雪项目、雪橇、冬季两项、越野滑雪、跳台滑雪都是在惠斯勒的芒登滑雪胜地举办比赛,而不是在官方主办城市温哥华。第二,夏季奥运会的整体成本已经十分惊人,冬奥会的成本可能更高,因为冬奥会高度专业化的设施更多。例如,滑雪跳台比田径或球类比赛的体育馆更昂贵。第三,冬奥会体育设施的再利用可能比夏季奥运会更加困难。为迎接夏季奥运会,更多的设施可以作为临时建筑(如棒球或沙滩排球场),赛后可以拆除,其他设施,无论是为奥运会升级的现有设施,还是新建的设施,通常都是具有多功能的,比如游泳馆、健身房和射击馆等。然而,冬奥会所需的许多场地设施并没有那么灵活;Heike Alberts(2011)从冬奥会场馆的再利用层面研究了奥运会举办地场馆设施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指出高台滑雪的跳台就很难改作他用,同样,滑轨在奥运会后的可能用途也很有限。第四,比赛项目可参与度低。雪橇和有舵雪橇技术性较强,所需场地的专业化程度极高,再次利用也往往集中表现在顶级运动员的训练和举办国际性比赛过程中,而对普通民众的参与没有实际价值。最后,冬季奥运会对环境的要求可能更高,对生态的影响也更大,因为一些设施必须位于环境脆弱地区,而一些设施的建设必须对周围环境进行较大改动,如为修建滑雪道而破坏森林、人工造雪或用氨冷冻有舵雪橇轨道等。因此,后冬奥时期奥运遗产的再利用问题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冬奥会的举办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是冬奥会对我国冰雪运动特别是滑雪运动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3.4.2 冬奥会可促进我国滑雪经济发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7年,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从1 177亿元增长至3 976亿元,增加了2倍多。照这样的发展趋势,预计2018年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 000亿元,达到4 370亿元。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冬奥建设有望带动冰雪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而且还会产生庞大的经济溢出效应。据历史经验看,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场馆、奥运村等项目一般是国际奥委会评判申办城市是否具备办赛能力的评价指标,因此,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地在体育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进行了非常大的投入。从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开始,各届冬奥会的投资规模逐渐上升。2014年俄罗斯的索契冬奥会投资规模更是高达510亿美元,其投入超过了往届所有冬奥会的总和,也超过了北京夏季奥运会花费400亿美元的最高奥运建设投资纪录。其中实际用于场馆建设和赛事筹备的资金约为70亿美元,其余花费全部用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Andrey Kopyrin(2017)的研究指出,索契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都对当地居民的综合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奥运会之前,新建的体育设施、奥运村等与奥运会相关的项目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奥运会期间,主办城市从奥运旅游收入中受益,人们希望奥运会后,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其中最重要的是,奥运会举办城市想要从奥运会中得到遗产,比如体育设施的改善带来的长期效益,或者是奥运会带来的破旧地区的重建等。在整个北京冬奥周期中,我国在冰雪事业发展上的投资规模也会相当巨大。据有关研究测算,2022 年冬奥会总投资559.64 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影响为1 639.8 亿元,2016—2025 年每年平均拉动北京和张家口GDP 分别增长0.43% 和4.31%,为两地带来29 170.6 亿元收入。可以说,冬奥会和举办城市甚至是举办国家之间构成了互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冬奥会推动了举办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受举办城市品牌的影响,冬奥会也在不断调整并扩大着自身的全球影响。

