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锦实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镇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科,吉林 白山 134400)
作为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因此,提高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间管理水平,对于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针对去杂株弱苗、清除杂草、中耕培土、防治病虫害等几个方面讨论,以求有效提升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水平。
1.1 逐步加强对于玉米栽培工作的重视。玉米相较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其本身具有很强的耐旱、耐寒、耐贫瘠性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玉米本身可以制造玉米淀粉、玉米胚芽油、利用玉米淀粉制糖、酿酒,并且玉米须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玉米皮中的膳食纤维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玉米秸秆可以粉碎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等。基于以上玉米的优点,玉米的栽培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在不断改良优化玉米栽培技术的同时,还在培育和研发新的品种的玉米,各地方政府也为栽培玉米的农户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有效带动了农户的工作热情,促进了玉米栽培产业的发展。
1.2 玉米栽培规模在不断壮大。由于玉米耐旱、耐寒、耐贫瘠性强,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使得玉米在我国的栽培规模不断壮大。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化设备在农作物种植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玉米栽培工作变的更加的规范和高效,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1.3 玉米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的优化。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玉米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的不断革新。近些年来,玉米的产品问题已经初步符合了人们的需求,现阶段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玉米产品的质量和环保问题。玉米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的优化,主要针对与绿色环保发展理念进行的,这就促进了绿色玉米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和整个玉米产业的环保化。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玉米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玉米的产量比却在下降,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间管理技术水平不够。
2.1 玉米栽培的密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玉米的茁壮成长需要一定的生长空间,玉米栽培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目前,大多数农民进行玉米栽培时,往往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来制定玉米的栽培密度,这就导致难免出现栽培密度不合理的情况,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的同时,加大了后期的田间管理难度。
2.2 玉米栽培后不能进行合理的施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均,各地土地成分之间具有较大差异,而又由于农业科学服务配套设施水平较低,很难做到定时对土地成分进行检测,农民在玉米栽培过程中,不能依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施肥,依据其经验多以施氮肥为主,使得出现施肥单一、施肥过量或施肥不足的情况出现,导致肥料不能对玉米的生长起到最大的作用,限制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间管理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直接影响了玉米的生长质量和产量。结合目前情况来看,需要对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优化。
3.1 保证深耕与施肥处理的科学合理
3.1.1 加强深耕与培土处理。深耕是在耕种之前,将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的操作,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最后实现增产的作用。对于提升玉米栽培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水平来说,加强深耕与培土处理,降低土壤板结产生的几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在进行深耕与培土处理时,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天气状况的同时,对于渗水性和透气性能较差的土地来说,耕种人员要进行合理的深耕与培土处理,使得土地疏松,提升土地的透气性和渗水性,加快玉米根系的生长速度,防止出现倒伏现象。
3.1.2 合理进行施肥。玉米生长发育后期,如遇阴雨、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玉米后期田间管理的工作当中,耕种人员要充分结合当地土地情况和天气变化因素,进行科学和合理的施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提高玉米生长速度,提升玉米产量。例如,在栽种之前遇到了当地降雨量较大的情况,这种天气情况会使肥料快速溶解,提升肥力的发挥速度,导致玉米生长发育后期出现土地拖肥的情况。因此要在玉米处于抽雄至吐丝阶段的时候及时施肥,不过要避免施肥数量太多,要根据具体的土地情况,以增加肥力为主,若存在滴灌带的情况,可以采用滴灌的方式完成补肥处理。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玉米栽种密度。进行玉米栽培时,首先需要就是要制定合理的栽种密度。要依据玉米群体发展的适宜数量要求,结合个体发育的具体条件和水平来确定适宜的基本株数,充分利用土地的光、热、水、肥等资源,以获取理想的玉米产量。每个玉米株的营养最终只能满足一个玉米穗的成熟,因此对于长有多个玉米穗的玉米株,要将多余的玉米穗尽早去除,确保最上部的玉米穗成熟饱满,保证玉米的生产质量。
3.3 做好除杂株弱苗工作。在玉米栽培的后期,去除杂株弱苗工作对于玉米健康生长发育是十分重要的,其是将玉米田中出现的各种杂株、弱株进行清除,以此保证健康的玉米苗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成分以进行生长发育。通常情况,玉米去除杂株弱苗的工作可以和除草工作同步开展。除杂株弱苗工作,包含对于小株、病株、弱株、杂株等清除工作,只保留玉米田中长势良好的玉米幼苗,以此提高种植田的透光性能与通风性能,保证水肥配置的科学合理,避免出现健康的玉米幼苗由于生长空间小、采光能力不足、水肥配置不合理而阻碍其生长的现象。对于玉米田中出现的病株,其自身病症很容易传染给其他玉米幼苗,因此耕种人员必须要及时地对玉米田中出现的病株进行有效地清理,防止病害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种植密度,保证了玉米的健康、快速生长。
