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芳
(浙江省兰溪市行知小学 浙江金华 321100)
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并提高科学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的科学教育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所以,我们越来越重视能够真正实践起来的、有质量、有效果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生有互动的模式,能够把学习放在一定情境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1]。所以,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品质回溯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改进,提高科学课的学习效果,从而找到合适的实践型的教学框架结构,进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般而言,有效教学是建立在教学的品质和可行性上的。对于科学这门注重实际应用的科目,教师更应该不断探索对自己教学品质有帮助、有意义的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上,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才能满足社会进步下对科学人才的需求。
尽管小学科学教学对科学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甚至有些只是常识,但是刚刚接触科学的小学生思维并不成熟,对这些知识还是会感到陌生。这就要求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从身边的科学开始研究,加上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备课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上课时再让学生观察和研究,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成现实中发生的现象,从而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小学六年级部编版的科学课本中有“物质的变化”一课,其中讲到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师可以自带一些米粒、淀粉和碘酒作为教学工具,然后用这些东西做实验,让学生体会淀粉遇碘变蓝的过程,这样学生对熟悉的物品进行研究,会将科学知识记得更牢,教学也会充满有效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合作学习往往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更有帮助,通过一起动手合作,可以让学生们实践起来,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品质都有很大提高。但并不是将几张桌子凑在一起就算得上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这种表面上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很难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2]。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任务,这样学生才会重视科学学习内容。例如,小学六年级科教科学书上有“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世界”的内容,该部分共分三小节,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不同学生各负责一节内容,剩下的同学查阅资料、做总结等,最后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相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的合作学习,大大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后复习是科学学习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学好科学的关键。有效作业并不在于多,而是在于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去做,让学生牢记本节课的科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基础。例如,讲完“日食与月食”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长帮助指导下,上网查询发生日食和月食的年代和背景等,打印出来或摘抄一些资料,在班里展览、交流,并让学生在下次上课时叙述其形成的原因。相信,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会完成得很好,对这节课的知识也会记得比较扎实。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具体到科学课教学中,大致就是通过有效的方式、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活动等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学生学有所得,科学素养等各方面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学生有没有学到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