3.4.3 冬奥会可促进我国滑雪运动推广普及

长期以来,冰雪运动在我国一直是北方民众主要参与的项目,从历届全国冬运会的发展脉络来看,参赛人员多以北方城市的运动员为主,举办省份以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为主,竞技水平方面黑龙江、吉林和解放军队长期“三足鼎立”,其他各省很少获得冬运会的金牌。举办地点固定,参赛人员固定,发展理念固定,再加上我国的奥运战略一直是大力发展夏季奥运项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冰雪运动在我国的发展。“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温哥华冬奥会结束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提出“冬季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我国冬季运动发展计划,并将“北冰南展西扩东进”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新疆举办第13 届全国冬运会也是为了助推实施我国“北冰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但是要想使冰雪运动逐渐进入南方城市,掀起了“冰雪之热”,全国冬运会的影响尚且不足。我们必须利用冬奥效应来推动我国的“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先捋清冬奥会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可以加深全国民众对滑雪项目的认识。冬奥会在我国的关注度相较于夏季奥运会一直较低。存在感不高使人们对冬奥项目、特别是滑雪项目知之甚少。我国运动员参与世界大赛的机会很少。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很多滑雪项目我国的运动员可以直接参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运动员参加滑雪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很多民众都借此深入了解一个运动项目,进而进一步去参与其中。其次,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可以增加滑雪运动的参与度。场地设施是一个运动项目发展壮大的基础。申奥成功后,各地响应号召积极举办大众冰雪活动,同时滑雪场等冰雪运动场所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落地,到2022 年我国滑雪场数量将达到800 座,雪道面积将达到10 000 万平方米,雪道总长度达到3 500 千米,未来全国雪上项目设施的有效供给将得到极大提升,群众参与滑雪运动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参与人数将会越来越多。再次,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可以形成滑雪运动文化。冬奥会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推动,会促进举办地区甚至举办国冰雪运动的广泛推广,随着冰雪产业的快速发展,冬季运动文化的广泛传播,势必促进滑雪文化的形成。最后,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我国“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核心是把冰雪运动推向我国广大纬度较低的区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未来最适宜投入滑雪运动活动的季节,一定会突破严寒的冬日。南方地区冬天气候温暖,如不进行室内的人工造雪,将无法搭建滑雪环境。因此,“南展”的核心举措就是大力发展室内滑雪场。近几年,我国室内滑雪场建设加快,预计到2019 年,开业的室内滑雪场数量将达到40家左右。目前,全球室内滑雪场主要分布在德国、日本、荷兰、英国。其中荷兰Snowworld Landgraaf 是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而法国Amnevill Snow Hall 拥有最长的室内滑雪道。随着我国高水准室内滑雪场馆数量的不断增加,广大南方的滑雪爱好者将感受到科技带来的舒适体验,可以足不出城即享受滑雪带来的冬日浪漫。

3.5 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滑雪旅游已形成巨大的产业链,目前全球共有6 000 多个滑雪场,滑雪人口达4亿,年收入700亿美元。其中法国、奥地利和美国是最大的滑雪旅游目的地,每年分别有超过5 000 万的滑雪游客(北半球年滑雪者人数约为2.37 亿人)。南半球的滑雪人数与北半球相比虽然较少,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年也能吸引约460 万人次的滑雪者。近些年,随着我国滑雪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滑雪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滑雪人口从1996年开始以平均每年195%的增幅迅猛增长,到2018 年已经超过1 000 万人次。面对中国快速膨胀的滑雪市场,邻国日本、韩国也跃跃欲试。先进的设备、低廉的价格加上良好的经济与自然条件,不断吸引中国的滑雪爱好者,欧美等滑雪传统地区对中国的滑雪市场更是冲击巨大。可以说,滑雪游客的国际竞争已经在所难免。面对如此境遇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举办冬奥会的优势,通过举办冬奥会提升我国滑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冬奥会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盛会,围绕着冬奥会食、住、购物、娱乐、游玩、运动一体化的产业链必将形成,而这一产业链在冬奥会举办地将形成一个巨大的集聚效应。随着这个集聚效应的扩散,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滑雪区内,滑雪运动将与区域内相关联的产业、行业进行融合,形成协同发展效应,滑雪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断集聚,滑雪产业提供的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滑雪本身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不断显现,为不同层次游客提供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滑雪旅游目地必将不断涌现,而这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滑雪旅游目的地要想成为世界知名的滑雪胜地,对滑雪旅游者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Martin Falk(2008)的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将滑雪市场细分为6 个模块,并运用滑雪目的地选择标准对芬兰滑雪旅游者进行了细分。结果发现,随着滑雪产业进入成熟阶段,滑雪者数量的增加已经不能满足滑雪场规模的扩张,世界各地的滑雪场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滑雪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旅游主题的文化分析以及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掌握,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业绩的关键驱动力;Brandon、Finn(2011)的研究以安大略省温莎滑雪俱乐部的成员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影响滑雪游客动机的因素有:风险、设施、目的地、价格/经济价值、社会、安全、技能掌握、放松、绿色倡议和文化;Landauer、Tuija Sievänen、Marjo Neuvonen(2009)的研究更是将滑雪参与者分为3 类,即“社交型”“户外型”和“技术型”。这3 种类型的滑雪者滑雪参与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社交型”滑雪者受滑雪条件的影响最大,最容易放弃滑雪;“户外型”滑雪者的滑雪动机与滑雪环境质量(自然、景观、冬季)有关,而“技术型”滑雪者的动机则与健身目标有关,他们对行为适应感兴趣,他们更愿意到更远的地方旅行和使用人工雪道。可以说,西方学者对滑雪者的研究十分深入,而我国相关研究却明显不足。冬奥会的举办会为我国滑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势必会对世界滑雪游客的旅游动机态度产生影响。我国的相关专家学者应对我国滑雪游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通过对滑雪者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以期为滑雪胜地经营者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帮助,为我国的滑雪胜地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这样才能极大提升我国滑雪胜地的国际竞争力。

