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提升红色基因传承实效的两大着力点

2021-12-31 11:39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红色育人

刘 洋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通览红色基因的生成,它是一段浴血奋进、艰苦卓绝征程的有力见证,记载着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积淀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指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老区,瞻仰红色遗址遗迹。从西柏坡纪念馆到古田会议会址,从延安到井冈山,习近平总书记亲身传承红色基因,反复强调初心使命。2017年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2]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再次强调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3]红色基因内蕴纯粹鲜明的人民性、敢为人先的革命性和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共识,始终是党和人民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激励,是强化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理想信念教育丰厚生动的教材。和平发展的今天,红色应当是也必须是高校青年学生的精神底色。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是坚定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和民族身份认同的关键之举,是强化高校大学生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的必由之径。

一、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与前景概观

高校作为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人才工程,是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红色育人的主战场。结合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及成长环境来看,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充足的人才优势和有力的环境支持则使高校在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课题面前具备大好前景。

(一)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目前国际形势波云诡谲、暗潮涌动,以往旧的国际关系被打破,新的国际力量平衡构建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国内形势也经历着深刻变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重要性日益突出。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人才和人力是国家最大的资源,今天培养的人才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教育必须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4]育人先育德,育德须铸魂。近年来,各类社会思潮愈发活跃并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观塑造。据人民论坛研判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第二个十年回顾总结,自2010年至2020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极端主义、种族主义、逆全球化等各类社会思潮依然活跃。综观网络社会近些年发生的高校舆情事件,足以窥见一些极具煽动性、蛊惑性、破坏性的思潮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侵蚀着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腐蚀其理想信念、动摇其政治信仰,例如2018年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厦门大学“洁洁良”事件。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规范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跟踪研究在不断增加。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来自经济、学业和科研、就业、人际交往与情感压力等四个方面的心理压力。面对诸多压力,一些高校大学生开始出现紧张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良现象,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重点,甚至有一些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难以调适导致不堪其扰最终走向自杀等。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红色基因培育是极其必要的,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实践过程中坚定政治信仰、汲取精神力量、锤炼坚强品格、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从而将学术理想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步骤。

(二)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前景概观

第一,充足的人才优势:新时代青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5]五四运动以来,一代代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革命道路上勇挑时局重任,贡献青春智慧。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涕泣陈词:“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瞩望“新鲜活泼之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适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期,作为出生和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新时代青年,在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课题面前大有可为。一是较之中学,“跨地域流动”是高校青年大学生突出的主体优势,来自不同地方青年大学生集聚在一所学校,他们是地方红色资源“走出去”的“宣传员”,通过高校联盟、各大高校青年大学生交流互动的形式,从中组建起一支播撒红色基因的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党团班”支部集体、科研竞赛团队、学生实践社团等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朋辈帮扶作用、榜样辐射带动作用将有力助推高校大学生成为弘扬红色基因的“活名片”。二是高校青年大学生拥有相对独立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学术竞赛、课外实践等活动中研究学习红色文化,关注了解红色资源及其发展现状,将助力高校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如36名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组成记者采访团,奔赴革命遗址寻访先辈足迹,是地方红色资源一次很好的宣传推介,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中辽东学院《红色基因的国家记忆——新时代抗美援朝精神的老兵诠释》、嘉兴学院《传承90年红色基因——亭旁起义发生地包家村的保护研究》等作品,是高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实践中十分生动的转换,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活力不断被激发。

第二,有力的环境支持:“大思政”育人环境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针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六个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校传承红色基因正是新时代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培养有理想、有立场、有情怀、有担当的社会主义青年重要路径。而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文化的宣传、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人、某一特定专业、某一固定队伍去认识,应当是也必须是在高校中形成人人认同、人人传承、人人自觉践行的积极氛围。因此环境的浸润与熏陶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养成传承红色基因责任自觉的重要条件,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提出,将有助于以红色文化为底蕴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除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就是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围绕一个办学方向同频共振、协同育人,在育人的节奏上处于同一频道,在课程体系上互为补充,在教育资源与教学成果上共享;就是要建设成以教材为载体、以课程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的“大思政”育人环境;就是要通过打造不同课程殊途同归的课程生态共同体、所有教师同向同行的教师队伍共同体、所有学生同磁共振的学生队伍共同体,从而弱化不同课程、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的隐形壁垒,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在学科分类上“各自为政”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合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大思政”育人环境的浸润下,高校培养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更具良好前景。

