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伟
(南通市委党校 经济管理教研室, 江苏 南通 226007)
1953 年12 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曾说,“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2020 年 7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此后,习总书记又亲赴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历史功绩,称赞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一生筚路蓝缕,奋力开辟民族振兴、地方自治的新路,对中国近现代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缅怀先贤丰功伟绩的同时,需要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培养张謇式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通常指企业家或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品质的总和。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国外主要有三类代表性观点:一是德国学派,主要强调创新精神;二是芝加哥学派,注重风险承担能力、冒险精神和应付市场失衡的能力;三是奥地利学派,重点关注市场机会的识别力。国内学者张维迎认为,企业家精神即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不满足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林左鸣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进取、创新、契约、诚信、敬业、奉献和民族等七种精神特质。叶勤认为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础,创新则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1]。可以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丰富,在不同国家、地域和历史时期应有不同侧重,不能也无须一概而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提出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2020 年“7·21”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企业家提出“爱国”“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五点希望,丰富、完善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成为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指引。较之西方倡导以“冒险”“创新”为要的企业家精神,我国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更为丰富,层次更为分明,逻辑更为严谨。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家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宝贵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民众基础,更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精英力量。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企业,而企业竞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企业家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的成长经历表明,企业家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以及世界眼光,是引领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近代,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同时也孕育出张謇等一批爱国企业家。他们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好,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作“硬核保障”,更需要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的企业家精神作软实力支撑[2]。
其次,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近年,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降速度、调结构、转动力成为必然,企业经营面临“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和“融资的高山”,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日益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策体制的调整、改革和完善,也涉及消费理念的更新与转变、社会文化等深层次问题的破解,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其中较为关键的主体和要素,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3]。企业家精神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一致、高度相通,需要大力激发并弘扬。
再者,促进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才能和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和环境的产物。一方面,政府层面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体制和政策仍存在一定不足,比如一些地方对民营资本有过多的限制,使民营企业不能得到公平待遇,这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来加以改进。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家爱国、责任、进取心还不够强烈,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制假售假、非法排污、亏待员工等行为时有发生。而且,社会上对企业家抱以偏见的“轻商”观念尚待扭转。因此,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必需,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经之路[4]。
