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2021-12-31 05:10:35朱明星
科学咨询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朱明星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衢州 324100)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将教育目标的“四育”提升到“五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文从“三全育人”的视域出发,探析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尊重并热爱劳动成果。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的现实要求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在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以看出,参加劳动不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现今我国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处在薄弱甚至缺失的状态,劳动教育呈现边缘化、功利化及片面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劳动教育方面总体投入低,无科学的管理,无法满足相应的资源需求;新时代条件的改善减少了学生自主参与劳动的机会,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随之出现,成为消磨人的劳动意志,滋生消极劳动情绪的幕后推手;“重知识轻实践”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父母的宠溺使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劳动教育弱化再弱化。“三全育人”理念旨在扭转传统劳动教育的逆势,要求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加大劳动教育的投入,转变劳动教育方式,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模式,上下一体,各方联动,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加强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品质。社会主义事业是劳动者的事业,需要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去创造。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学生肩负着历史与时代使命,因此,必须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收获的来之不易,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感受国家发展变化的动态,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劳动教育意识日渐弱化

社会层面:信息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人们的劳动精神和奋斗意识逐渐减弱。学校层面:学校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队伍、缺乏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缺乏严谨的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家庭层面: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父母替孩子包揽一切,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学生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所以无法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缺乏责任与担当。学生层面:部分学生秉承拿来主义思想,缺乏劳动意识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对自身成长、成才所具备的意义和价值。

(二)劳动教育实施状态片面化

目前,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仍处于“兼职”状态,课程建构、评价制度体系不完善,无专门的任教团队与有效的管理机制,劳动教育基本流于形式。要么有劳无育,将学生出勤率作为劳动教育考核与评价的主要标准,忽略了教育的过程与本质。要么有育无劳,由于缺少劳动场所,以理论灌输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脱节。真正的劳动教育,是有劳有育的,否则培养出来的人不能算是全面发展的人。

(三)劳动教育内容途径单一化

由于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具体可行的教学规划,多数劳动教育还是以清洁教室寝室、厕所楼道包干区卫生为主,缺乏与时俱进、多措并举的教育路径。此外,周末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缺少引导,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足。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角色,强化全员育人的责任担当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应履行相应的角色职责。育人先育己,立己再育人。国家应从思想、政策、资金上给予导向与支持,并协调规划社会实践活动方向,确定高度与深度。社会应利用自身丰富多样的资源,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学校应做好宣传造势,倡导热爱劳动新风尚,用创新、接地气的语言与行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懂得与人相处、感悟人生大道理;用榜样的力量传递积极向上、热爱劳动、独立自强的正能量;同时,做好制度的规划与实施,完善总结与评价。家庭应给予学生支持与关怀,在安全教育到位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去锻炼、提升。同时,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应调整对劳动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参与活动,让自己真正有所收获。

(二)完善机制,注重全过程育人的过程管理

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劳动教育的全过程。首先,学校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确定充实有意义的活动主题,并制订详细的细则。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志愿活动的方式、假期实践活动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高一初期,可开设生活劳动技能讲堂、折被子大赛等,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观念,强化德技并修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与班级团队生活。中期,可广泛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劳动学科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展现劳动教育的显性技能培养功能,让学生在过程中亲身体验劳动的繁琐与艰辛,将德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展现劳动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毅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后期,对于即将就业的学生,应注重劳动教育与就业实践相结合,组织各类岗前培训、安全宣传及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劳动修养,使他们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对于每一阶段的劳动教育,学校都应定期检查,及时跟进,对完结劳动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可以宣讲、比赛、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敦促劳动人员总结经验,提炼成果。

(三)强化融合,推动全方位育人的组织合作

充分利用教育平台及教学资源,通过各教育主体多方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劳动教育,将校内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多层次、多维度提高实践效果,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和模式。首先,劳动教育的施教主体是学校,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三个维度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加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促进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养成。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主阵地作用,除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文化培育等传统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外,还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拓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再者,可以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利用各大实践基地、实训室等场所,开展互动式、体验式劳动教学、劳动服务和劳动竞赛,立足本职,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认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知行合一等优秀品德及责任担当意识。最后,学校和教师要做好社会劳动实践资源的开发,正确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性劳动,使学生在公益活动中提高劳动素质和思想认识,进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希望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能在“三全育人”的模式下硕果累累!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