3.6 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十分迫切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与环境、社会以及经济因素均密不可分,其中环境因素尤为重要,因为其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国外的学者十分关注滑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滑雪旅游产业开发与环境气候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对此问题的关注度还不高,特别是对滑雪旅游产业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更低。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滑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重点关注气候环境问题,要努力寻求加强人类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机会;对滑雪场数量以及增长速度进行限制;提倡减少资源的净消耗量,并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促进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的关注点还停留在整个产业系统化发展方面,如加强监管,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区域经合组织,整合资源,放大区域集聚效应,加强滑雪产业开发的深度,打造有特色的滑雪旅游品牌;提升滑雪场的生存能力等,只有少数学者提出发展滑雪旅游既要大力开发,又要重视保护环境;要树立“环保”观念,抑制“掠夺性”开发等。可以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更迫切,要实现我国滑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滑雪胜地的发展要重视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性。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人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保持社会生物系统的长期完整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生命维持功能和生态福祉。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加强环境、健康和体育等政府管理部门联合决策能力,确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关注事项,提升可持续性管理水平。同时,相关政策决策应有助于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核心问题是滑雪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数量增长最终要受到生物环境承载能力和所处区域吸收客人能力的限制。因此,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的核心是数量增长受到限制,并规定滑雪产业发展应有助于减小人类对生物系统的压力。第二,滑雪胜地的发展要确保每个人和滑雪场所处区域的每个社区都有足够的机会分享滑雪产业发展的福利,同时可持续地获得分享这种机会的可能性,以为尽可能多的人寻求足够的利益。这意味着满足未来的经济和社会需要的核心要求是: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第三,滑雪胜地的发展要注重代内公平和代间公平。代内公平强调,缩小贫富之间在充分性和机会(以及保健、安全、社会承认、政治影响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确保所有人选择的充分性和公平性。滑雪胜地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滑雪场提供有价值的就业机会、社区安全以及宁静健身的机会,以使人人都能发挥其潜力。支持这一原则的一个关键要求是确保滑雪产业产生的财富与滑雪场所处区域公平分配,而不是助长财富的两极化积累。代间公平强调,一个可持续的滑雪胜地在道义上有义务考虑到所有利益攸关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其结果才最有可能维护或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同时又可无限期地保护滑雪胜地的生存能力。第四,滑雪胜地的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维持和使用效率。为确保给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基础,同时减少对社会生态系统长期完整性的威胁,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减少资源消耗、避免浪费和减少单位效益的总体材料和能源使用。这就要求在保证滑雪产业发展的同时,减少在生产过程中材料、能源和水的总消耗。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减少能源使用。滑雪场需要大量的水和能源,它也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应实施回收、节能和节水计划,以尽量减少这些问题造成的间接影响。第五,滑雪胜地的发展要依托于个人、社区和其他集体决策机构的协作。通过更公开的审议,更多地促进相关利益攸关方集体责任意识,以及综合地利用行政、市场、习惯、集体和个人决策的做法,突出社会生态文明和民主治理。强化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因为非政府组织往往了解该地区的具体问题或有关行动的情况。例如,户外娱乐和旅游协会可以帮助规划该地区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的户外娱乐;加强与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也可争取到对保护环境行动的支持等。第六,尊重不确定因素,避免严重或不可挽回的损害风险。滑雪胜地的发展过程应尊重不确定性,避免对可持续性基础造成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的风险,重视对经营、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监测和研判,对滑雪产业发展进行长期规划。最后,滑雪胜地的所有人和经营者必须从整体上长期遵守可持续滑雪产业的发展原则,而不是分阶段和分地域地选择性执行。滑雪场经营者被授权管理整个滑雪区,但不仅仅是限制在滑雪胜地内。随着滑雪地区使用量的增加,尤其是在夏季,这将变得更加关键。应通过明确责任和适当的管理策略来实现滑雪区域全覆盖的可持续管理。

4 结语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滑雪旅游产业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资金链不足、相关的配套设施落后、胜地品牌赛事开发不够、管理体制相对滞后、专业人才缺乏、民众参与冰雪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面对以上的诸多问题,我国的滑雪旅游产业要想发展,一场革命已经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前谋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失为一条捷径。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将滑雪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滑雪运动发展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在充分发挥2022年北京冬奥会良好促进效应的前提下,通过打造健身休闲为主,竞赛、服务、培训和旅游等业态协同发展的滑雪旅游产业格局,来提升滑雪运动的普及程度,夯实滑雪运动产业化的基础,增强滑雪竞技运动的竞争力,推动实现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实现我国“北冰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胜地滑雪场滑雪
冬来啦,滑雪去
嘿,一起去滑雪吧!
趣味(数学)(2020年12期)2020-06-09 05:39:16
滑雪场的雪橇犬
趣味(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9 05:33:40
鲜为人知的踏青胜地
滑雪,冬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2
加拿大三大滑雪场攻略
滑雪
侗都黎平 颐养胜地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8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16
避署胜地莫干山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