清末状元张謇一生亦政亦商,秉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创办了20 多家企业、近400 所学校和众多的慈善、公益事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者,被誉为“状元实业家”。近年,各界在对“张謇精神”进行广泛探讨的基础上,对“张謇企业家精神”有所论述。例如,2013 年张廷栖将之概括为“救亡图强的爱国精神”等七个方面[5];2018 年黄正平等将之总结为“家国情怀”等十个方面[6];2020 年徐惠民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五点希望”,对其加以阐释[7]。本文认为,张謇企业家精神是张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体的中观层面为张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宏观、微观层面则分别为与中观层面相关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及其个人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19 世纪末的中国,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业凋敝、民不聊生。作为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熏陶的传统儒生中的翘楚,状元张謇“知行合一”,以天下为己任,家国天下,经世济民。张謇的爱国思想经历了“忠君爱国—变法图强—实业救国”逐步演变的过程。1895 年4 月,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丁忧在籍的张謇上书痛斥李鸿章误国,请求朝廷撤去李鸿章北洋大臣的职务。同年,张謇为张之洞起草上奏《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以实业、教育救国的主张,并接受张之洞的委派,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在“农本商末”的近代中国,贫民出身的状元经商,将面临集资、办厂、与列强工商业竞争的万千艰难险阻,无异于“捐弃所恃,舍身喂虎”。张謇如此以身涉险,完全由其强烈的爱国情怀所驱使。
受传统教育和“汝曹日后无论穷通,必须有自治之田”的家训影响,张謇情系乡梓,穷尽一生推行地方自治。大生纱厂获利伊始,张謇即着手在家乡兴办教育和慈善等社会事业。围绕师范、纺织、医科等职业教育,张謇共创办从学前教育到特殊教育的各类学校370 余所;围绕医院、养老院、博物苑、剧场、图书馆,张謇兴办了以慈善为要的各类社会事业。而且,张謇创造性地采用“一城三镇”模式,全面、自主地规划、建设、经营南通,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二十六年来,謇之得于实业而用于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者,凡二百五十七八万,仍负债六十万有奇,叔兄所出亦八九十万不与焉。”[8]胡适评价张謇“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实非虚言。
从1895 年年底着手筹办大生纱厂,到1926年辞世,张謇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筹划长达32 年,在此期间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博大精深,尤以“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为最。其一,确立“棉铁主义”的经济思想。1911 年5 月1 日,张謇撰写《海关进出口货价比较表序》,指出:“……至柔惟棉,至刚惟铁,神明用之,外交内治裕如,岂惟实业?”1912 年8 月,张謇在《汉冶萍公司特别股东大会书面致词》中说:“謇尝研究《海关贸易册》,知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9]结合通海地区植棉、织土布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认为“棉尤宜先”,从而选准了主导产业,为其毕生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其二,创立“绅领商办”的经营体制。张謇创办实业之初,集资成为首要难题。他以在籍绅士的身份在朝野和官商之间奔走周旋,多方筹资募款,创造性采用“绅领商办”方式,以股金“官利”八厘的办法有效地吸纳社会资金,既妥善解决了官与商、间接与直接融资的关系,又保证了企业自主经营。1907 年,张謇将大生纱厂改为“大生股份有限公司”,使之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公司,推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股份制。其三,高屋建瓴,开拓创新。张謇常言:“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之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之眼光。”他对内精细管理、重视人才,如亲自拟定大生纱厂《厂约》和《章程》,还指导各厂加强预算,提存公积、保险、折旧等项,“以厚厂之信用力”;聘请英国工程师汤姆斯和忒纳安装调试纺机,创建纺织专门学校、大力培养本国纺织机器专门人才。他对外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如善于借助上海作为其南通事业支撑,在上海设立大生驻沪事务所,建设十六铺码头和大生大楼,并积极筹划吴淞开埠;投身沿海垦牧,累计围垦400 余万亩。他以超乎常人的见识和眼界,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中引领潮流、勇于开拓的前驱者。他集一生精力去开辟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之路,涉及南通早期现代化的诸多领域与诸多类别,皆为开全国风气之先,在中国近代史上创下多个第一。其四,统筹兼顾,系统经营。张謇依托大生纱厂,建电厂供应动力;建资生铁厂制造、维修机器;利用纱厂剩余电力运营复新面粉厂;利用纱厂下脚料棉籽榨油;依托纱厂等各厂原料、产品运输建交通公司;设立通海垦牧公司以保棉花原料供应。各业盈利用以兴办教育和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培养人才、文化建设和反哺社会。另外,设立银行、各种管理机构维系社会的全面运转。可以说,张謇既建立了经济一、二、三产的“小循环”,又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循环”。
张謇的“立命之基”,在于“以仁、义、礼、智、信、诚等儒家道德规范为其内核,将经商营工视同治国、治天下大事,讲究宽容大度、至诚待人、信用第一、义在利先等经商原则,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做法”[10]。他曾给大生纱厂题写过一副楹联:生财有道,大利不言。“大利”即国家、人民的利益,“小利”乃企业、个人的利益。“大利不言”反映了张謇商业道德的精髓——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这也是他超越寻常商人的特别之处。著名历史学家、张謇研究专家章开沅教授赞誉张謇为“一代儒商、万世师表”。
作为传统士大夫的优秀代表,诚信既是张謇做人的根本,也是他做事、办企业的基本信条。当年,张之洞奉邀南通张謇、苏州陆润庠和镇江丁立瀛三人共同兴办实业。陆润庠办苏州纶纱厂,坚持两年后即回京继续做官;丁立瀛则一年不到,即宣告失败。唯有张謇历经五年“蒙世疑谤,不可穷诘”,终获成功。张謇的商业诚信,覆盖商务活动、股东分息和企业内部管理方方面面。《厂约》之外还有章程25 个,规矩多达195 条,极其细致具体。他认为,“古今中外未闻有有道德而无信用之人,亦未闻有有信用而无道德之人”,“无论何事何时,当力守信用,注重道德,养成将来因应他事之习惯”。对市场欺诈行为,张謇深恶痛绝:“此等鬼蜮伎俩,乃中国下等市侩与某国促狭分子之行为,不独士大夫投身实业不当如此,即上等工商业人也断不为此。”晚年曾言:“我本一穷人,廿年前我之信用,不过一二千元;更前言之,不过百元而已。现余各实业机关之资本,几二千万元,然非一时可以致之,盖有效果使人信从。非然者,徒自苦而已。盖天下事不信则民勿从。”[11]