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提升红色基因传承实效的第一着力点

自觉来源于内心的认同,自信则根植于内心的确信。高校提升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效,首要是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进而才会产生自信。只有当高校大学生对传承红色基因这一时代课题建立强烈的认同意识,对红色文化树立高度的自信,才会有自觉的持之以恒的传承实践。对红色文化的自信来自对红色历史的了解,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自觉需要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作为与高校大学生联系最为直接与密切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约束和规范的硬性要求,也是大学生归属感的来源,有着不可忽视的软性力量。考察高校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效,校园文化氛围是一项重要指标,是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实效的直接现实性体现。与之相得益彰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是激发高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积极主动性的驱动力,是高校提升红色基因传承实效的重要路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和课堂教学引导双管齐下,才能从实际提升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效。因此,将红色基因融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提升红色基因传承实效之必要。

(一)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提升红色基因感召力和传播力

立足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以红色基因为底蕴、富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首先,充分认识红色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突出全局观和体系化、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红色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是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宣传阵地的先决条件,高校应结合治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出一套适应地方高校的红色校园文化制度,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其次,着力打造校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品牌校园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源头活水,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以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式建设,拥有红色校史的高校应在保护利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以打造自身品牌校园文化。如依托红色校史,江西师范大学的先骕楼、名达楼等校园建筑以红色历史人物命名,校歌内容紧密结合地方红色文化与办学特色,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牢牢把握江西省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成立红色文化宣讲团,通过专题报告、读书会、实地宣讲和体验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讲述江西红色故事、宣传江西红色历史,使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实践中学习红色校史,发挥地方红色资源和校园文化联合育人的功能。最后,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学风校风建设。通过专人专项专管的队伍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化安排等打造以红色基因为底蕴的校风和学风,从而营造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环境对人的感化力和浸润力,把红色基因的传承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可根据重要时间节点预先做好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年度统筹与季度规划,打造一批批在时间上连续、在空间上连贯的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基因学习和传承氛围,在寓教于乐的活动氛围中强化高校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意识,在潜移默化的红色校园文化熏陶之下提升红色基因的感召力。如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形成一套自己的学员培训模式,通过志愿讲解、专题宣讲等活动形式培养一批批叙述红色故事的复旦人,弘扬红色精神的复旦人,传承红色基因的复旦人。在“链条培养”中厚植信仰,将红色基因融进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校园活动品牌化。高校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校一品的品牌效应,不仅可以增强高校大学生对自己校园文化的归属感,同时也可提高红色基因的渗透力。

(二)丰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扩大红色基因吸引力和影响力

主题突出且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益于扩大红色基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应通过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和创新校园文化宣传载体,从内容和形式上充实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大学生同时扮演着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受众和重要参与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安排应充分发挥这一角色的双重作用,使作为主要受众的高校大学生可以生活在以红色基因为底蕴的大学校园,同时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第一,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依托学生社团的青春号召力与创新创造力,营造积极主动传承红色基因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加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帮助其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换,高校才能培育出更多红色文化的宣传者、红色故事的讲述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高校社团作为学校党委领导和共青团直接指导下的学生团体,相较而言更具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可结合重要历史纪念日举办红色主题的竞赛活动,以赛促教鼓励青年大学生发挥专业所长,以文学语言类、歌舞表演类、艺术设计类等多种活动形式吸引各专业大学生参与,集聚不同专业学生力量创新红色文化与高校大学生的见面形式,使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兼具学术性与活泼性。如红色社团联合话剧表演社、合唱团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校园小剧场、线上微电影等形式生动演绎红色故事,在角色中感悟革命人物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结合,不同活动宗旨社团之间的联动,都将为高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高校也可组织成立以红色资源推广和红色基因传承为主要目的的红色社团,发展培养一批红色基因播撒的学生骨干队伍,发挥朋辈间辐射带动作用。教育和引导不同社团协作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社团的集聚效应,精心策划校园文化活动日,推出红色主题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项目,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主动学习当中来。

