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军
(浙江省慈溪市赫威斯育才高级中学 浙江宁波 3153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打断推进,如今,学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融入了德育教育。高中生的心智和逻辑已经初步发育成熟,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此时开展德育教育要更注意方式方法。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其工作方法会直接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高中教师要及时学习顺应当代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创新并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将德育工作渗透到班级活动中,使高中德育教育收获更理想的效果。为了找到更有效的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教师需要先反思目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重蹈覆辙,提高高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通过对高中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会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式教育,希望通过各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洗脑式”的德育教育方式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会变得更加叛逆。由于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德育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教师满脸严肃地走上讲台,学生在沉默、严肃的气氛中低头不语。这种单一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没有起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反而会令学生反感德育教育,高中班级德育教育效果自然会大大降低。
除了德育教育方式上出现了问题,现阶段高中班级德育教育中的教育内容也存在问题,大多数德育教育的内容比较匮乏,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融入,甚至没有趣味性可言,这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无法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中[1]。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想,在判断一件事的时候具有主观意识,教师若只是为学生传授大道理,学生自然不能提起兴趣。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备课不足导致的,没有找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无法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兴趣,自然无法起到“育人”的效果。
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部分学校为了引起教师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将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效果纳入任务考核范围。学校这样做的出发点本是好的,但由于高中生即将高考,学习压力较大,教师由于自身或其他问题,无法同时保证德育和教学的质量,往往会将侧重点放在文化知识教学上,在德育教育上通常会以“完成任务”为教育目标。因此,部分学校和教师将德育教育进行了系统化和应试化的调整,将德育教育变成了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由于德育教育形式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高中德育教育效果大大降低,德育工作的评估变得流于形式、无章可循。
高中生的在性格爱好、潜力倾向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德育渗透,德育效果自然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时,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力求班级活动德育渗透取得最优效果[2]。例如,班级中有几名学生平日里非常不善于表达自己,虽然有比较强的自制力,但却不太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其他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这几名学生的提升却不是很明显。针对班级中这几名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在后续开展班级活动的时候,专门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比如,班级组织辩论会的时候,教师会刻意将这几名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小组内,希望他们可以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参与到活动中。再如,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唱比赛时,教师会主动询问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帮助这几名学生克服集体冷漠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这几名学生的性格变得开朗了很多,班级组织各项活动时也能主动参与其中。在班级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了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法,使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现在的教育模式与以往的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越来越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平等和谐,这就意味着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要更加注重对和谐民主氛围的构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同时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学生处于和谐民主的班集体之中,会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推动高中班级活动中的德育渗透。例如,班级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教师会严格遵循“科学与民主”的原则,让学生参与到制度制定中,主动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意见。教师这种做法既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也能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久而久之,在班级制度建设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便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师生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班级开展各项活动时也会更加顺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还要帮助学生开创精彩的人生,引导学生成为更优秀的人。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决定,都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影响,使学生萌生一种想法。因此,在开展班级活动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将德育渗透在活动内容中,还要体现在教师的具体行动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大提高班级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3]。例如,在学校召开各项总结大会的时候,有些教师会觉得无聊而选择玩手机或聊天来打发时间,殊不知,教师这种举动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负面影响,让学生认为这种总结会没有用。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到班级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大会上认真记录,还要在会议结束之后在班级内与学生分享心得体会,教师对自己言行举止的约束能够深深感染学生,既能提高班级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又能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
总的来说,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但由于人生阅历和经历较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且该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汲取各方面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创新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班级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