张謇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讲时指出:“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1922 年来南通实地考察并屡次与张謇会面的日本人驹井德三,在《张謇关系事业调查报告书》中对张謇评价道:“张公之所长:……二为意志坚固,有心有所决,非达其目的不止之气;三为勇,在中国人中,实所罕见,有虽千人我往之风;四为人格高洁,奉己甚薄,粗衣粗食,而律己甚严……”①据南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3 年油印本。
培养张謇式企业家是张謇企业家精神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任务、系统工程。首先,培养张謇式企业家,必须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企业家提出的“五点希望”,激发和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五点希望”中,“诚信”“社会责任”属于道德层面,“创新”“国际视野”属于技术层面,而“爱国”处在最高层面并统领一切。其次,要厘清培养张謇式企业家的主体和客体。显然,培养张謇式企业家的客体必须是企业家,但其主体则多元化,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和企业家自身三个方面。
第一,大力弘扬爱国传统,传承家国天下的张謇企业家精神。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热爱祖国一直且必须永远是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亦为诚信担当的坚强基石、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就企业家而言,首先,要做到立足本职,办好企业。企业家要对企业和员工负责,为国家和人民多创造财富、多做贡献。其次,要做到政商并重,以政促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参与政治建设,以政治建设促经济发展,以政治引领企业健康成长。再次,要做到热爱家乡,情系桑梓。努力践行张謇先生倡导的“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就政府而言,要坚持不懈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整理、发掘、宣传以张謇为代表的近代以来爱国企业家的光辉事迹,让爱国爱乡、实干兴邦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传承经世济民的张謇企业家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倡导的,也是当前学习张謇、培养张謇式企业家的重点。对广大企业家来说,首先,必须关爱员工。特别在当前经济发展低迷、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形势下,我国就业压力增大,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企业家要大力支持中央提出的“六稳六保”,努力稳定就业岗位。从薪资待遇、福利劳保、技能培训等方方面面,切实关爱员工的工作、生活。其次,应该扶贫帮困。除通过企业发展为国家创造财富之外,还应像先贤张謇一样,立足家乡,为社会多做慈善、公益等社会事业,厚植企业的社会根基。再次,应积极参与建设。企业家除了搞好经济主业、积极参政议政,还要积极参加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促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第三,切实加强商业诚信,传承重义守信的张謇企业家精神。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加强商业诚信既是现代企业的根本遵循,也是企业减少负外部性的不二选择。就企业家而言,首先,要端正价值观。要学习先贤张謇的营商智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商业道德清单、建立商业行为准则。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兼顾只是理想状态,在义利不可兼得时,要胸怀大局、舍利取义,时刻把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再次,必须遵纪守法、依法经营。既要做到诚信经营,公平竞争,重视产品质量,坚守契约精神,也要坚守商业红线、法律底线,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就政府而言,必须进一步增强公信力,加强个人诚信教育,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全面建设诚信社会。
第四,不断提升文化修养,传承开拓创新的张謇企业家精神。张謇是状元经商、一代儒商。张謇实业的成功,特别是他的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与其渊博的文化知识、强大的学习能力密不可分。首先,企业家要扩充文化知识。企业家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科学知识、持续的学习能力,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心应手。因此,企业家不仅要学习经营管理和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做到博学、善学、勤学。其次,企业家要提升境界层次。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境界的提高,如此方能具有宽阔的胸襟、开阔的眼界和高人一筹的格局。再次,企业家要融入当代文明。做到传统和现代文明相结合,东方和西方文明相结合。
第五,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传承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土壤。就政府而言,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相关要求,积极关心、帮助和服务企业家。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依规做好对企业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工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自主经营权,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产权、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就政府和企业家而言,需构建“亲而不俗、敬而不远、靠而不等”的亲清政商关系。就社会而言,要积极宣传、认识和了解企业家,进一步树立崇尚企业家的社会风气,营造尊重、关爱企业家的社会氛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