第二,创新校园文化宣传载体,从心理和物理上缩短红色文化与高校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红色文化的“易视性”。高校应综合利用调度校园文化传播载体,从载体的不同到不同载体的矩阵安排,做到统筹规划设计。缩短高校大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心理距离,加深其对红色文化的熟识度和兴趣程度,就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正确方向的前提之下增加内容传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通过入驻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B站等,策划推出H5、漫画、小视频等生动活泼的融媒体产品,活泼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以吸引更多高校大学生的持续关注,促使其成为红色基因的宣传员。例如“青年湖南”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名为《这对CP,爱了爱了》的推文,以手绘漫画的形式宣传红色革命家蔡和森、向警予的故事,推文在发布不到一月的时间内获得了4.8万的阅读量,在高校大学生中引起广泛共鸣。北京大学团委在微信公众号曾策划推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推文,回顾北大红色校史,宣传行业报国的优秀校友,以此激励北大学生立足新时代,以力行诠释爱国,用励志奉献成就自我。在物理距离上提升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就要合理规划利用各类校园文化传播载体。从视听感觉到观看体验,在校园内立体化传播红色文化。如可以在学校壁橱设计中加入红色文化宣传窗口,学校广播电台也可以增设红色文化宣传栏目,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历史人物诞辰周年等时间点,在校园内宣传红色文化。平日可通过张贴红色标语、横幅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让高校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认同红色文化。

三、优化教学环境是高校提升红色基因传承实效的第二着力点

高校提升红色基因的传承实效,要从课堂内外着手去优化教学环境,通过理论育人和实践树人的“双保险”,在课堂学习和实践感悟中增强高校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强化其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河南考察调研时的讲话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2020年赴湖南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高校应统筹好课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育人模式,发挥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效用。

(一)高度重视第一课堂理论化人的功能

第一课堂指的是上课地点、时间、教师等相对固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指的是由学校统一管理、教师指导带队,不固定教学地点,有组织、有纪律地在教室外开展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的延拓与补充。

第一,以“四史”学习教育作为主要抓手深化高校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论学习,与时俱进地编排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地丰富理论课程教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加强“四史”学习教育不仅是高校育人的时代要求,更是提升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实效的基础工程。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针对“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7]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8]目前高校根据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设置高校思政课,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本科课程。虽然没有单独的设立四史课程,但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排来看,“四史”学习教育已然贯穿其中,是各必修科目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必然涉及的重要部分。但需注意的是,“05方案”并不是按照“四史”学习教育相关要求来进行设置的,关于“四史”学习教育内容则是分散在各个课程,教学过程难免会出现遗漏、重复或讲解不深入的情况,这样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体系化了解红色基因的真正内涵和明确其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有鉴于此,高校应结合地方红色资源或红色校史,开设主题鲜明的红色系列课程,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效衔接,多渠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增大宣传力和覆盖面。如江西省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积极推进红色基因进教材,设计规划不同学段的红色文化课程目标,编写《红色文化》教材。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采用慕课形式面向全国大学生开设《中国红色文化精神》《开天辟地》《红色经典导论》等红色文化课程等。

