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纪念中共党史人物诞辰纪念会上的系列讲话论析

2021-12-31 05:43朱建田何艳霞
关键词:纪念讲话党史

朱建田, 何艳霞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75)

从2008年4月11日纪念王震诞辰100周年到2018年11月23日纪念刘少奇诞辰120周年,习近平在中共召开的历史人物诞辰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共计14次,其中除孙中山和马克思外,其余12位历史人物皆为中共党史人物,他们是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王震、宋任穷、万里、刘华清。习近平在12位党史人物诞辰纪念会上的系列讲话,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的坚定政治立场,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保卫历史、向历史学习的科学历史观,对于如何对待党史国史、如何践行初心使命具有重要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意义。鉴于学界对此系列讲话鲜有研究,本文尝试作如下探讨。

一、系列讲话内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价值指向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1]15,是习近平在2021年2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向全党提出的倡议,这与系列讲话内蕴的思想旨趣高度契合。12篇讲话的具体内容虽因纪念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其行文逻辑与思想旨趣则有如下共同点。

首先,讲话开宗明义说明纪念会主题——缅怀历史功勋,追思光辉人生,学习崇高品质,激励全党继往开来努力奋斗。如2018年11月23日刘少奇诞辰纪念会的“开场白”是:“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 周年,缅怀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生涯,学习和继承他的崇高精神风范,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2]

其次,讲话依据纪念对象的历史贡献界定历史地位。在系列讲话中,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被称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陈云和王震分别被称为杰出的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王震、胡耀邦被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其余历史人物被称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此外,不同历史人物在军事、外交、经济、国防等不同领域的卓越贡献也被提及,如胡耀邦被称为“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3],王震被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4],陈云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5]等。讲话对历史人物的地位界定遵循党中央的权威界定,但称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称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则属新评价。

再次,讲话追思历史人物的光辉一生,缅怀其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在12位党史人物中,李大钊英年早逝,对其生平事迹的追思缅怀主要聚焦于其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上;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历史伟人主要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来纪念(毛泽东同时是党和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同时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邓小平和陈云是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们的伟大一生就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光辉写照。讲话把他们作为开国元勋和改革开放的开创者来纪念。讲话对胡耀邦、王震、宋任穷、万里、刘华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贡献,特别是他们在各自工作领域的卓越贡献作了追忆和肯定,如王震的屯垦戍边工作、宋任穷的国防科技工作、刘华清的军队建设工作等。在12位党史人物中,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是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历史伟人,习近平把他们的丰功伟业置于民族、国家、人民前途命运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和缅怀,并对他们的政治遗产和理论遗产所关涉的某些重大政治问题和理论问题作了权威论述,因此关于他们的讲话具有特殊纪念意义。

又次,讲话追思历史人物的伟大风范和崇高品质,并借以阐明其时代价值。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有很多值得继承弘扬的精神品质,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对之作了全面、准确的概括。例如,习近平用六个“杰出楷模”,即“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来概括周恩来的崇高风范和品格[6]。又如,习近平号召今天的共产党人学习朱德的五种精神品格,即“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无限忠诚、光明磊落的坚强党性”“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心系人民、艰苦朴素的公仆情怀”“一生学习、一生向前的奋斗精神”[7]。从系列讲话的相关概括看,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典范,是全党学习的榜样。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结合今天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对这些精神品质作了时代阐释。

最后,是继往开来,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例如,纪念毛泽东诞辰的讲话,其结束语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8]

综上可知:12篇讲话通过对党史人物光辉人生的追思、历史功勋的缅怀和崇高风范的标举,号召全党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包含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鲜明价值旨趣。

二、系列讲话阐明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前提、现实基础与未来走向

今天的人们习惯于把“中国道路”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正如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的讲话中所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8];因此,只有把“中国道路”置于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获得正确理解。系列讲话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对“中国道路”的历史前提、现实基础与未来发展作了重要阐发。

第一,阐明了“中国道路”开创的历史前提。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8]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通过对12位党史人物,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党和人民创立历史伟业的追思缅怀,阐明了“中国道路”得以开创的历史前提。在纪念毛泽东的讲话中,习近平通过对近代以来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的种种救国方案失败的历史考察,揭示了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合理性,进而揭示了毛泽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缔造者的历史地位。在纪念周恩来的讲话中,习近平通过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卓越贡献,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统战等领域的理论建树,揭示了周恩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重要奠基人的历史地位。与对毛泽东、周恩来的评价相类似,习近平高度肯定了刘少奇、朱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8]。又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8]这道出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前提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党和人民所创立的根本事实。

第二,揭示了“中国道路”的开创过程与现实合理性。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接力棒,并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纪念邓小平、陈云、胡耀邦、宋任穷、王震、万里、刘华清的讲话中,习近平通过追思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立的不朽功勋或在某些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揭示了“中国道路”的开创过程和现实合理性。如在纪念邓小平的讲话中习近平这样指出:在邓小平指导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习近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不仅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而且“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9],从而“使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9]。习近平说,“中国道路”符合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是使中国人民过上新生活和中国社会主义取得新前景的光明之路。[9]这道出了“中国道路”的现实合理性。在纪念陈云、胡耀邦、万里等人的讲话中,习近平通过追思他们为开创、推进“中国道路”所做的贡献,如陈云在经济改革上的贡献、万里在农村改革上的贡献等,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相继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革命初心。

第三,宣示了“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接续奋斗之路。在12篇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今天的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好、发展好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例如,他在纪念胡耀邦的讲话中指出:“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3]在纪念毛泽东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作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8]系列讲话强调“中国道路”的“继往”和“开来”之义具有现实针对性。近年来,国内舆论场出现了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噪音,如有人把新时期以前的社会主义称为“暴力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为“市场社会主义”,妄言中国社会主义的真正前途是“民主社会主义”。习近平把100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事业视为“立身之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亮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道路”的坚定立场。在纪念邓小平的讲话中,习近平用三个“决不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9],宣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事实、捍卫历史成果、开创历史伟业的价值立场和政治决心。

