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娜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 常州 21301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归根结底,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建设幸福村庄,让村民增强幸福感的战略。M村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始终将“幸福M村”建设作为村庄建设目标,公共服务体系以幸福为导向,实现社会福利提升,群众对公共服务整体比较满意,村庄幸福感比较高。
M村村民总体上健康状况较好,这是由M村良好的医疗卫生设施以及医疗保障政策决定的。从政策层面看,M村不断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监督、考核制度,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有效控制诊疗费用,确保合作医疗资金安全,提高参保人员受益程度。积极构建了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 ”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实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常运行的有力载体和重要支撑。
M村村民在教育上表现出明显的重视态度,特别是针对子女的教育。M村为了鼓励教育,提升村民的教育水平,村委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制度。奖励的对象是M村在册农业户口学生,特别针对低收入群体。同时,针对本地低收入群体,M村在生产技术培训等成人教育方面持续加强。
M村为了体现其尊老爱幼的良好传统,村党委、村委研究决定,对老人福利待遇做统一规定。同时,建造M村养老院,由M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筹资金建造,通过社会集资、募捐等途径,自筹土地租用费及前期筹备费,可供100余名老人入住供养,解决了村里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可解决10人的就业问题。M村颐养园现已成为首屈一指的村级养老院。
完成村主干道“白改黑”和绿化、亮化工程,开挖生态景观河贯通全村河道,更新全村河道护栏,建造农桥、排涝站,实现全村污水管网化,垃圾处理一体化。
建成室内活动场地:M村综合服务中心内设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老年活动室、医务咨询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警务室、阳光驿站、多功能室等多种场所,功能区划分合理。建成室外活动场地:8个晚练健身点,并配有健身器材、音响设备等配套设施。建成M村文体公园,健身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门球场等体育设施齐全,村民大戏台“群艺楼”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同时,还建成了M村史馆和M村博物馆。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健身操比赛、送戏下乡、锡剧表演、社区天天乐、文娱演出、农村电影放映等,“道德讲堂”使道德文明深入人心。
M村村庄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全村绿化总面积1200亩,绿化覆盖率达40%。村主干道、河道两侧绿化率100%。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一体处理模式。通过污水接管,统一进入镇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推广节药节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使用有机肥,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并减少农药用量。对村内废弃的河道进行清理整治,种上蒲草等水生植物,周边配套绿色等景观设施,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是村民个人对自身状况、家庭状况和外在情况的综合评价,也是对村庄发展的综合评价。村民的幸福感并不完全建立在收入水平之上,村庄建设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幸福不幸福,最有发言权的是村民自身,最终还要落实到村民的切身感受上,落实到村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上。
M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政策的调整、思想观念的转变、乡镇企业的带动以及村民自身的需求,带来了家庭收入的变化,将过去绝大部分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生活困苦的村民,逐渐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等,从社会地位上、经济收入上、自我认同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调查了村民对幸福感的认同,以等距抽样方式,选取157户做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00%。样本中,认为自己在村里属于高收入的家庭占到1.27%;认为处于低收入群体的占到23.57%;认为处在中间的家庭最多,占到75.16%。当然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有些村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是比较谨慎保守的。一位村民说:“现在生活都好了,其实也说不上是高收入、低收入的,我少说一些(收入),要低调嘛。”我们认为村民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认知和判断是基本准确的,并且满意度也比较高。
调查显示,在低收入群体中,8.86%的村民对目前状态非常满意,29.75%的村民表示比较满意,43.04%的村民基本满意,仅有16.46%的村民感觉不太满意,1.89%的村民感觉非常不满意。换句话说81.65%的低收入村民对目前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是满意的。通过对比我们还发现,低收入群体中,幸福感和其他收入群体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换句话说,在M村即使是收入较低群体,依然有较强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M村正是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切实改善群众生活,从而全面提升村庄幸福感。
M村成立了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核心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具体抓好各项工作指标和措施的落实,切实加强了对公共服务的组织领导,做到有责任、有分工、有协作,确保各项公共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M村党委书记多年来全身心投入新农村建设,用理念引领改革,用事实共享成果,用善举赢得民心。村书记在选举中是以全票当选的,一上任他当众承诺“三个不”:不拿村里1分工资,不抽村里1根烟,不喝村里1两茶。连办公室里的杯子、扫帚、笔等用具都是他自备的。任职以来,M村书记几乎每天早上7点半就来到村委,扑下身子问民情,撸起袖子带头干,全年几乎没一天休息。
因为领导重视,精心组织,M村先后投入2600余万元,为全体村民办理失地农民保障,承担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60岁以上老人免费赠送意外伤害险,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生日赠送大蛋糕,村里的学生得了奖、考上大学个个有奖。2009年,M村成立了全区首个村级慈善基金,用于救助村内的重病户和贫困户。老人反映外出看病难,M村翻修村卫生院,聘请专家驻村;夏黑葡萄丰收却卖不掉,村里打电话推销了2000箱;集中居住老年人安置困难,村里组织建设高标准颐养园,让老年人颐养天年。入村访谈时,村民都说:“幸福不幸福我们说不清楚,但是在M村,我们感觉安心,没有后顾之忧。”
