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杰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于高职教师而言,传道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启迪智慧的方式,是价值趋赴与职业精神,应该贯穿于整个授业解惑过程,每一种知识都有思想的来历,都是智慧不断探索的结果,都包含着精神的价值。教育的首要意义是人文关怀,即对生命价值的关怀,对人生意义的关怀,对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关怀,对民族未来命运的关怀。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必须坚持“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相结合,必须坚持在数学知识与科学传授的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构建完美人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拉开了中国“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帷幕。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的印发,课程思政的建设形成了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到国务院办公厅至省教育厅等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通识素养课和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目标为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将“高等数学”的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感受中国文化和数学文化的魅力,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培养高职学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增强高职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高等数学”课程育人的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是高校融入思政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践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高等数学”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仍然面临诸多功能弱化因素,主要有以下4点。
一是《高等数学》教材以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为主,缺乏基于“高等数学”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素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高等数学”文化知识和课程思政“触点”的缺乏。
二是大多数“高等数学”教师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差,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不到位,缺乏依托“高等数学”课程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教学环节只讲数学知识,没有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学中。
三是教学环节单一, “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无法构建多元创新、融合发展的“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生成路径,无法搭建“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平台。
四是部分教师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但教学方式方法简单,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简单拼凑,思政教学表现为碎片化的个案教育,无法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无法实现两者同向同行,无法产生协同育人效应。
数学文化的内涵应涵盖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规范、方法及对数学之美的想象。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从古至今,华夏大地的数学家俊采星驰。刘徽、祖冲之、沈括、秦九韶、郭守敬、杨辉、徐光启、李善兰、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苏步青、陈建功、吴文俊等著名的数学家,还有 《算数书》《九章算术》《张邱建算经》《周髀算经》《海岛算经》,杨辉三角、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典型群、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优选学等举世闻名的数学专著和数学思想代表着中华大地从古至今最优秀的数学天才和数学文化,辉煌的中国“数学文化”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教好数学课,应先讲好数学故事,传承好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老一辈数学家的高尚情怀与进取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2]。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知识体现着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与智慧。数学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知识和概念的讲解上,更应该启迪智慧,传道释理。例如在讲解数列时,首先以动画的形式引入“截杖问题”实例,使学生产生古书中所描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境并能吟诵;其次启发引导学生说出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内容的古汉语描述及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两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数列变化趋势的分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数列极限的定义,要求学生将课前所给数列的变化趋势用极限的形式表示,完成课堂测试。课后,要求学生继续搜集我国古诗词中体现极限思想的语句,例如欣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领会极致概念,体会李白送别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加深对极限概念的理解,感受数学美带来的愉悦,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极限概念[3]。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高度抽象、应用广泛的学科。严谨的态度是解题者必备的素养之一,解题过程需要准确地表述并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含义,注意定义、公式、法则、定理中的一些关键性词语,使之精确化,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解题的推理过程中,每一个解题步骤都要有根据,要符合逻辑要求,证明过程要借助严密推理和计算,作图过程中也包含推理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解题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步骤的完整、表述的科学、推理的严密,计算的精确、作图的规范、答案的正确,这些要求都基于解题者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数学教师要有意培养、刻意训练,让这种素养内化、固化,成为学生必备的素养,这无疑会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受益良多,其也是将来岗位从业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数学之善,即是数学有用,数学之美,来自于数学的艺术性。数学的美学在于其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数学中的奇异性[4]。数学教师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自己所教授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欣赏、理解数学知识的美,让学生爱上数学并能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举办一次,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每年9月中旬举行,持续72 h。根据参赛文件要求参赛队伍的数量较高和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的比例原因,多数学校数学教师全体参与指导,且每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多支参赛队伍,每支参赛队伍3名参赛学生。师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互相鼓励。激烈竞争的三天四夜里,所有参赛学生相互协作、认真读题、合理假设、推陈出新、构建模型、编程求解、撰写论文。参赛经历磨炼了参赛队员从实际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锻炼了队员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5]。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旨为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科学合理挖掘思政元素,熔“盐”于“汤”,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不同的课程,课程思政元素有共性,也有差异和区别,高职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学科和学情,保证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和方向性,科学思政、主动思政、全程思政,确保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