三、系列讲话阐明了党史人物的崇高精神风范及其时代价值

在纪念陈云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在20世纪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5]何谓“特殊材料”?就是体现在陈云等革命家身上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3]。正是因为有一大批用这种“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才在筚路蓝缕中取得成功。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对党史人物的崇高风范和精神品格作了全面概括,并从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作了时代诠释。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的精神品质主要有:

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在多篇讲话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历经挫折而能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能淬火成钢的根本原因。习近平说,今天的共产党人锤炼党性,就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首要的是确立起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引用陈云的“共产主义有期论”批驳“共产主义渺茫论”,引用邓小平的“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批驳“社会主义失败论”,引用朱德的“革命到底”告诫全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系列讲话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全党同志只有切实筑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才能具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政治定力。

二是坚强的党性原则。党性原则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即党员能否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系列讲话纪念的12位党史人物都是坚持党性原则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因为拥有一大批如此党性坚强的党员,才在革命中形成强大组织力和战斗力,才免于在困难、失败、挫折中走向瓦解,才能从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中走向新的胜利。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评价周恩来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因为他“总是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6];评价朱德有“无限忠诚、光明磊落的坚强党性”,因为他坚决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坚决捍卫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7];评价刘华清有“一心向党、始终忠诚的坚强党性”,因为他从革命年代到和平年代始终是“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10]。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指出,党性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强化“四个意识”,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三是真诚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从中国共产党中脱颖而出的万千杰出人物,都有心系人民、利归天下的高尚情怀。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引述了多位党史人物的话来阐释他们的人民立场,例如周恩来的“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朱德的“只见公仆不见官”,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胡耀邦的“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等。习近平说,过去我们依靠人民搞革命,今天我们要依靠人民搞建设,党的最大优势是联系人民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全党同志要像革命前辈一样热爱人民,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和决策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四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成功。从系列讲话可以看出,12位党史人物都是“实事求是派”,例如:朱德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常深入实际和基层调查研究,从1951年到1966年,他共计向党中央提交调研报告108份,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的建议;陈云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他反思少犯错误的理论总结,也是他重视调查研究的经验总结;胡耀邦对“共产党员要靠实事求是吃饭”的笃信,使得他在改革之初就敢于冲破错误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敢于根据实际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等等。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7]习近平倡议全党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求实创新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是清正廉洁的品质。“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风正气,廉洁自律才能塑良好形象。”[3]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评价周恩来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楷模,认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是周恩来高洁品质的写照;评价胡耀邦是“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楷模,他对以权谋私深恶痛绝,与贪污腐败势不两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胡耀邦高洁人品的写照。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还高度褒扬了万里、刘华清等人的清廉品德,如万里的“三不规矩”[11]、刘华清的“三推亲人”[10]等。习近平指出,党风廉政建设能否搞好,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要把反对腐败提高到保卫党、保卫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全党同志要严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把“伟大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2]8。系列讲话所揭示的党史人物的崇高精神品格,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激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初心、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四、系列讲话阐明了对待党的历史的科学态度

“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3]15-16中共党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发展的历史,如何对待党史国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即是明证。在当代中国,从改革初期企图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到近年来企图篡改邓小平理论,为自由主义招魂的历史虚无主义一直顽固存在着,它警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党的历史必须态度慎重、立场坚定、评价科学。从12篇讲话对待党的历史的基本态度看,全党、全社会在对待党史国史的重大理论和政治问题上应有如下自觉遵循。

第一,坚决捍卫、继承和发展党的宝贵政治遗产、理论遗产和精神遗产。从系列讲话看,立足现实、总结历史、开创未来是纪念活动的总基调,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党的历史的科学态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党的宝贵政治遗产的捍卫与继承。如前所述,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的讲话中提出的三个“决不能”[9],即是捍卫党的政治遗产的立场宣示,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坚定决心——事实上,系列讲话对12位革命先辈开辟“中国道路”的历史功勋的深情缅怀就是对这种立场和决心的宣示。二是,对党的宝贵理论遗产的捍卫和发展。在纪念毛泽东、邓小平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最大理论成果,要倍加珍惜,坚持和运用好这些成果,特别是这些成果的“活的灵魂”。例如,在纪念毛泽东的讲话中对“活的灵魂”的时代阐释,既回答了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党的思想遗产,同时也驳斥了试图贬低和否定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指导地位的种种企图。三是,对党的宝贵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弘扬。12篇讲话把追思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品质与党的建设问题结合起来,把提炼概括精神品质与倡议学习践行精神品质结合起来,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继承党的精神财富、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价值自觉。

第二,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党的失误和错误。中国共产党作为“实事求是派”,不仅有捍卫党的历史成果的坚定决心,也有直面党的失误和错误的政治勇气。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历史决议,对十年“文革”和毛泽东主席晚年所犯错误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党的光辉历史和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功绩作了坚决捍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党史国史的科学态度。在纪念毛泽东的讲话中,习近平对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的评价坚持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精神,他说:“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8]以“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的态度对待党的失误和错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求实精神,这也是党的事业能够一脉相承、“中国道路”能够继往开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三,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14]如何对待党的历史?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24-25如何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习近平用五个“揭示和宣传”阐明其要旨,即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以及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15]这正是贯穿12篇讲话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全党同志和党史研究、宣传工作者应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猜你喜欢
纪念讲话党史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注水”讲话
忘不掉的纪念
男朋友