3.4 增强化学防控技术的应用。玉米倒伏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因风雨天气或不当管理使玉米植株倾斜甚至是着地的一种生产灾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玉米倒伏现象的产生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第一,受玉米品种影响,植株过高、穗位过高、秸秆细弱,或次生根少;第二,受人为管理影响,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合理等;第三,受天气环境影响,在玉米的拔节期遇阴雨、缺少阳光照射和灌浆期遇暴风骤雨。因此,耕种人员要学习和应用先进的技术,避免出现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玉米倒伏现象。运用化学防控技术,科学把控药物的使用量和具体时间,以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保证玉米的产量。
3.5 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增加玉米的结实率。玉米的结实率也是影响玉米最终产量的因素之一,玉米结实率高能够有效提升玉米每亩的产量。在玉米栽培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中,耕种人员要大力应用人工授粉技术,提高玉米的结实率,确保良好的田间管理效果。对与处于高温、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高产玉米田,依然可以使用人工授粉的方式,来确保和提升玉米的结实率。
人工授粉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如下:
3.5.1 采集花粉。人工授粉第一个步骤就是采集花粉,首先要找一个容器,将容器靠近玉米雄穗,轻轻晃动雄穗,将花粉抖落在容器中。之后再对采集的花粉进行筛选,去除里面的粉囊、颖壳以及其它的杂物,这样花粉就收集好了。花粉采集后要及时施用,一般是在晴天早上8~9点进行,如果过早采集水分过大,花粉易结团,这是不利于授粉的。
3.5.2 授粉。授粉时间一般在早上八点半到十一点,由天气具体情况而定,授粉时要用到授粉器,将花粉轻轻地撒在花丝上,完成授粉。一般对于雌穗我们应当进行三次授粉,分别在它们吐丝的早期、盛期和末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花粉的受精和结果。
3.5.3 人工授粉的注意事项。在玉米去雄后5~7天,雌穗开始吐丝,这个过程大约会持续5~7天,而在玉米花丝吐出后2~5天内授粉最佳,这时候的授粉结实率高;授粉时间最后选择晴天早上8~11点进行,这时田间不要有露水,如果过早,露水会影响授粉;在温度高于35度时不宜授粉;授粉最好现采现授,授完再采,防止一次采粉过多,造成堆积,花粉死亡,影响授粉。
3.6 加强中耕培土工作。中耕培土主要是指在玉米植株生长期间,在株间进行表土松动并且将土垒到植株根部,这样做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微生物和养分有效化,同时可以去除杂草、促进植株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中耕培土对于玉米植株的快速生长,和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都有显著的帮助。在玉米栽培后期田间管理工作过程中,耕种人员还需加强进行中耕培土工作。
3.7 对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玉米的病虫害种类较多,这对于玉米的健康生长发育影响极大,甚至造成减产或绝收的严重影响,因此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玉米栽培后期田间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玉米常见病虫害有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锈病、大小斑病、茎腐病、黏虫、玉米螟、蚜虫及地老虎等。对于玉米的病虫害,田间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综合防治、统防统治,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3.7.1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指耕种制度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充分结合,例如精细整地、合理轮作,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合理制定种植密度,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能,促进玉米植株健康生长;科学供应水肥,提高玉米抗性等。
3.7.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指的是在田间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吸引害虫聚集并杀灭。这种防治技术成本低,杀害玉米害虫的效果较好,且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属于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
3.7.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害虫的天敌、细菌等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目前这种防治技术较为成熟,但成本较高,推广难度较大。
3.7.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其是在玉米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种类,使用相应的化学药剂。化学防治技术需要注意采用高效、低毒性、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并且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既要达到防治效果,又要减少化学药剂的害处,降低药剂对于环境的污染。
3.8 进行晚收。目前,我国东北地区都会选择每年的10月份进行收割,在这其中有一部分耕种人员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而选择提早进行玉米收割。而早收玉米其实并不利于增加玉米的产量,晚期的玉米包叶呈现白色,籽粒线也会消失,这个时期的玉米粒全面吸收了营养成分,玉米的产量随之得到增大,此时收割玉米,玉米的质量和产量都能得到有效保证。
综上所述,优化玉米栽培后期田间管理技术,不但能够促进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也能够促进整个玉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通过对玉米栽培后期田间管理技术的分析,从保证深耕与施肥处理的科学合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玉米栽种密度,做好除杂株弱苗工作,增强化学防控技术的应用,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增加玉米的结实率,加强中耕培土工作,对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晚收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以此希望提升玉米的抗倒伏性、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危害、提升玉米的结实率,进而提升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由此可以看出,系统地分析和思考玉米栽培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对于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玉米这种粮食作物在我国许多省份都得到到了广泛地种植,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玉米的质量和环保问题更加重视,栽培人员既要保证玉米的产量。同时还要不断提升玉米的质量和环保性,就必须要将玉米栽培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做好,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不断优化田间管理技术,提升田间管理水平,实现整个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