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超声检查技术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1-12-31 08:40:18简燕进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扫查岗位情境

简燕进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在本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超声检查技术是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之一。在本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超声岗位工作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1]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超声检查技术和初步诊断的专业知识,为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为什么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通过在实习生、毕业生、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中进行走访调研,就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在超声检查技术岗位工作情况进行访谈,反映问题集中在所培养的学生在超声检查技术与诊断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弱项。通过分析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程设计上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为主,理论与实训教学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均是分离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弱,也就导致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方面较弱。基于以上调研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总结,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并强化工作过程。

2 怎样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2.1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院就业的实际,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常规脏器的超声检查技术及作出初步诊断的基本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熟练操作超声诊断仪,对常规脏器进行超声检查和对常见疾病声像图进行分析的能力;在素质方面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2.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课程内容,实现职业零对接“工作过程系统化”强调的是知识序化的另一种方式,根据岗位选择超声检查技术课程内容,并将课程内容排好序,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重构课程内容[2]。针对学生在职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基层超声岗位行动需求为导向,围绕岗位能力需求,选出课程中的“四个工作内容”、“六个典型工作步骤”。为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时候不断重复工作过程,对临床工作流程达到熟悉并掌握的目的。通过教学内容重构、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情境化,让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一致;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中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充分利用好现代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与学更加便捷、形象、易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开放实训室,强化技能训练;利用好课程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同步教学;校内学习后不定期进入附属医院实践,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交替结合,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零对接。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四个工作内容+六个典型工作步骤+六化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进行设计。以这“四+六+六”为主线,以不同部位或脏器超声检查与诊断为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普通到专科的原则开展课程设计。

四个工作内容:即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超声岗位行动领域是超声检查与诊断,所以将整个工作内容分为四大块,即腹部脏器超声检查与诊断、浅表器官超声检查与诊断、妇产科超声检查与诊断、心脏血管超声检查与诊断,均按照情境化进行设计,在相应 情境下又设置如肝脏超声、胆囊及胆道系统超声、脾脏超声、胰腺超声等等相应的子情境。

六个典型工作步骤:即是根据岗位工作流程我们总结出典型的工作步骤,临床上超声检查与诊断的工作流程是:首先接收超声检查申请单、确定检查脏器、制定扫查方案、实施超声扫查、评价超声扫查是否规范和出具超声报告这六个典型工作步骤。

六化教学方法:即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技能训练加强化、线上线下同步化、附院实践常态化的“六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保证每一个情境(包括子情境)均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典型工作步骤来进行教学,每一情境在检查前准备、体位的摆放、扫查的途径和方法、观察的内容等都有所不同,但所有情境都在重复着接收超声检查申请单、确定检查脏器、制定扫查方案、实施超声扫查、评价超声扫查是否规范、出具超声报告这六个典型的工作步骤,使得这六个典型的工作步骤得以强化,也就是强化了超声检查与诊断的工作流程,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3 教学案例剖析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超声检查技术岗位的六个典型工作步骤开展教学。第一步导入疾病案例,对案例分析;第二步确定相应的检查目标,做好相应的检查前准备;第三步教师讲解超声检查方案制定的要点;第四步教师对检查技术示范操作,学分组根据案例来制定自己相应的扫查方案,并实施操作实践和分析声像图;第五步学生总结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进行答疑;第六步学生口头书写超声实训报告,教师作出评价。

以子情境肝脏超声检查与诊断两学时为单位的教学为例。一是课前充分准备,课前在手机APP学习通平台上传教学PPT、教学及实训操作视频、问题等资料,并将教学PPT、实训操作视频作为任务点进行学习,学生先通过预习后对相应的问题进行预检测。二是课中有序实施,整个教学过程是按照情境化设计,以工作过程作为纽带进行。首先将临床肝脏某疾病的案例导入教学,请学生先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教师结合案例资料和学生的预检测所暴露的问题进行讲解;通过对案例分析,确定该病例中检查目标为肝脏,接下来讲解肝脏检查前应该做哪些准备;教师主要讲解肝脏超声扫查方案制定要点(要点包括探头的选择、超声诊断仪的调节、体位选择、扫查途径及方法的选择);教师就肝脏超声扫查方法进行示范操作;学生分组针对案例,讨论制定每组自己的超声检查方案;制定好后实施超声检查,学生相互扮演角色进行超声扫查(最好是一名充当医师实施操作,一名模拟病人,一名叙述操作内容与观察操作情况),操作完成后学生小组总结实训情况,主要是存在的问题;每组进行自评,学生以组为单位书写超声实训报告,教师对整个过程作总结评价。两学时的时间分配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讲解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主要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出来,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实践,强化工作过程,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三是课后检测巩固,学生将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上传至学习通手机APP平台加以讨论,使所有学生的问题都得以呈现,并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课后把每组课中录制的肝脏超声扫查的视频上传到学习通平台,供学生间相互学习,并完成学生互评。在本次课程结束后,校内专职教师与附属医院兼职教师做好沟通,学生完成肝脏超声教学后进入临床进行肝脏超声见习,强化对肝脏超声工作流程的掌握,以此增强对职业的认知。

2.4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岗位要求,围绕岗位工作内容需要选取理论知识作为考核内容,利用课程学习平台移动端完成,占总成绩的40%;完成学习通中要求的任务点学习、讨论、实训报告、答题等占总成绩20%;每一个子情境学习完成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操作流程拍摄操作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平台,由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操作考核评价,占总成绩的40%。

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取得明显效果

3.1 序化了课程结构,提高课程支撑服务岗位的能力 传统的课程教学是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另行安排实训教学,学生的学和做在时间和空间上已分离,不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后,根据岗位的四大工作内容,合理的分配理论、理实一体、实践学时,理论中能做到理实一体的尽量做到理实一体,并且在理实一体的基础上做到理实融合,在教学期间随时进行临床见习体验。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对教学场地要求不同,所以教学内容的教学完成分别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等场地分别实施;并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选择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灵活选用“六化”的教学方法,明显提升教学效果。

3.2 提升了信息化教学水平,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通过序化课程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促使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水平,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提升教学资源的精品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平台。同时,学生利用线上学习弥补线下不足,并可以反复学习,使得学习更加便利,所遇问题能通过讨论及时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网络使教与学更加立体化,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更是促进了教学相长。

3.3 实现了上课即“上岗”,提高了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实现了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相融合,教学项目与工作内容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更是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通过对真实工作环境的认知、适应与融入,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形成了“四+六+六”课程教学新路径新方法,并初步形成了“互联网+超声”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信息化教学形式。实现了“上课即上岗”的教学新思路,培养了“毕业即可用”的超声检查专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扫查岗位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核电厂辅助管道相控阵超声检测装置研制
不同情境中的水
钢板超声波自动扫查方式对探伤覆盖率的影响
TOFD检测中初始扫查面盲区高度确定方法分析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护患情境会话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RCC-M标准的对接焊缝超声波扫查工艺及其分析
无损检测(2016年8期)2016-08-30 0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