第二,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高校大学生红色基因培育过程中同频共振育人效用,以此强化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感。以红色基因为底蕴完善思政课程,高校同时应利用好课程思政这一渠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红色基因教育教学实践中保持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在红色基因教育中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高校应在红色基因教育这一时代课题中,通过打造课程生态共同体和教师队伍共同体,形成教材群、课程群和师生群纵横联系的有机体,克服不同课程、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的隐形壁垒。首先,打造课程生态共同体,使“红色”成为不同学科课程的底色。术有专攻,业有所长。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守好自己的一段渠,通力协作,携手改变思政课程在红色基因教育中“孤军奋战”和“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两张皮的学科分割现象,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中注重挖掘本学科本专业内蕴的红色基因。如各学科教学中可注重挖掘红色历史中与学科相关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使红色基因成为不同专业课程学习的底色,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自己学科领域内榜样人物实业救国、爱党爱民的伟大事迹,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行业报国的远大理想,做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更大价值的青年。使红色基因和各类学科的价值属性融通,能够有效拉近不同专业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克服因学科有别而带来的排异心理,进一步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其次,打造教师队伍共同体,使各科老师成为高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引路人。从事“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和从事其他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关于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这一教育课题要形成高度统一认识,明确红色基因的内涵和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以身示范引导和感染学生,如此才能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政治素养够强,对党和人民忠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只是单一地通过思政教师在通识课上的“漫灌”,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大大阻碍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实效。因此,高校应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不同专业教师群体合作备课,使红色基因自然地浸润不同学科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学生心里埋下红色基因的种子。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效用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表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9]课堂教学是高校大学生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的关键渠道,但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对提升高校红色基因传承实效而言成效是有限的。高校提升红色基因教育的实效,需要有效统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通力配合,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第一,开展红色研学实践,铸牢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自觉和使命意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丰富实践课程。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祖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深入实地学习红色文化,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对红色基因有了深刻认知,更增加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参与互动和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课堂模式,有效拉近了学生对红色基因的心理距离,同时引导学生在对红色历史的感悟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如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湖南大学“移动思政课堂”。高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丰富课外实践,发挥“党团班”支部集体的号召力和带动作用,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汲取锐意进取的勇气和力量。如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党支部利用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特殊优势,活用红色资源,打造“四史”学习教育品牌项目,支部成员在全面梳理和深度整合静安区红色资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静安区99处红色资源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依托沿线各处红色资源,制定“红色行走”专题路线。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组织研究生党支部开展“青春使命,寻访高校红色资源在行动”的系列活动在高校学生中取得很好反响。支部成员考察了解上海各高校对红色资源的利用程度,撰写相关调研报告和绘制上海高校红色资源地图,并通过抖音、微信图文等形式在具体实践中宣传红色资源,弘扬红色基因。

第二,高校和红色教育基地群策群力,共同激活红色资源在新时代育人的生命力,联手培育红色基因播撒的骨干人才。红色资源是深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其坚强品格的生动教材。目前无论是从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政策制度的保障支持或是革命文物的机构队伍建设等,新时代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都取得较大进展,例如全国大部分红色场馆均已实现场馆建设逐渐体系化、展览陈列数字化传播等。但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一些现实问题,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精品工程仍需精进、红色资源有待进一步系统梳理整合、红色教育基地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还要提升、优良人才队伍打造还需完善等。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参与到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中来,使其切实关注到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实际并结合专业所长解决现实问题,实践中内化红色基因、锤炼精神品格,不仅能够有效培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激发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活力的必要之举;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与红色教育基地达成深度合作,通过成立红色基因研究中心等方式不仅能够在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中注入高校科研人才力量,同时能使红色资源的研究为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例如,教育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设立的“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嘉兴学院、湘潭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首批8个研究中心被纳入建设计划。以地方红色资源为依托,发挥高校科研力量,不仅利于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红色资源的研究也能为高校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学生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研究平台,引导其在学术研究的具体实践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做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如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实施西柏坡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建成学术研究梯队深入研究西柏坡精神等。

四、结语

知史以明鉴,察古以知今。立足和平新时代,只有初心如磐,方可笃行致远。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刻不容缓的教育任务,更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义不容辞的青春责任。作为与高校大学生联系最为频繁和密切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教学环境,本质而言在高校红色育人实践中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因此,高校提升红色基因的传承实效,应充分发挥环境的浸润作用,使红色基因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环境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造高校红色基因传承阵地,共绘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新图景。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