在M村,两位班子一直认为:服务也是生产力、凝聚力,要制订工作计划,调动全村力量参与创建。严格按照“量力而行、先易后难”的原则,村“两委”多次组织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企业负责人扩大会议及村民代表议事会议等,并利用广播、标语、条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动员活动,动员全村的力量踊跃投入到建设的行动中来。同时,市、区、镇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到M村现场办公,现场指导、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M村严格按照规划全面开展村庄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规划是发展的龙头,M村始终坚持建设规划高起点。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形成优化完善的村容村貌。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M村实际,M村专门组织班子研究编制M村建设规划,既充分考虑资源开发利用,又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关系,确保所制订的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达性,进一步明确村今后发展的方向,勾画出村社共同体的蓝图。M村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不断优化完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幸福指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M村越来越意识到走传统工业路子环境代价太大,M村必须要一二三产联动发展,聚集更多的要素资源,从而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新型田园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朝着这个目标,M村的第一步棋是贴钱给好几家污染企业,让其退出村里的工业集中区,同时集中建设高标准厂房。许多人不理解,各种议论都有,但没过多久,批评声就没有了。一方面,污染企业没了,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一些省、市高新技术产品,成长性好的企业吸引入驻M村。据统计,近5年M村在工业用地基本持平的基础上,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超过20亿元。现在在常州提到M村的工业,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新材料和机械制造。
与此同时,M村着眼于“一二三产联动”,把高效农业、新农村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由于M村的设施农业基础较好,前几年就形成了盆栽花卉园、葡萄园、梨园等,也有不少市民节假日到M村自驾游。但新农村建设突破是关键,如何突破?M村从江南农耕文化入手,2009年改建完善了全省唯一的规模农博馆。该馆占地1500平方米,收藏了旧农具1000 余件,分为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两大类,每一件都沉淀着近50年来的农具发展史,不仅能看,还能亲自操作体验,一下子在全市火了,许多学校组织孩子们来参观体验。初战告捷后,M村一鼓作气建起了景观门楼、村史馆、垂钓中心、跑马场等。这些文化娱乐项目的建成,让M村打造出融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线路。2012年,M村高票当选“武进区最具特色农家乐”。
随着工业稳步提升、人气集聚加快,M村提出“整合配置资源、创造效益最大化”的思路,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在全村2.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目前已形成600亩的工业区,600亩的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区,300亩的居民集中生活区。村里还在申浦路两侧建造了店面房,打造商业一条街,集体资产持续保值升值,5年翻了一番多。
在规划指引基础上,M村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定位,提出M村绿色发展的招商引资理念,在争议声中闯出了一条绿色转型之路。M村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三集中”理念,走特色化现代化的新农村道路,将新农村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精心打造水乡特色、近悦远来的新型田园乡村。
整体而言,M村初步创建并形成了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村社共同体。通过建立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实现了环境美化、卫生洁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河塘净化。村域内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畜禽封闭养殖、棚舍规范;核心区域形成了四季有绿、季相分明、乡土自然的绿化景观;集中居住区小桥流水、烟柳长堤,让老百姓“屋内有花园,出门进公园”;如今的M村处处亭台楼阁、碧草如茵、井然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M村在工作中始终保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本村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水平,推进本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管理,巩固并提高工作成果,确保全村向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迈进,建设一个崭新的“生态M村、和谐M村”。
M村在核心区域建一个高标准的文体公园,让老百姓不出村就有玩有乐。如今,占地70多亩的文体公园已经成了大部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园内绿树成荫,花草茂盛,不仅有占地1200平方米的M文化楼、村民广场、戏台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还有健身场、篮球场、网球场、儿童乐园等健身娱乐设施,甚至还有800多米的健身长廊。78岁的村民吴金兴现在每天早上去文体公园散散步,晚上吃完饭再去跳一场健身舞,已成了众多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如果逢庙会更热闹,村里在这里办了12台大戏,7点开场,5点不到位置就全占满了,少说也有万把人呢。”村里后来又陆续建成了江苏省首个农民自发建设的大型农村法治文化公园、江苏省首家村级博物馆等等。为让村民足不出户知晓世界,M村每家每户订阅了党报,成为远近闻名的党报村。村民小组长陆兴中说:“比起城里人,我们的文化享受一点都不少!”
公共服务管理是项长期工作,需全民参与。群众是一切工作的主体,M村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巩固村庄发展的重点,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村民教育水平,增强身体素质,丰富精神生活。下一步,M村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整体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长效管理。M村始终坚持以“幸福M村”作为工作定位,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保证长效管理规范化、持久化,保证M村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