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倩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江苏南京 211100)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知识教育相比,德育教育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要注重细节,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配合教师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1]。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德育教育中缺少沟通,班主任势必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沟通这一工具,有效缩短学生、家长、班主任之间的距离[2]。通过沟通,班主任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家长和班主任的沟通能够让班主任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家长也可以知道学生在学校的状态。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沟通变得更加高效、便捷,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电话、家长会等方式和家长、学生展开沟通。这些现代化工具能帮助班主任更好地知晓学生的日常情况,学生也可以及时向班主任寻求生活、学习中的帮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也能更有针对性,这就是沟通的效果,这也是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需要充分利用的。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旺盛的时期,如果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到呆板,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地利用多种教育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很多小学生不愿意接受德育教育,主要是因为德育教育中缺少趣味性,让学生感到十分单调。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小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环境、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班主任可以在教室布置的时候让学生一起动手,选择学生喜欢的名人名言、故事,制作成各种图片和板报布置教室。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以演讲的形式展开,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德育因素,然后在全班面前讲一讲自己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小学生的思维是非理性的,更多的是形象思维,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入情感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主动融入德育教育,主动和班主任进行有效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将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让学生信赖教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因此,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真正认可德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班级是大家的班级,是一个集体,每个学生都是班级中的一份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3]。例如,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班会,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现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的认可,服从相关的管理规定。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班干部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者之后,自然能够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展现最好的一面。同时,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其他同学的不足之处,从而强化自身的行为。这样的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
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小学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班主任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